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分析软通道微创介入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12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硬通道组患者应用硬通道介入进行治疗,软通道组患者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QOL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以评定其疗效。结果: 软通道组经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硬通道组,QOL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硬通道组相当。结论: 应用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患者预后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软通道微创介入, 硬通道介入, 脑出血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質量带来极大的影响,硬通道介入是治疗脑出血的常用疗法。随着近年医学影像学与软通道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血管内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疗效较好,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低[1]。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征求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收治确诊的部分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介入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2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病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测确诊,且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均已排除肝、肾、脑、肺等重要器官的严重疾患、重度心力衰竭、各种炎症、心源性休克、免疫系统疾病、严重高血压以及凝血障碍等疾患[2]。发病均未超过1d。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软通道组64例患者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为40-81岁,平均60.35±6.97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3例,脑叶7例,丘脑9例,小脑5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肿体积29-77cm3,平均46.58±11.54mlcm3;发病1-14h,平均4.96±1.6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9.25±5.23分;中线偏移13例。硬通道组64例患者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为38-78岁,平均60.86±6.86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7例,脑叶7例,丘脑9例,小脑1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肿体积35-87cm3,平均48.58±13.54cm3;发病1-19h,平均4.99±1.71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79±5.43分;中线偏移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做好CTA检查、DSA影像学检查等准备工作,软通道组患者选取CT显示的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平面,以该平面最大长轴线与同侧额部的体表投影为理论穿刺点,以比头皮与血肿远端距离短5-10mm为穿刺深度,以穿刺平面最大长轴线方向为穿刺方向,应用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局部麻醉后锥颅[3],快速刺破硬脑膜,按设计穿刺方向及深度进针,建立引流通道,引出血肿液态部分后接外引流器。硬通道组患者选择CT显示的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平面,以该平面血肿的靶点距颅骨最近的颞部投影为穿刺点,以头皮与靶点的连线距离和方向分别为穿刺深度和穿刺方向,应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局麻后行高速电钻钻颅骨孔,置针、接引流管、负压抽吸、冲洗、溶碎、液化以及引流[4]。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并应用3 ml的生理盐水稀释5万U尿激酶液化引流,软通道组经三通阀向血肿腔注入,硬通道组通过血肿粉碎器针注入,均根据引流液含血程度及复查CT结果,适时拔管。对血肿破入脑室者,采用腰穿置换脑脊液或侧脑室穿刺引流进行处理。
1.3疗效判定
根据术后患者情况判定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QOL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软通道组患者治疗后治愈33例,进步30例,无效5例,不良反应方面,再出血3例,气颅4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2例;硬通道组治愈24例,进步27例,无效17例,再出血1例,气颅1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2例,软通道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硬通道组相当,(P>0.05),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硬通道组,QOL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P<0.01),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数据比较(n=68)
3 讨论
脑出血疾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趋势明显,多在劳累或激动时突发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5]。硬通道与软通道微创介入血肿吸引术是其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软通道进管时对患者脑组织和神经纤维的损伤性较小,应用灵活性好,且不会因为血肿腔的缩小或变形而对引流效果产生影响[6]。
本研究结果显示,软通道组实行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硬通道组,QOL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硬通道组相当。由此可见,对脑出血患者施行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艳, 姜婷, 刘楚娟, 肖波.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13(05):854-855.
[2] 肖淳文, 周宏花. 软通道技术-微创血肿穿刺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体会[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15(02): 2236-2238.
[3] 刘洪章, 杜建新, 徐庚, 马志伟. 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2, 23(08): 1215-1216.
[4] 马玉龙, 步星耀, 周伟, 邢亚洲. 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软通道技术与硬通道技术临床应用比较[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19(22):825-826.
[5] 高新文, 何卓文, 冯秀芬, 赖梅. 微创介入软通道与硬通道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对比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1,19(03):113-164.
[6] 郭谷生, 林瑞杰, 李林标, 张健周, 赖文燕, 陈伟健. 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照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36(08):236-237.
关键词:软通道微创介入, 硬通道介入, 脑出血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質量带来极大的影响,硬通道介入是治疗脑出血的常用疗法。随着近年医学影像学与软通道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血管内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脑出血疗效较好,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低[1]。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征求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收治确诊的部分脑出血患者软通道微创介入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2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病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测确诊,且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均已排除肝、肾、脑、肺等重要器官的严重疾患、重度心力衰竭、各种炎症、心源性休克、免疫系统疾病、严重高血压以及凝血障碍等疾患[2]。发病均未超过1d。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软通道组64例患者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为40-81岁,平均60.35±6.97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3例,脑叶7例,丘脑9例,小脑5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肿体积29-77cm3,平均46.58±11.54mlcm3;发病1-14h,平均4.96±1.6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9.25±5.23分;中线偏移13例。硬通道组64例患者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为38-78岁,平均60.86±6.86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47例,脑叶7例,丘脑9例,小脑1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肿体积35-87cm3,平均48.58±13.54cm3;发病1-19h,平均4.99±1.71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79±5.43分;中线偏移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做好CTA检查、DSA影像学检查等准备工作,软通道组患者选取CT显示的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平面,以该平面最大长轴线与同侧额部的体表投影为理论穿刺点,以比头皮与血肿远端距离短5-10mm为穿刺深度,以穿刺平面最大长轴线方向为穿刺方向,应用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局部麻醉后锥颅[3],快速刺破硬脑膜,按设计穿刺方向及深度进针,建立引流通道,引出血肿液态部分后接外引流器。硬通道组患者选择CT显示的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平面,以该平面血肿的靶点距颅骨最近的颞部投影为穿刺点,以头皮与靶点的连线距离和方向分别为穿刺深度和穿刺方向,应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局麻后行高速电钻钻颅骨孔,置针、接引流管、负压抽吸、冲洗、溶碎、液化以及引流[4]。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并应用3 ml的生理盐水稀释5万U尿激酶液化引流,软通道组经三通阀向血肿腔注入,硬通道组通过血肿粉碎器针注入,均根据引流液含血程度及复查CT结果,适时拔管。对血肿破入脑室者,采用腰穿置换脑脊液或侧脑室穿刺引流进行处理。
1.3疗效判定
根据术后患者情况判定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QOL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软通道组患者治疗后治愈33例,进步30例,无效5例,不良反应方面,再出血3例,气颅4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2例;硬通道组治愈24例,进步27例,无效17例,再出血1例,气颅1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2例,软通道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硬通道组相当,(P>0.05),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硬通道组,QOL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P<0.01),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数据比较(n=68)
3 讨论
脑出血疾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趋势明显,多在劳累或激动时突发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5]。硬通道与软通道微创介入血肿吸引术是其临床治疗的常见方法,软通道进管时对患者脑组织和神经纤维的损伤性较小,应用灵活性好,且不会因为血肿腔的缩小或变形而对引流效果产生影响[6]。
本研究结果显示,软通道组实行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硬通道组,QOL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硬通道组相当。由此可见,对脑出血患者施行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艳, 姜婷, 刘楚娟, 肖波.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13(05):854-855.
[2] 肖淳文, 周宏花. 软通道技术-微创血肿穿刺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体会[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15(02): 2236-2238.
[3] 刘洪章, 杜建新, 徐庚, 马志伟. 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2, 23(08): 1215-1216.
[4] 马玉龙, 步星耀, 周伟, 邢亚洲. 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软通道技术与硬通道技术临床应用比较[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19(22):825-826.
[5] 高新文, 何卓文, 冯秀芬, 赖梅. 微创介入软通道与硬通道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对比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1,19(03):113-164.
[6] 郭谷生, 林瑞杰, 李林标, 张健周, 赖文燕, 陈伟健. 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照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36(08):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