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和老公去泡温泉,都会说起小时候,每次说起小时候,都说起洗澡,每次说洗澡,都说起虱子。
  小时候,洗澡给我留下的记忆很不美好,简直就是受刑。
  小时候,每年冬天洗一次澡。都是腊月底洗。在离村5里地的一处温泉,我们叫那里是“汤”,附近几个村的人都在那洗,都是一年洗一次。一次一毛钱。
  一毛钱也没有。
  没有淋浴喷头,只有一个池子,那个池子,跟个炕差不多大,水汽蒸腾,一池子人挤得就和煮饺子的锅一样。女池子里总是妇人、孩子,洗头、搓澡都在池子里。一冬的灰,就靠这一回洗掉了。那时的孩子和灰老鼠一样,脖子上,脸上都长的黑漆,居然也能泡去。
  水脏得要命。里面都是灰。
  就在灰里洗灰。
  很无奈的。
  我的痛苦还不止于此。每次洗澡,都如过关。每一关都令人崩溃。
  第一关是下水。
  水大抵是烫,小孩子怕烫,脚还没触水,就过电似的收回去,大人一把薅过胳膊,摁到水里,孩子就像掉进了开水,烫得吱哇尖叫,大人高声斥骂,这种记忆太深刻,以致我对温泉没有一点好感。


  第二关是打肥皂。小孩子自己打,肥皂滑溜溜的,常滑入水中,“啪!”大人一巴掌打来,孩子“哇”地大哭。
  第三关是搓澡。搓澡很痛。那时大人对孩子大抵粗暴。一搓澡,我身上的肌肉就全部动起来,我妈搓哪儿,哪儿的皮肉就缩到骨头里。对于搓澡,我最骇惧,总试图藏匿,但不管躲到池子里的哪个角落,都会被我妈的大手捕捞而去。
  老公说他小时候,不是一年洗一次澡。是一年都不洗。因为他们没有温泉,只有夏天在河里洗,冬天是不洗澡的,过年也不洗,就那么浑身是灰地穿上新年装。
  最幸福的是阿敏了。阿敏是我的同事,他们村中间有一座温泉,村里的人全部是杨贵妃,温泉里生,温泉里长。因为他们洗澡不花钱。他们洗衣做饭,也都用温泉水,可享福了。温泉是他们村的聚宝盆,是他们的炕头儿,也是他们村的村委,在澡堂子里开会,聊天,全裸的。
  不生北方,是不会知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曾经以为他们村的人不长虱子,但阿敏说,一样长。
  总是想时代应该这样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虱子时代、网络时代。
  那时候,人人都长虱子。有次我惊讶地发现,头发里的虱子是黑色的,身上的虱子是白色的。有次用篦子篦头,用脸盆接着,篦下来的虱子有一盆子底儿,又黑又肥。上课写字的时候,咚一声,一只虱子失足掉在本子上。
  身上也长,一般是在棉袄的褶皱里,秋裤的裤腰上。老公说,裤衩上也有。
  我说,裤衩上哪有?他说,真有。裤衩上一堆虱子。
  好吧,你是虱子的大本营。
  小時候,澡堂子是虱子的大本营,那里换衣裳的地方是两排大通铺,换下来的衣裳堆在一起,虱子们有了大聚会的机会,王官屯的虱子、大英村的虱子、林家庄的虱子还有俺村的虱子们进行了繁密的互动,成功地完成了每年一次的阵地大转移。
  我们对虱子束手无策,除了徒手抓,再就是用敌敌畏,把敌敌畏涂在头发上,衣服上。
  老公说,有次他的棉袄用敌敌畏泡了,之后穿着上学,结果虱子没事儿,他昏倒在课堂上,熏的。他爹把他背家去了。
  老公总是过着比我还苦逼的日子。
  他说,他初中开始住宿,睡大通铺,被子里,枕头上都是虱子。抓虱子成为他们的个人卫生清洁方式之一。想象一下,一排的大通铺上,一个个的花季少年,低着头,小鬼一样在灯下捉虱子!
  啊,多少年没看见虱子了。都忘了虱子长什么样儿了。
  这才几年呐,虱子绝根了。
  最后一次看见虱子,是1990年去往天津的船上,在散席,我见到了久违的虱子!竟然有几分青梅竹马的亲切!
  之后,就失去了虱子的音讯,忘记了这个黑色小伙伴的音容笑貌!
  如今,我们双双以手支颐,泡在清澈见底的温泉中,笑谈往事,总是浩叹。
  总有人说什么童年真美好的,美好个驴屎!我从来没觉得童年美好,我最美好的日子,是现在。
  在大通铺上阿Q一样抓虱子的老公,被敌敌畏差点熏死的老公,那时是否会想到,30年后,居然能和老婆,舒服地泡在西湖一样大的温泉里,惬意地看着新年夜的繁星点点,吃着来自吐鲁番的葡萄干,广东的橙子,泰国的菠萝……反正我是没想到。
  每次看电影,我都要指着上面的花园洋房说:“咱家要是这样的就好了。”每次来泡温泉,都要说:“咱家要是有这样一个池子就好了。”
  这些以后是不是都会有。
其他文献
链接:  文_板子 编辑_赵萍  妇女——其实是两个词。在古代,它是妇人与女子的集体称呼。妇,繁体写作“婦”,引申为已婚女性。“女”,大都是说没结婚的小女s孩。“夫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重点都在于家庭关系而不是性别。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双炮并响,那时大力推广双音节词,“妇女”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被广泛使用,不专指已婚女性或未婚女性。  “妇女”一词一度离我很远,甚至,我作为一个“
期刊
姥姥活到89岁,她是五四精神养育的新女性,虽然一生坎坷,但她以地母一样的心胸包容一切,我命由我不由天。  1917年姥姥出生于湖南常德,父亲曾经是辛亥革命的起义将领,因看不惯袁世凯称帝,退役回乡,开了一家朗朗照明公司,又垦殖荒地3万多亩,成为闻名遐迩的乡绅。母亲是京城里落魄的旗人,酷爱京剧,可惜身体不好,咳血而死。姥姥从小就漂亮,长得像电影《早春二月》里的明星谢芳。她活泼开朗,常常被父亲无奈地说顽
期刊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倒下的那一霎间,同时在观望的人群发出了一阵欢呼,好似做了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一般。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向人开口、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
期刊
最让我共鸣的父亲形象,出自散文家鲍吉尔·原野的笔下。  这位父亲笑容可掬,但往往在儿子夺路而出急着去小便时,喝令他去厨房把烧开的水灌入暖瓶。儿子只好拎着铁壶,在冉冉热气中的流水声使他将两腿夹紧,身子扭来扭去。  鲍吉尔·原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酷刑。  我那一代的父亲们,确实比较难以捉摸。比如,大家蹲在院子里的泥地上,正玩得专注,冷不防,一位父亲走过来,弯下腰,伸出手,毫无表情地拎起一位孩子的
期刊
2012年苏珊·凯因的TED演讲《内向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内向的负面认识。这种负面认识很普遍,各行各业都有。我仔细读了苏珊·凯因的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在看书之前,我不觉得外向高内向一等,但是内向性格的优势,如何发挥呢?  学霸。在小学阶段,外向型孩子成绩更好,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学之后,内向型性格的人普遍成绩好过外向型性格的人。二者智商均等,但是注意力的“带宽”使用二者大
期刊
当我在22℃的气温中穿着毛衣出门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是没有办法,母亲大人堵在门口,不穿上毛衣不让出门。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话一点没错。我的衣着从来不根据天气,而是根据我妈的主观臆断。甚至连我“喜欢吃”什么东西,我自己都说的不算,我妈觉得我喜欢吃什么,我才能喜欢吃什么。在我们家,大小事务都由我妈说了算,俨然一副女王气派,典型的“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如果不按她的要求来,那她就
期刊
過年回家,进门就听到一群亲戚对着表妹,你一言我一语地催着她生孩子。“再不生就来不及了”“养儿防老啊”“有个孩子你心里就踏实了”……  我知道表妹是个铁杆“丁克族”,家里的亲戚每次都这样“围攻”,我一个旁观者都觉得心烦气躁,真不知道她怎么那么淡定。  我对表妹表示佩服:“这么多人围着你,你居然不生气。”  “当然也不开心。”她揉揉太阳穴,“但他们终归是为我好的,何必要辩论得伤了和气。”  我以为她有
期刊
Q:我的工作需要我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那里我喜欢上了一个男人。他温文尔雅,但从不主动开口。我想跟他搭话但觉得极不礼貌又有失身份,搭讪这种事情不都是应该男人主动的吗?有好几次,我故意在他面前掉笔什么的,他也只是礼貌地帮我捡起,并不多说话,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主动一点呢?  Q:胃口总是很好怎么办?就算有非常难过的事也总是要把自己喂饱了才哭怎么办?  A:总是吃不够,可能是因为心里太空了。  Q:學
期刊
Q:我今年26歲,身边很多朋友都结婚了,而我才开始初恋。  我很爱他,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就想和他分享,他工作忙,一周才休息一天,虽然同城,却有时3个月都不见面。但他总微信联系我,我不想再这样下去,见面说分手,看得出,他是真伤心。  我走后,他就电话短信联系我要挽留。我没理他,他几乎每两天都会短信我,这样持续了半个月。后来他再约我吃饭,我就去了,我们拥抱,牵手,亲亲,那天很开心。过了大约一周,我们又
期刊
最近因为一本书《点点梅花为我愁》,让人们再次开始回忆起林语堂、梁启超等人的旧事,他们的古典婚姻哲学,放在现在来看,依旧是妙人妙语的存在。  比如林语堂搞定吵架的妙招:“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还有他说婚姻,“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正因如此,他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