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与德育模式创新的视角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l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德育心,育心养德。本文以华阳中学考察报告为例,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育德育心,育心养德,让德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
  【关键词】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70-02
  所谓“育德育心,育心养德”,就是从学生生命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心理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在培育学生健康身心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育德育心,育心养德,让德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
  一、育德育心——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一)确立德育“心”理念
  心理因素影响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了解其价值观念、气质类型、思维方式等,就必须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与行为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因此,德育理念的确立应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我校德育“心”理念的确立,源于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内涵的不断深化,对“人本关爱”教育思想的实践内化。起初,我们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师生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为“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关爱每个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为了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的“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在动态生成学校教育教学新思想的过程中,他们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积极态度,良好习惯,健全人格,优良品德”为德育理念,将德育目标指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进行方向导航,这就为德育的每个具体过程渗透心理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二)建构德育“心”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常常依赖纪律、规范与制度进行知识灌输,期望将一种主流的、高尚的价值观传递到学生心目中,让其养成社会所期待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严重地忽略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缺乏。故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心育亟待整合。要将心育融入德育,需要建构德育“心”机制。在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我们建立健全了力促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新机制:一是建立了以华阳中学首席专家顾问为指导专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心理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德育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及下属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心理协会和各班心理委员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建立涵盖班主任、年级专职心理教师、年级兼职心理教师等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及时救助。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四是建立学生心理协会,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召开心理主题班会,出版《心育报》,开展心连心活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拓展德育“心”内容
  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各行其道,从而导致德育的方式、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所以,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年龄、心理。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广泛开展“人本关爱”教育活动。通过“人本关爱、铸造师魂”讨论和交流,将办学理念和师德建设相结合,促进教师知心、懂心,信任学生,理解学生,适度宽容学生;开展“知爱懂爱、感恩关爱”活动,让学生感受关爱,接受关爱,感恩关爱,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己,关爱生命。
  2.坚持开展心理教育。在对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制定各年级心理教育目标,确定各年级心理教育基本内容。
  3.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将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落实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三维教学”与“三维学习”实践,创建充满生命灵气与活力的高效课堂。
  (四)整合德育“心”课程
  针对当前德育中弱化或忽视心理教育,不能有效地将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现象,我校依靠现有2名心理健康教育專家、7名专职心理教师、152 名心理课程研修班毕业老师、100多名获得心理咨询C级证书的班主任等心理教育资源,编写《心路导航》校本心理教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训练课,以预防不健康心理问题发生;举办班主任心理辅导培训班,使班主任拥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在德育中强化心理教育活动,以克服德育、心理教育两张皮现象;举办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心理教育课程学习班,以高级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心理课程学习班,让教师学习“育心”理论,掌握“育心”方法。
  二、育心养德——内化品德,外化行为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内化需要知行结合、知情结合、情行结合,这就决定了德育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研究重点应是如何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个人的思想品德,实践路径应是认识、情感、态度、行为以及习惯的培养、润养、习养和修养。
  (一)心理教育:培养心与德
  德育要想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就必须遵循心理学的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情绪、思维、价值判断等心理活动,还应把握学生心理活动变化及其敏感性。因此,学校德育应以学生心理教育为基础。学校从了解学生心理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主题班会、“5·25”心理教育宣传等活动,同时辅之以适应性教育和反思性学习,多方面进行渗透心育的德育尝试。通过心理沟通、心灵碰撞、心理体验等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增强学习的适应力和心理调适力。
  (二)“四情”教育:习养情与行德育
  仅在道德知识的宣讲、道德原理的阐述、道德行为的养成上,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是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缺乏情感体验,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就缺乏内化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忽视能力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实践转化就会受阻,进而会导致学生形成说一套做一套,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人格”。将情感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以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和国庆节、教师节等现代节日为载体,开展以“体验亲情,回报关爱”的亲子情、“体验友情,学会关爱”的友伴情、“尊师爱师,引导关爱”的师生情、“走向社会,奉献爱心”的祖国情为主线的“四情”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知情、懂情、移情,内化为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行为。由于这些德育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的是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德育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德育情境中,学会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调节不良的价值观,并逐步养成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十心”教育:润养心与德
  要使一个人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或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一定的变化,需要一个心理转化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这种变化过程有接受、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心理活动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往往非常重视道德认识的重要作用,而忽略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实际上,青少年道德意识增强、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表现都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德育活动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多种教育过程中,要有所侧重。据此他们遴选传统文化中忠心、爱心、孝心、诚心、信心、雄心、恒心、勤心、专心、虚心等十个方面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提出了“十心”教育理论,编写并出版《“十心”教育》校本教材,建设“十心”文化走廊,花园草坪放置“十心”石刻,楼梯楼道悬挂“十心”名人名言,教室、寝室布置融入“十心”元素。由于这些文化现象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它在给学生以亲切向上感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优美而又充满热情的校园环境中,自觉地认同和接受学校文化。
  (四)自主教育:修养德与性
  一個人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基础则是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接纳,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并外化为具体行为。从个体来讲,就是要充分开发人的心理潜能,使其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从而为道德生长培育一块优良的土壤。从集体、组织和社会角度讲,那就是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的社会心态。由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构成基本内容的自主教育,为德性修养的良好期望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学生个体诊断反思,内化提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在课堂学习中,重视并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在育心养德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能强化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调控,养成自主教育能力,使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如设立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等各级学生助理,班级小组互助学习等途径,使学生在接受管理、学会管理中实现自我管理,提升思想道德的自我修养能力,进而实现育心育德目标。
  故而,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育心,既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为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总之,德育必须唤醒学生的人性,才能更好地滋养学生的德性。他们通过近几年育德育心、育心养德实践尝试,逐步形成“育人先育德,育德必育心,育心以养德,养德以成性”的德育工作思路,初步构建起走进学生心灵的特色德育模式,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形势发展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大学生成才相辅相成,关于目前社会大学生个性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对教育环境的反思,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能,应正确把握大学生个性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新高考的推行,走班教学已逐渐成为适应新高考需求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当前高中政治学科实施的走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应对新高考,在实施政治走班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分层、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政治 走班教学  【基金项目】2017年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走班教学探究(JSXM201700
期刊
【摘要】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中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嵌入相关专业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思品课教学应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本文联系教学实例从七个方面谈了实现中学思品课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思品教学 生活化 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优质MOOC资源的使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好线上教学资源,做好线下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本文实践教学的实施与成果进行反思,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MOOC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24-02  我国大学生心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使得情境教学法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阐述了教学情境的设置与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分析课文、结合实际进行情境教学这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法 情境设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工业领域,同时推动了我国机械设计的发展,促进了机械生产过程的转型,弥补了传统设计技术的不足。本文对机械现代化设计的概念、特点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机械现代化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机械设计 现代化 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34-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88-01  长期以来,困扰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最大困惑就是阅读和写作脱钩,教师的“导”基本上就是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学,学生互相讨论,解决疑点,再通过学生展示来反映课堂学习情况,然后教师点拨,最后由教师总结等,或是移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很少从薄弱环节——写作去开“窍”。这样一
期刊
【摘要】随着当前新课程理念的大力推进,提高教学效率和减轻学业负担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制约,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就谈不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习负担不堪重负。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理念,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相关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增效减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多鼓励、赞美学生,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 作文写作 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93-02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