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语言能力的培养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一种行为表现,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幼儿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良好倾听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幼儿期,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发展倾听能力奠定基础,幼儿只有在会听的基础上才会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明确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莫里斯说过:“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要学会听人家说话。”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对其在将来的学习和一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幼儿本身年龄提点注定了幼儿的自制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但幼儿往往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有些话题过于枯燥无味,幼儿就不会认真倾听。如果在课堂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会不自主的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有助于幼儿倾听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注重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倾听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幼儿年龄小,往往感兴趣的内容百听不厌。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倾听内容,抓住其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就要创设多种载体来激发幼儿乐于听,喜欢听的兴趣,使幼儿不出现听了一遍就不想听的现象。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让幼兒多看一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听一些喜闻乐見的章话故事、儿歌磁带等,当有声有色的话语,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带到幻想中的动物世界、古老宫殿时,他们会完全忘却自己,一遍一遍地去聆听现在的幼儿看得电视多,也最喜欢看的是电视卡通片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小动物的一些动作,一边说,一边做,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来引起幼儿倾听的兴趣,做一些形象动作帮助幼儿理解,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没长耳朵的小老虎》,我让孩子们进行情景表演,让幼儿把小老虎不专注倾听表演出来!事实上,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模仿,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表现是那么的专注。
  二、强化语言感染,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使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使幼儿能听懂并且注意倾听。幼儿的生性特点决定在教学活动开始的前几分钟还能注意倾听教师所说的内容,过了一会儿就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要针对这一清况,在语言上多下功夫,注重说话的轻、重、缓、急,通过这些语言、语调、语态,声情并茂来感染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幼儿的教学活动,是以故事或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主要让幼儿反复倾听老师的讲述。所以,教师的语言态度对幼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容易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老师的讲述过程中,会有较活跃的反应,会根据老师喜怒哀乐的表情和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爱看。
  三、尊重幼儿,为幼儿专心倾听做好表率
  幼儿喜欢模仿老师,不管你做什么,他们都会有样学样。“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对幼儿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用自己良好的倾听行为去影响孩子。比如,组织幼儿背诵儿歌时,可以通过微微点头的姿势、不时地转头等聚精会神的表情、蕴含温暖与支持的视线与幼儿接触,来传递“我还在倾听,请你们继续说吧”的信息。真诚地倾听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表率,潜移默化的使幼儿学习倾听,学会倾听,去耐心地等待。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尊重与理解。
  四、及时评价,增强幼儿倾听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那些善于倾听,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要试试的表扬,给予恰当的评价,以强化幼儿的倾听行为。教师要多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用经常的、积极的评价方式来肯定、鼓励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让所有幼儿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表扬、鼓励或奖励就是一种行为强化,使他们产生愉快和满足感,从而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倾听习惯。
  幼儿只有懂得倾听、善于倾听,才能理解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才能与别人交流和沟通。所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倾听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认真倾听,使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保持下去。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来,藏区农牧民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少学校大搞“重点班”和“普通班”,为了追求升学率,采用“保证重点、放弃中下”的做法,造成越来越多的后进生,势必严重影响藏区未来教育健康的发展。再优秀的班级都有一些后进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是令人头疼的事,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也不可以放弃,而是要不断的寻求教育方法,改变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题组成员:张 梅 卢雨辉 张雯雯 董嘉敏 吴婷婷  一、课题提出背景  2011年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器乐进入课堂,要求:小学1-2年级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参与演奏活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3-6年级学生要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电子琴在所有乐曲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豐富的演奏音色及可操作性是其他乐器无可代替的。我校进行了两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以电
当代教育应充分重视生态视城下的教学创新工作,从立足生活、主题活动、教材拓展、实践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
辽宁省法库县孟家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现实意义: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一定的客体,是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注意力能保证人更清楚、更完善地认识事物。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注意力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注意力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  现状:据观察现在大部分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不够集中,发展不太稳定。在课堂上表现为容易分神,爱做小动作,或随便说话,做作业时做一会儿玩一会儿,并且容易受到
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提问学生、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现行教材力求贴近学生,希望学生对它产生好感,但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吸引到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一、精心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开始的导入环
【摘 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将其作为教学中的常规,常抓不懈,使“学困生”这一埋在土里的金子闪光。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弄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选取转化的有效措施。笔者就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调查与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同仁商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原因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