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作者结合高中化学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和体会,探讨了高中化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对于突破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教学改革;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多年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教学的目标都是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被认为是课程的重点。而出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只是进行知识的输灌,而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不求为什么。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美国的高中生比起来,中国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很扎实的,甚至美国的老师都自叹不如,但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我国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去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因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创新精神才是有希望的。
1.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1.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1.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2. 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1要更新更新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改革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课堂上授课的主要形式主要还是教师备课讲授、学生听课记录,教师按大纲要求一丝不苟的讲,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被动填鸭的方法学习。无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有帮助的,也的确能在考试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历年的高考状元却鲜有人做出重大成果,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却多是成绩并不绝对突出而有特长的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2.2更新思维方式,以发散思维进行授课,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提高思考效率。但“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99%。可在处理剩下1%需要创新的问题时,思维定势就无能为力了。因而在鼓励学生发散的思考问题。如在讲授物质的密度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使一袋空气比一袋水重?通过混合黄色和蓝色颜料可以得到绿色颜料,那么你认为它是黄色和蓝色颜料的混合物还是一个绿色颜料的纯净物呢?这们开放的放式的形式提问让学生尽可能找答案或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则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也不是把书本知识教授完就可以了,而是要培养学的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2.4开展课外化学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化学实践。
在美国的高中一般会有企业赞助的一些项目鼓励高中生参与其中,国内虽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老师可以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可以项目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积极的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 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3.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3.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3.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教学改革;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多年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教学的目标都是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被认为是课程的重点。而出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只是进行知识的输灌,而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不求为什么。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美国的高中生比起来,中国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很扎实的,甚至美国的老师都自叹不如,但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我国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去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因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创新精神才是有希望的。
1.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1.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1.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2. 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1要更新更新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改革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课堂上授课的主要形式主要还是教师备课讲授、学生听课记录,教师按大纲要求一丝不苟的讲,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被动填鸭的方法学习。无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有帮助的,也的确能在考试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历年的高考状元却鲜有人做出重大成果,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却多是成绩并不绝对突出而有特长的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2.2更新思维方式,以发散思维进行授课,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提高思考效率。但“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99%。可在处理剩下1%需要创新的问题时,思维定势就无能为力了。因而在鼓励学生发散的思考问题。如在讲授物质的密度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使一袋空气比一袋水重?通过混合黄色和蓝色颜料可以得到绿色颜料,那么你认为它是黄色和蓝色颜料的混合物还是一个绿色颜料的纯净物呢?这们开放的放式的形式提问让学生尽可能找答案或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则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也不是把书本知识教授完就可以了,而是要培养学的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2.4开展课外化学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化学实践。
在美国的高中一般会有企业赞助的一些项目鼓励高中生参与其中,国内虽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老师可以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可以项目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积极的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 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3.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3.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3.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