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本书中看到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墙上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听到了,我会忘记;我看过了,我能记住;我做过了,我就能理解;”多么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啊,深入想想话中包含着深刻大道理,大多数事情我们听过了也就忘记了,然而我们亲自做过,亲身体验过,不但能感同身受深刻理解而且我们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忘记。这不由的让我联想到了我和我的学生们,千百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教师说学生听,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做到“我做过了,我就能理解;”成为自主学习的孩子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景,课堂是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环境
大多数教师觉得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自己去看不就是自主学习了吗?其实不然,我觉得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做为教师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应该蹲下身子看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情景,这样才能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能够轻松交流,互相学习。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钟表的认识》时,在认识的秒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课前了解了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是几点开始的,几点结束的,是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长还是学习的时间更长?你家里吃晚饭的时间是几点?一般吃饭要多久呢?会不会耽误到你看电视的时间呢?。。。。。。收集整理好资料后,上课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时间在那里”的聊天课堂。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分组,和更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组,也可以和好朋友一组,当然还可以和老师一组,把你了解到的告诉同学或老师,如果你有想问的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找数学书中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当然在你需要帮助时老师也会出现在你的身边,通过讨论、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整节课到了结尾时学生掌握了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怎样计算才是更方便、更合理的,知道了的时间在每分每秒中存在,如不抓紧,他就会流失。
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到多媒体教室看动画片《孙悟空偷蟠桃》,我故意告诉学生老师现在有事,不能陪你们一起看,你们要认真看等下告诉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看的可认真了,动画片播放完学生就迫不及待的你一言我一语告诉我故事情节了,原来孙悟空偷吃了蟠桃,盘子里只剩桃壳了,王母娘娘气的把桃壳也扔了,最后盘子里什么也没有了,“那什么也没有了,用什么表示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异口同声的说“0”。瞧!学生在给老师讲述看到的动画片时就自主的学到了知识。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展现了自我,感受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心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找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教师是指路明灯,学生才是行路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做,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张印有10个方块的纸,让学生通过数数纸上的方块知道了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在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数数几张方块纸放在一起有几个10,那么10个10又是几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数手中的学具得出:10个10是100。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数一数手中的方块,通过小组内的互帮互助感知100这个数有多大?这样做让学生更能形象直观的感受100。
如在教学《整十数数加减整十数》时
师:出示图(10盆黄花,30盆红花)
你们仔细的观察,图中都有什么?
生:图中有10盆黄花,30盆红花。
师:那你们谁能看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
生: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盆?
师:要想求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盆,应该怎么样列式呢?
生说师板书:30+10=或 10+30=
问:30+10表示什么?
生:30+10表示把30和10这两部分合并起来。
先由教师通过计数器演示算理。
(1) 问:30我应该在计数器上拨几个珠子(3个),那我应该在哪个数位上拨珠子呢?(十位)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2) 问:这是多少,是几个十?
生:这是30,是3个十。
(3) 现在要加上10,我应该在哪个数位上拨几个珠子?
生: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
(4) 现在我们把这个珠子和刚才的3个珠子合并起来,那谁来说一说现在是多少,是几个十?
生:现在是40,是4个十。
接着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小棒进一步理解算理。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一摆30和10吗?
小组讨论合作自主动手摆出30、10。
师: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该怎么样说呢?
生边说边演示:
先拿出3捆小棒表示3个十,是30,再拿出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是10,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是4捆小棒,是40。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理解算理。
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30+10”的算理,那看算式该怎么算呢?生自己先说一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探究和交流活动中,对于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这一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认知的全程之中。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掌握算法,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灵活使用学具,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
学具是让学生能更深入感受“我做过了,我就能理解”含义,他不但能加深理解,还会有创新之举。
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中的各种形状、图形折一折,并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等等。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利用的出的结论拼组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即掌握了学到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引用“我听到了,我会忘记;我看过了,我能记住;我做过了,我就能理解;”这句话,这不只是对学生而说的,更多的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去做!
一、创设情景,课堂是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环境
大多数教师觉得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自己去看不就是自主学习了吗?其实不然,我觉得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做为教师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应该蹲下身子看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情景,这样才能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能够轻松交流,互相学习。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钟表的认识》时,在认识的秒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课前了解了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是几点开始的,几点结束的,是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长还是学习的时间更长?你家里吃晚饭的时间是几点?一般吃饭要多久呢?会不会耽误到你看电视的时间呢?。。。。。。收集整理好资料后,上课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时间在那里”的聊天课堂。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分组,和更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组,也可以和好朋友一组,当然还可以和老师一组,把你了解到的告诉同学或老师,如果你有想问的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查找数学书中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当然在你需要帮助时老师也会出现在你的身边,通过讨论、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整节课到了结尾时学生掌握了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怎样计算才是更方便、更合理的,知道了的时间在每分每秒中存在,如不抓紧,他就会流失。
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到多媒体教室看动画片《孙悟空偷蟠桃》,我故意告诉学生老师现在有事,不能陪你们一起看,你们要认真看等下告诉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看的可认真了,动画片播放完学生就迫不及待的你一言我一语告诉我故事情节了,原来孙悟空偷吃了蟠桃,盘子里只剩桃壳了,王母娘娘气的把桃壳也扔了,最后盘子里什么也没有了,“那什么也没有了,用什么表示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异口同声的说“0”。瞧!学生在给老师讲述看到的动画片时就自主的学到了知识。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展现了自我,感受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心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找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教师是指路明灯,学生才是行路人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做,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张印有10个方块的纸,让学生通过数数纸上的方块知道了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在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数数几张方块纸放在一起有几个10,那么10个10又是几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数手中的学具得出:10个10是100。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数一数手中的方块,通过小组内的互帮互助感知100这个数有多大?这样做让学生更能形象直观的感受100。
如在教学《整十数数加减整十数》时
师:出示图(10盆黄花,30盆红花)
你们仔细的观察,图中都有什么?
生:图中有10盆黄花,30盆红花。
师:那你们谁能看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
生: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盆?
师:要想求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盆,应该怎么样列式呢?
生说师板书:30+10=或 10+30=
问:30+10表示什么?
生:30+10表示把30和10这两部分合并起来。
先由教师通过计数器演示算理。
(1) 问:30我应该在计数器上拨几个珠子(3个),那我应该在哪个数位上拨珠子呢?(十位)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2) 问:这是多少,是几个十?
生:这是30,是3个十。
(3) 现在要加上10,我应该在哪个数位上拨几个珠子?
生: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
(4) 现在我们把这个珠子和刚才的3个珠子合并起来,那谁来说一说现在是多少,是几个十?
生:现在是40,是4个十。
接着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小棒进一步理解算理。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一摆30和10吗?
小组讨论合作自主动手摆出30、10。
师: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该怎么样说呢?
生边说边演示:
先拿出3捆小棒表示3个十,是30,再拿出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是10,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是4捆小棒,是40。
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理解算理。
师:通过摆小棒,我们知道了“30+10”的算理,那看算式该怎么算呢?生自己先说一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探究和交流活动中,对于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这一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认知的全程之中。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解掌握算法,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灵活使用学具,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
学具是让学生能更深入感受“我做过了,我就能理解”含义,他不但能加深理解,还会有创新之举。
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中的各种形状、图形折一折,并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等等。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学生利用的出的结论拼组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即掌握了学到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再次引用“我听到了,我会忘记;我看过了,我能记住;我做过了,我就能理解;”这句话,这不只是对学生而说的,更多的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们,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