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浙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第二、三单元演示文稿的制作过渡到电子表格处理工具的体验和学习。教材选用的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是Excel,涉及电子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计算和排序等统计分析操作。《画龙点睛》是本单元《数据处理》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认识图表类型、创建图表和美化修饰图表,使用的数据表格案例是“上网目的调查表”。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有其他常用软件的学习经验,但第一次接触Excel,还是会有一些陌生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一定铺垫和介绍,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即保留创建图表和认识图表的内容,去掉美化修饰图表的内容。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双出发、一自主”。“双出发”:一是从教材出发,结合上网目的的话题交流,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表格和图表两种呈现方式的对比,突出图表的直观优势,展开课堂学习;二是从学生经验出发,结合投票平台实时调查本班学生的上网行为,通过表格数据创建图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反省自己的上网行为。“一自主”:课堂活动中,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既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又提高认识,树立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观念。
对于图表的认识和学习,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制作图表—认识图表—怎样制作图表—制作图表干什么”这条主线进行。先理清对图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再探究图表的组成及如何利用工具创建图表,最后通过分析图表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认识图表类型,会进行合理选择,会在Excel中创建数据图表,会设置Excel图表类型的选项,会根据图表示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环境与素材
投票网站、电子教室、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备
教师请学生打开调查平台进行上网目的投票(如图1)。
设计意图:课前进行班级学生上网目的投票调查,为后续话题的引入做铺垫,并为制作图表搜集真实数据素材做准备。
情境引入
师:信息时代,网络无所不在。网络资源丰富多彩、良莠不齐。如果我们在使用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时走入误区,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教师让学生观看网瘾少年的视频,随后展示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数据的表格和柱形图表。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个城市的青少年网瘾现象最严重,哪个城市的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最好?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信息进行回答。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快速得出上述结论的?
生:通过图表可以很直观地得出结论。
小结:对于两种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图表在某种程度上比表格更为直观、清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上网目的调查引出话题,通过两种数据呈现方式展示其调查结果,结合图表在数据表达上的直观性,引入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对象——图表。
认识图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展示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数据的柱形图,如图2所示,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小结图表五要素(绘图区、标题、分类轴、数值轴和图例项)。
师:刚才看到的这个图表我们把它叫做柱形图表,根据表格数据大小不同,柱形的高低也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来直观表示数据的图表,你知道吗?
教师展示另一表格数据,并用不同的图表类型进行表示,请学生讨论哪种图表类型比较适合表达该表格数据。
教师展示三种常见的图表范例,请学生概括它们的特点及适用环境。
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统计图——柱形图,进行不同数据大小的比较。
100g牛奶富含营养成分统计图——饼图,表现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某地一天内温度变化趋势图——折线图,表现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同样是上网目的调查结果的数据,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结果中的数据主要是人数,利用柱形图直观展示,而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八(2)班上网目的调查表中的数据关注百分比状况,所以适合用饼图。利用之前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知道:在使用图表显示数据时,要合理选择图表类型。
创建Excel图表
师:要创建一个图表,就要有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再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就可以制作图表了。在日常应用中,有一类专门用于处理表格的工具软件——电子表格,它不仅可以快速制作表格,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统计等,还可以用来根据表格数据快速制作图表。今天我们将要使用的电子表格软件,是微软Office办公组件中的Excel。
请学生结合Word和PowerPoint的学习经验,打开Excel并简单认识工作表和单元格,了解如何输入数据和选中数据区域。
1.教师展示课前的调查结果,请学生在Excel中快速制作表格,并参照教材制作图表。
2.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探究以下问题。
(1)空图表、没有图例项或者分类轴的图表(要正确选择数据源)。
(2)清除或修改表格数据之后图表的变化(图表与表格数据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介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简单学习使用Excel的基本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建表格的方法与步骤创造基础条件。结合学生在操作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操作失误、认识误区等,分析讨论图表制作中的关键步骤,明确图表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表,交流看法
1.结合图表展示结果,请你分析一下本班同学的上网行为现状。
2.你对调查结果有什么感受吗?你觉得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网络?
设计意图:从调查数据采集到制作数据表格、创建图表,目的就是分析和展示调查的结果。结合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展示,再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既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创建图表的重要意义,又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课堂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上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图表,还学习了如何在Excel中创建图表。合理运用图表,让数据更直观,有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谢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投入,希望你们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够继续进步。
设计意图:把传统的教师总结转变为让学生来表达,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海宁市鹃湖学校)
点评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工具论一直如影随形,“微软培训班”成为工具论在课堂教学上一种极端体现的典型代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应用模块的教学有了很多探索,主题活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理念方式被融入到课堂中,工具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一度摆脱了单调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的形象。10年多的时间,虽不至尘埃落定,但也算是从激情归于平淡,对于工具论的认识也应该有了新的注解。
工具的出现,源于应用需求,对工具的应用,是以需求为前提发挥工具的功能。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工具软件被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淡化了客观的需求分析和辨识遴选,在工具软件所能提供的功能指引下进行机械化的操练和应用。这种教学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陷入一味追求技术难度和技巧的泥潭,要么依赖于特定的软件以致应用僵硬固化。
在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的过渡中,关于方法的总结提炼似乎为工具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形象提升加分。这种加分形式虽然看上去无懈可击,实则依然脱离不了“后微软培训班”的反射效应。不得不说,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定位、内容体系等问题皆云遮雾罩、似是而非的境况下,要想真正赋予工具论改革性的意义内涵,看来还是颇有难度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深入反思,寻求工具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突破。
以创建电子图表为例,在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引入图表之后就立即转入具体软件的具体操作,即使有某些主题与意义的装饰,教与学活动还是更多基于软件的操作步骤和对话框进行拓展。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学则始终围绕图表而展开,从实例对比突出图表的需求时机,继而转入对图表本身的认识、分析和厘定,然后利用Excel创建图表,结合操作深化对图表和数据关系的认识。在课堂活动的进行中,用Excel创建图表虽仍然是教学重心,但它不再是单纯的操作实践,而是在图表认识和学习主线上的一个结点,这个结点的作用就在于将前面的认知与后面的工具应用联系起来,实现从认知到工具的转换。与此同时,这种设计也巧妙处理了在教学中如何引入某个具体工具软件的问题。在本课中,打破了学习Excel创建图表功能的传统习惯,借助Excel实现创建图表的目的,其突出表现就是Excel的出现方式,不再是作为舞台主角隆重推出,而是顺其自然作为需求应用。当然,在实际课堂上,工具的辨识和遴选过程被简化或忽略了,可能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渗透和教授。
(点评人:浙江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邓亚玲)
浙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第二、三单元演示文稿的制作过渡到电子表格处理工具的体验和学习。教材选用的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是Excel,涉及电子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计算和排序等统计分析操作。《画龙点睛》是本单元《数据处理》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认识图表类型、创建图表和美化修饰图表,使用的数据表格案例是“上网目的调查表”。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有其他常用软件的学习经验,但第一次接触Excel,还是会有一些陌生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一定铺垫和介绍,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即保留创建图表和认识图表的内容,去掉美化修饰图表的内容。
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双出发、一自主”。“双出发”:一是从教材出发,结合上网目的的话题交流,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表格和图表两种呈现方式的对比,突出图表的直观优势,展开课堂学习;二是从学生经验出发,结合投票平台实时调查本班学生的上网行为,通过表格数据创建图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反省自己的上网行为。“一自主”:课堂活动中,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既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又提高认识,树立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观念。
对于图表的认识和学习,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制作图表—认识图表—怎样制作图表—制作图表干什么”这条主线进行。先理清对图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再探究图表的组成及如何利用工具创建图表,最后通过分析图表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认识图表类型,会进行合理选择,会在Excel中创建数据图表,会设置Excel图表类型的选项,会根据图表示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环境与素材
投票网站、电子教室、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备
教师请学生打开调查平台进行上网目的投票(如图1)。
设计意图:课前进行班级学生上网目的投票调查,为后续话题的引入做铺垫,并为制作图表搜集真实数据素材做准备。
情境引入
师:信息时代,网络无所不在。网络资源丰富多彩、良莠不齐。如果我们在使用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时走入误区,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教师让学生观看网瘾少年的视频,随后展示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数据的表格和柱形图表。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个城市的青少年网瘾现象最严重,哪个城市的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最好?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信息进行回答。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快速得出上述结论的?
生:通过图表可以很直观地得出结论。
小结:对于两种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图表在某种程度上比表格更为直观、清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上网目的调查引出话题,通过两种数据呈现方式展示其调查结果,结合图表在数据表达上的直观性,引入本节课的主要研究对象——图表。
认识图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表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展示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数据的柱形图,如图2所示,请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小结图表五要素(绘图区、标题、分类轴、数值轴和图例项)。
师:刚才看到的这个图表我们把它叫做柱形图表,根据表格数据大小不同,柱形的高低也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来直观表示数据的图表,你知道吗?
教师展示另一表格数据,并用不同的图表类型进行表示,请学生讨论哪种图表类型比较适合表达该表格数据。
教师展示三种常见的图表范例,请学生概括它们的特点及适用环境。
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统计图——柱形图,进行不同数据大小的比较。
100g牛奶富含营养成分统计图——饼图,表现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某地一天内温度变化趋势图——折线图,表现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同样是上网目的调查结果的数据,全国各大城市网瘾青少年调查结果中的数据主要是人数,利用柱形图直观展示,而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八(2)班上网目的调查表中的数据关注百分比状况,所以适合用饼图。利用之前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知道:在使用图表显示数据时,要合理选择图表类型。
创建Excel图表
师:要创建一个图表,就要有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再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就可以制作图表了。在日常应用中,有一类专门用于处理表格的工具软件——电子表格,它不仅可以快速制作表格,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统计等,还可以用来根据表格数据快速制作图表。今天我们将要使用的电子表格软件,是微软Office办公组件中的Excel。
请学生结合Word和PowerPoint的学习经验,打开Excel并简单认识工作表和单元格,了解如何输入数据和选中数据区域。
1.教师展示课前的调查结果,请学生在Excel中快速制作表格,并参照教材制作图表。
2.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探究以下问题。
(1)空图表、没有图例项或者分类轴的图表(要正确选择数据源)。
(2)清除或修改表格数据之后图表的变化(图表与表格数据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介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简单学习使用Excel的基本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创建表格的方法与步骤创造基础条件。结合学生在操作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操作失误、认识误区等,分析讨论图表制作中的关键步骤,明确图表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表,交流看法
1.结合图表展示结果,请你分析一下本班同学的上网行为现状。
2.你对调查结果有什么感受吗?你觉得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网络?
设计意图:从调查数据采集到制作数据表格、创建图表,目的就是分析和展示调查的结果。结合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展示,再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既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创建图表的重要意义,又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课堂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上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图表,还学习了如何在Excel中创建图表。合理运用图表,让数据更直观,有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谢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投入,希望你们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够继续进步。
设计意图:把传统的教师总结转变为让学生来表达,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海宁市鹃湖学校)
点评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工具论一直如影随形,“微软培训班”成为工具论在课堂教学上一种极端体现的典型代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应用模块的教学有了很多探索,主题活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理念方式被融入到课堂中,工具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一度摆脱了单调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的形象。10年多的时间,虽不至尘埃落定,但也算是从激情归于平淡,对于工具论的认识也应该有了新的注解。
工具的出现,源于应用需求,对工具的应用,是以需求为前提发挥工具的功能。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工具软件被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淡化了客观的需求分析和辨识遴选,在工具软件所能提供的功能指引下进行机械化的操练和应用。这种教学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陷入一味追求技术难度和技巧的泥潭,要么依赖于特定的软件以致应用僵硬固化。
在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的过渡中,关于方法的总结提炼似乎为工具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形象提升加分。这种加分形式虽然看上去无懈可击,实则依然脱离不了“后微软培训班”的反射效应。不得不说,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定位、内容体系等问题皆云遮雾罩、似是而非的境况下,要想真正赋予工具论改革性的意义内涵,看来还是颇有难度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深入反思,寻求工具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突破。
以创建电子图表为例,在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引入图表之后就立即转入具体软件的具体操作,即使有某些主题与意义的装饰,教与学活动还是更多基于软件的操作步骤和对话框进行拓展。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学则始终围绕图表而展开,从实例对比突出图表的需求时机,继而转入对图表本身的认识、分析和厘定,然后利用Excel创建图表,结合操作深化对图表和数据关系的认识。在课堂活动的进行中,用Excel创建图表虽仍然是教学重心,但它不再是单纯的操作实践,而是在图表认识和学习主线上的一个结点,这个结点的作用就在于将前面的认知与后面的工具应用联系起来,实现从认知到工具的转换。与此同时,这种设计也巧妙处理了在教学中如何引入某个具体工具软件的问题。在本课中,打破了学习Excel创建图表功能的传统习惯,借助Excel实现创建图表的目的,其突出表现就是Excel的出现方式,不再是作为舞台主角隆重推出,而是顺其自然作为需求应用。当然,在实际课堂上,工具的辨识和遴选过程被简化或忽略了,可能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加强这方面内容的渗透和教授。
(点评人:浙江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邓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