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的多情人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in22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体现了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一个“情”字在他这里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思想体验。无论在亲情上还是对待事物的感情上,都呈现出悠悠的情谊。他将个人性格渗透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为含蓄而清新的艺术人格。
  关键词:儒雅;敦厚;情谊;艺术人格
  
  一般来说,多情人总有点儿玩世不恭或情感纠葛,但朱自清是不一样的,在他的抒情散文中呈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多情人形象。他自己曾经说过:“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他就是这样简单质朴、平和淡泊的人。
  他的散文没有慷慨瑰丽的气魄,却显现出细致温婉的美好。这种具有东方韵味的淳情,在当今的艺术感召力仍不可低估。
  
  一、悠悠情意浓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也许不像徐志摩那样汪洋恣肆、浓烈勇敢,不像冰心那样明朗纯真、甜蜜柔美,但探析朱自清散文的“人情味儿”,其中蕴含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诚挚的友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会唤醒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细心感受人间悠悠的情谊。一个“情”字在他这里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思想体验。
  
  (一)以人类情感中的亲情为切入点来品鉴
  《背影》是抒写父子深情的名篇,全篇采用白描手法,写父亲送别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父爱的具体表现,父子至情,尽收笔下,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父爱子,子怜父,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都是极平常的,平常中蕴含亲情的可敬可叹,极其感人。而季羡林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认为这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至于思想性就有失偏颇了。他觉得,朱自清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季羡林先生从大处着眼,联系到社会人生、三纲五常,认为《背影》的思想性不强,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作为一篇美文,并且是以表达亲情为主的散文,并不一定要牵涉到社会大环境和安定团结的大道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有感染力,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就是因为它有‘人情味’;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而没有虚假伪善的‘道学气’。”朱自清本人也认为“感觉与感情是创作的材料”。文学创作既是作家内心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又植根于作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背影》抒写的是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虽没有直接言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却与民族的文化心理、情感结构和道德倾向血脉相通,包含着深广的文化底蕴,赢得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这已然是“背影”的魅力和价值。
  
  (二)在对事物的感情上,隽永清新,诗意充盈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女性意象的恰当运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女性意象较多。在他的笔端,“新鲜的微风”“像爱人的鼻息”,群花做着她们的清梦,在被微雨洗去的浮艳里,深藏着“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
  这些让人产生疑虑的女性形象隐隐透露出类似“意恋”的情感倾向。显而易见,朱自清散文中女性色彩浓重的想法也许是来自作者自身的感情寄予。女性意象不过是朱自清想象中的有点儿美化了的自我,或另一个自我。
  
  二、敦敦儒雅风
  
  朱光潜认为在朱自清身上,就整个性格来说,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老庄的少。朱自清一方面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朱自清在总结20世纪20年代散文创作情况时说“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迂缓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仔细观察可知,朱自清的散文的“中国名士风”色彩浓厚。我们可以看出代表着中国文人的朱自清独善其身、心性坦荡的贞贞情怀。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揭示了一种矛盾,即他的道德律与听歌欲的纷繁交错。听歌是“本我”的冲动,道德律是“超我”的约束,作家内心被矛盾纠缠,最终产生了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样一来,朱自清与陶渊明建立了联系,儒雅而深刻,“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自清温柔敦厚,朴素雅淡,激发起人们对中国文人志士的尊敬与辽远的记忆。
  
  三、艺术人格辩
  
  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批评是直接犀利的。1977年6月24日,他写的《论朱自清散文》涉及到文人的气质以及艺术风格和技术层面。笔者认为余光中先生提及的朱自清散文“艺术人格”不动人一说有不妥之处。
  首先,就朱自清与余光中来说,两人风格迥异。朱自清对于静态的东西体现较多,而余光中侧重动态美。艺术的动人与否在于读者内心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朱自清散文贮满诗意,是优美的艺术品。清幽玄妙的诗情美、质朴清新的语言美、缜密高超的构思美将抒情的基调巧妙地揉合统一起来,能够做到不事雕琢,在看似寻常中显出奇崛的功力,有一种自然的美感。
  再次,余先生对文章描写女性有些偏见。女性是美丽的,朱自清描写女性,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描写女性,因此给读者以精神愉悦感而不带感官刺激性。
  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家固然必须有精湛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朱自清的散文有无穷的魅力,真挚朴素、温文尔雅,朱自清的性情铸就了他散文的风格。朱自清作品的“艺术人格”在认同他作品的眼睛里是至高至纯的,关键是看这双眼睛是谁的,而这个谁又有怎样的艺术风格。这种格调动人与否由读者融入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而定,也就是因人而论,不能一概而论地定义这种含蓄为不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对他那个时代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也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朴素温厚的力量。浓浓的人情味儿、儒雅的风范,秉持着平和忠厚、舒缓清雅的艺术格调。这是一种艺术、一种格调、一种风范,专属于朱自清,属于那个远去的年代,至今回望,我们仍能从中体悟到久久未能散去的温度。
其他文献
摘要:王国维的时代是中国学术走向中西结合的时代。面对中国学术生存的困境,王国维对待中国现代学术,并不是一般的反对学术功利,他以世界视野的眼光对照西方的知识理论体系,以“学无中西论”寻找中国现代学术生存的基奠。  关键词:王国维;学无中西;中国现代学术    一、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困境——中西之学的抵触与合流    王国维把西方新观念带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要对中国传统之旧学在价值和意义上进行反思。那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里,有着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死亡。本文试通过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死亡”的比较,探讨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具体看这两部东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叙述结构;死亡;悲剧;事件    一    《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是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那么,这两部作品如何能放在一起比较呢?笔者认为,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中仍
期刊
摘要:《草原风韵》是诗人蔡丽双特为内蒙古草原创作的诗文集。从诗文集的新诗部分观之,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清新细腻的笔触,吟哦了大草原的景物与风情,赞美了大草原含蕴的精神气度。诗人在自然景物的游走中,完成了对人文的坚守;在异域风情的游走中,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坚守;在流逝岁月的游走中,实现了对当下的坚守。诗作体现了诗人对内蒙古草原发自内心的赤诚之爱,也体现了一名诗人作为诗人应有的品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草原风韵》中的散文诗共38章,在题材、立意上包罗万象,在内容、写法上博采众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表达出诗人对于城市和乡野的无限眷恋。细细品读,可以从文中观览历史悠久的景点,领略积淀深厚的人文意蕴,在刚柔并济的诗文中,体会女诗人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情讴歌。  关键词:蔡丽双;《草原风韵》;散文诗;内蒙古风情    初识蔡丽双博士,缘于笔者2009年参加的“‘蔡丽双杯’祖
期刊
摘要:蔡丽双博士是近年来香港文坛乃至华人文坛涌现出的一位才女诗人,2010年底丽双博士将其在内蒙古草原游历时所作的诗、文、歌词结为《草原风韵》诗文集,以其洒脱的意境、炙热的情怀和奔放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副绵延辽阔的草原胜景。其中第一辑——歌词展现出的连珠妙语和跌宕节奏可以说是丽双博士文风的代表。本文以诗人在歌词中隐含的叙述身份和笔尖流淌的高洁情怀为切入点,对《草原风韵》中的歌词之美进行一番阐述。  关
期刊
摘要:迟子建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风格,在温婉朴实的叙述中,诉说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怀念,如诗如画,以诗意的真诚诠释了文学真实的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记忆;真实    今天是网络文学“逐鹿中原”的时代,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爱人却一直捧着《小说月报》期期不落,经常向我力推一些作品,源于此,笔者读到了迟子建这篇不算新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期刊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历久弥香。其中Andy形象的成功塑造激励着人们,哪怕身处囹圄,也能用智慧与毅力开拓出自由的新天地,从而实现“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使个体得到真正的救赎。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Andy;形象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通俗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佳作。影片描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涉嫌杀害妻子及妻子的情人,在
期刊
摘要:在众多大牌导演云集的好莱坞,大卫·芬奇有着鲜明独特的导演风格,黑色贯穿其电影的始终,他总是借着暴力与血腥来质问社会、拷问人性。《搏击俱乐部》上映时,有人骂他是法西斯导演,受尽抨击;可十年后的《社交网络》却让他成为了主流导演,受尽褒扬。本文从这种转变出发,立足于大卫·芬奇的经典影片,分析大卫·芬奇二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大卫·芬奇;黑色电影;传记电影;转变    大卫·芬奇是个从主流到
期刊
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全面刷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人与技术之间需要协调的各种问题。技术设计价值冲突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蕴于技术设计的发端、创造、实现、应用过程中价值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以及对技术设计价值体系进程起支配和引导作用的价值原则、尺度、观念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设计领域中的价值冲突问题也日益频繁、多元、复杂,这不仅是当代技术设计中重要的现实问题,更是技术哲学和价值哲学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技术价值理论的深化发展和系统完善,还有助于确保
摘要:司汤达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反映了其生活的年代,其代表作《红与黑》的影响尤为巨大,可以说已跨越了国界,被翻译到许多国家,不同的文化对其有不同的解读,同一文化体系下在不同时期内,其阐释的差异也特别巨大。《红与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时间里,经历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其于连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变迁    法国19世纪前期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