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兴趣培养是关键。精设导语、指导诵读、激活想象、延伸课外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离不开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改变,加上现如今现代汉语的普及,文言文在现今也几乎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文言文语言比较精炼、生涩难懂,而学生在生活中又几乎用不到文言文,因此,学生对文言文大多产生一种谈“古”色变的情绪,也就进而成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采用逐字逐句的串讲的方式,确保将重点字词和句子,一字不漏的讲解给学生听,并且让学生记下来,背出来,以应对考试。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往往比较沉闷,学生听课也会觉得学习文言文是如此的索然无味,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中实现的。”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上, 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入手,来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阅读这一古典文化的大门,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精设导语,调动气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是开启课堂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导入简洁自然而有趣味性,能够迅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学习沈括的《<梦溪笔谈>二则》时,我借助“生物防治”,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当同学们走进美丽的森林公园,听到某棵树上传来”笃笃“的敲木声,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的胃口一下子就被吊了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是树上居住的鸟儿发出的声音”;有的说“是寄居在树里的虫子出来活动的声音”等等。“如果某果园里的桃树叶上长满了蚜虫,而果园的主人又不想给果树打农药,你能不能给果园主人想一个治蚜虫的好办法?”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抢着出主意。这时候,老师出示学习的课题《以虫治虫》,并顺势导入:“同学们刚才讲的方法都属于生物防治,简单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以虫治虫这种方法古已有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发生在北宋的以虫治虫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指导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诵读。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如此告诫子侄:“读者,如《四书》、《诗》、《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梁实秋先生也曾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可见,诵读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根据不同的古文,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比较常见的有集体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赛读等。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我课前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反复地朗读文本,记住生字的读音,划出难读的句子,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同时让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到文言文诵读的魅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不自觉地跟着低声诵读。再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个别读,重点语句有感情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课堂上群情激昂,不少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这样,不仅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所谓“读书百变,其义自见” ,“语言的耳朵”总是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变得越来越敏锐。
三、激活想象,丰富课堂
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身就包含了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想象力。文言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以课本为依据改编成剧本。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最后挑选四人,一人念旁白,另三人分别扮演好事者、驴和老虎。表演前要求仔细揣摩角色的心理、动作和神态特征,努力再现作品的精彩画面,老虎的心理活动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尊重作品的前提下力求突出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对角色的合理想象和再创造,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丰富了角色的内涵,更有助于理解角色的象征意义。同时,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也完成课文的背诵。
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你是一只侥幸逃离虎口的驴,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你会何去何从?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超越旧我,还是听从天命,坐以待毙?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创作吧!” 以往文言文的作业形式往往单一机械,基本上是背诵默写加翻译解释,这些作业令学生毫无兴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此次以课文为基础立题的写作,给予学生表达的观点的机会,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乐写,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也就激发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四、延伸课外,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这也是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教材所选入的文言篇目毕竟数量有限,光靠学好课内几篇文言文就能培养起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进行迁移,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适宜的、故事性强的、有注释的寓言、神话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例如,学习韩非的《郑人买履》之后,我就给学生找了《郑人逃暑》、《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生动有趣的文言小故事给学生阅读。这些文言故事,学生大多在学成语的时候都知道其含义,正是在其略有所知而又欲得其详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课外就会主动投入精力去提高自身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后,学生果然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并阅读了柳宗元的代表作《三戒》里的另外两篇寓言故事《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此外,我也鼓励学生在读课外文言文时但求读懂,不求甚解,这样,学生更容易尝到成功的滋味,并且逐渐把这愉悦的情感变为持久的兴趣,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营养,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 《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薛凡平 《浅谈文言文教学》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年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离不开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改变,加上现如今现代汉语的普及,文言文在现今也几乎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文言文语言比较精炼、生涩难懂,而学生在生活中又几乎用不到文言文,因此,学生对文言文大多产生一种谈“古”色变的情绪,也就进而成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采用逐字逐句的串讲的方式,确保将重点字词和句子,一字不漏的讲解给学生听,并且让学生记下来,背出来,以应对考试。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往往比较沉闷,学生听课也会觉得学习文言文是如此的索然无味,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中实现的。”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上, 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入手,来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阅读这一古典文化的大门,进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精设导语,调动气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是开启课堂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导入简洁自然而有趣味性,能够迅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学习沈括的《<梦溪笔谈>二则》时,我借助“生物防治”,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当同学们走进美丽的森林公园,听到某棵树上传来”笃笃“的敲木声,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的胃口一下子就被吊了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是树上居住的鸟儿发出的声音”;有的说“是寄居在树里的虫子出来活动的声音”等等。“如果某果园里的桃树叶上长满了蚜虫,而果园的主人又不想给果树打农药,你能不能给果园主人想一个治蚜虫的好办法?”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抢着出主意。这时候,老师出示学习的课题《以虫治虫》,并顺势导入:“同学们刚才讲的方法都属于生物防治,简单说,就是以虫治虫,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以虫治虫这种方法古已有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发生在北宋的以虫治虫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指导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诵读。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如此告诫子侄:“读者,如《四书》、《诗》、《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梁实秋先生也曾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可见,诵读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根据不同的古文,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比较常见的有集体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赛读等。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我课前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反复地朗读文本,记住生字的读音,划出难读的句子,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老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同时让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到文言文诵读的魅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不自觉地跟着低声诵读。再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个别读,重点语句有感情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课堂上群情激昂,不少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这样,不仅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所谓“读书百变,其义自见” ,“语言的耳朵”总是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变得越来越敏锐。
三、激活想象,丰富课堂
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身就包含了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想象力。文言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以课本为依据改编成剧本。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最后挑选四人,一人念旁白,另三人分别扮演好事者、驴和老虎。表演前要求仔细揣摩角色的心理、动作和神态特征,努力再现作品的精彩画面,老虎的心理活动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尊重作品的前提下力求突出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对角色的合理想象和再创造,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丰富了角色的内涵,更有助于理解角色的象征意义。同时,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也完成课文的背诵。
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你是一只侥幸逃离虎口的驴,面对血淋淋的现实,你会何去何从?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超越旧我,还是听从天命,坐以待毙?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创作吧!” 以往文言文的作业形式往往单一机械,基本上是背诵默写加翻译解释,这些作业令学生毫无兴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此次以课文为基础立题的写作,给予学生表达的观点的机会,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乐写,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也就激发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四、延伸课外,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这也是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教材所选入的文言篇目毕竟数量有限,光靠学好课内几篇文言文就能培养起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进行迁移,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适宜的、故事性强的、有注释的寓言、神话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例如,学习韩非的《郑人买履》之后,我就给学生找了《郑人逃暑》、《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生动有趣的文言小故事给学生阅读。这些文言故事,学生大多在学成语的时候都知道其含义,正是在其略有所知而又欲得其详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课外就会主动投入精力去提高自身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后,学生果然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并阅读了柳宗元的代表作《三戒》里的另外两篇寓言故事《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此外,我也鼓励学生在读课外文言文时但求读懂,不求甚解,这样,学生更容易尝到成功的滋味,并且逐渐把这愉悦的情感变为持久的兴趣,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从文言文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营养,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梦龙 《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薛凡平 《浅谈文言文教学》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