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频出错的音乐知识考评
■青州
5月1日开始了第12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团体决赛。然而,综合知识考核之音乐考题及其答题后点评常常一错再错,为不贻误后人,特举例如下:
第4场15号歌手选题,评委将意大利的《重归苏莲托》说成“民歌”(解释第20场11号歌手答题时,又将列昂卡瓦洛的《黎明》列为意大利民歌),该曲本是库尔蒂斯兄弟1902年共同创作的“艺术歌曲”。而“民歌”通常指民间口头传唱,没有明确作者的情况。
第6场点评认为音乐剧《音乐之声》(1959年)改编自同名电影(1965年),分明将前后关系颠倒了。
第12场3号歌手的考题答案把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爱尔兰抒情歌曲《夏日最后的一朵玖瑰》,归属为“英国”,尽管两国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爱尔兰就是爱尔兰,英国就是英国,怎能张冠李戴。
第13场2号歌手答题所涉作品被介绍成:“柴科夫斯基1878年创作了《b小调钢琴协奏曲》,一生写了三部曲”,一句话又有3处不妥,应为:1874—1875年/《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三部曲”泛指三部份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连贯、可相提并论的作品,柴氏后两部协奏曲在他死后由塔里耶夫根据残稿配器所成,无论水平和影响均远不如第一部,何况第三部仅为作者不满意而放弃的单乐章)。
第15场5号歌手的听辨题答案将意大利作曲家蒙蒂的《查尔达什舞曲》写成了西班牙“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评委将错就错的讲解,甚至说“《流浪者之歌》也有人叫《查尔达什》这个曲子”,明显把两者搞混了!
第20场10号歌手答中《悲怆交响曲》后,评委说:“柴科夫斯基在《回忆录》曾经写过:‘毫不夸大地说,这部交响曲倾注了我的全部心血,我经常在旅程中,在做腹稿的时候会失声痛哭。’”老柴在此曲首演后9天就去世了,怎么可能写这样的《回忆录》呢?实际上,这段话出自老柴写给自己的外甥达维多夫的信件,曲子也题献达维多夫。
再有,一些试题值得商榷,比如第9场一题为:“下列3位著名艺术家中,哪一位是指挥家?(A霍洛维茨 B梅纽因 C卡拉扬),他是哪个乐团的常任指挥/答案:C,柏林爱乐”。问题在于梅纽因不仅是小提琴家,还是指挥家!1958年他创立了自己的“梅纽因节日乐团”,并指挥录制了大量优秀唱片。1997年10月17日晚,大师来北京音乐厅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演奏高难度的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第4交响曲的感人情景仍历历在目,故好的考题,其答案应是唯一的,毋容置疑。
平心而论,音乐知识题基本属于常识题。结症在于赛事的组织工作欠规范,责任不到家,音乐知识评委让表演家、作曲家担当有些勉为其难,不如音乐学家、乐评家,当然,有多者结合且学贯中西的人更好。
顶峰与“黑哨”
■唐朴林
已落幕的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有的青年歌手达到了“98分”、“99分”乃至“100分”以上。在百分制的记分中,“100分”当然是“顶峰”、是最“完美”的了。
笔者不常看声乐表演,但总觉得这些年轻人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更称不上“顶峰”、“完美”。他(她)们的艺术造诣能与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独唱音乐会、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喻宜萱教授、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教授相比吗?能与郭兰英、才旦卓玛相比吗?能与在”玛扎姆·海伦“首届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梁宁、二等奖的迪里拜尔相比吗?未曾听到以上诸位歌唱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标榜过自己在声乐艺术上达到“顶峰、“完美”的境界,总是廉称自己尚有某些不足。
入道不久的年轻人达到近乎完美的“99分”、至高无上的“100分”。试问评委怎么敢给一个年轻歌唱演员这么高(顶峰)的分呢?是“抬”他?还是害他?
“青歌赛肯定有‘黑哨’”(阎肃语)“评委中肯定有作弊的行为。”(郭峰语)、(见天津《今晚报》2006年5月15日第6版)此说大胆而中肯、切中时弊。一个时期以来,凡是有“评比”、“竞争”乃至“有进项”的活动,少不了“暗箱操作”、有“猫腻”,细查少不了有“红包”现象。
中央电视台举办此次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对“评委团”的选择相信不取一般人员,不会是一般的音乐工作者,而是慎之又慎,精中选精,都是在音乐(声乐)艺术上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可谓中国音乐(声乐)界的精英团。绝不会把那些徒有虚名的所谓“教授”、“歌唱家”纳入“评委团”。所以“评委团”的成员也绝不会是“白丁”、“无知”。所以被听众置疑的某些评委,也绝不会是“失误”,而是“有意”所为。
由此看,演艺界的“黑评委”、“黑考官”(包括招生中的、音乐考级中的“黑考官”)是到了该治不可的时候了!
■青州
5月1日开始了第12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团体决赛。然而,综合知识考核之音乐考题及其答题后点评常常一错再错,为不贻误后人,特举例如下:
第4场15号歌手选题,评委将意大利的《重归苏莲托》说成“民歌”(解释第20场11号歌手答题时,又将列昂卡瓦洛的《黎明》列为意大利民歌),该曲本是库尔蒂斯兄弟1902年共同创作的“艺术歌曲”。而“民歌”通常指民间口头传唱,没有明确作者的情况。
第6场点评认为音乐剧《音乐之声》(1959年)改编自同名电影(1965年),分明将前后关系颠倒了。
第12场3号歌手的考题答案把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爱尔兰抒情歌曲《夏日最后的一朵玖瑰》,归属为“英国”,尽管两国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爱尔兰就是爱尔兰,英国就是英国,怎能张冠李戴。
第13场2号歌手答题所涉作品被介绍成:“柴科夫斯基1878年创作了《b小调钢琴协奏曲》,一生写了三部曲”,一句话又有3处不妥,应为:1874—1875年/《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三部曲”泛指三部份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连贯、可相提并论的作品,柴氏后两部协奏曲在他死后由塔里耶夫根据残稿配器所成,无论水平和影响均远不如第一部,何况第三部仅为作者不满意而放弃的单乐章)。
第15场5号歌手的听辨题答案将意大利作曲家蒙蒂的《查尔达什舞曲》写成了西班牙“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评委将错就错的讲解,甚至说“《流浪者之歌》也有人叫《查尔达什》这个曲子”,明显把两者搞混了!
第20场10号歌手答中《悲怆交响曲》后,评委说:“柴科夫斯基在《回忆录》曾经写过:‘毫不夸大地说,这部交响曲倾注了我的全部心血,我经常在旅程中,在做腹稿的时候会失声痛哭。’”老柴在此曲首演后9天就去世了,怎么可能写这样的《回忆录》呢?实际上,这段话出自老柴写给自己的外甥达维多夫的信件,曲子也题献达维多夫。
再有,一些试题值得商榷,比如第9场一题为:“下列3位著名艺术家中,哪一位是指挥家?(A霍洛维茨 B梅纽因 C卡拉扬),他是哪个乐团的常任指挥/答案:C,柏林爱乐”。问题在于梅纽因不仅是小提琴家,还是指挥家!1958年他创立了自己的“梅纽因节日乐团”,并指挥录制了大量优秀唱片。1997年10月17日晚,大师来北京音乐厅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演奏高难度的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第4交响曲的感人情景仍历历在目,故好的考题,其答案应是唯一的,毋容置疑。
平心而论,音乐知识题基本属于常识题。结症在于赛事的组织工作欠规范,责任不到家,音乐知识评委让表演家、作曲家担当有些勉为其难,不如音乐学家、乐评家,当然,有多者结合且学贯中西的人更好。
顶峰与“黑哨”
■唐朴林
已落幕的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有的青年歌手达到了“98分”、“99分”乃至“100分”以上。在百分制的记分中,“100分”当然是“顶峰”、是最“完美”的了。
笔者不常看声乐表演,但总觉得这些年轻人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更称不上“顶峰”、“完美”。他(她)们的艺术造诣能与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独唱音乐会、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喻宜萱教授、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教授相比吗?能与郭兰英、才旦卓玛相比吗?能与在”玛扎姆·海伦“首届国际声乐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梁宁、二等奖的迪里拜尔相比吗?未曾听到以上诸位歌唱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标榜过自己在声乐艺术上达到“顶峰、“完美”的境界,总是廉称自己尚有某些不足。
入道不久的年轻人达到近乎完美的“99分”、至高无上的“100分”。试问评委怎么敢给一个年轻歌唱演员这么高(顶峰)的分呢?是“抬”他?还是害他?
“青歌赛肯定有‘黑哨’”(阎肃语)“评委中肯定有作弊的行为。”(郭峰语)、(见天津《今晚报》2006年5月15日第6版)此说大胆而中肯、切中时弊。一个时期以来,凡是有“评比”、“竞争”乃至“有进项”的活动,少不了“暗箱操作”、有“猫腻”,细查少不了有“红包”现象。
中央电视台举办此次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对“评委团”的选择相信不取一般人员,不会是一般的音乐工作者,而是慎之又慎,精中选精,都是在音乐(声乐)艺术上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可谓中国音乐(声乐)界的精英团。绝不会把那些徒有虚名的所谓“教授”、“歌唱家”纳入“评委团”。所以“评委团”的成员也绝不会是“白丁”、“无知”。所以被听众置疑的某些评委,也绝不会是“失误”,而是“有意”所为。
由此看,演艺界的“黑评委”、“黑考官”(包括招生中的、音乐考级中的“黑考官”)是到了该治不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