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体现了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一个“情”字在他这里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思想体验。无论在亲情上还是对待事物的感情上,都呈现出悠悠的情谊。他将个人性格渗透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为含蓄而清新的艺术人格。
关键词:儒雅;敦厚;情谊;艺术人格
一般来说,多情人总有点儿玩世不恭或情感纠葛,但朱自清是不一样的,在他的抒情散文中呈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多情人形象。他自己曾经说过:“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他就是这样简单质朴、平和淡泊的人。
他的散文没有慷慨瑰丽的气魄,却显现出细致温婉的美好。这种具有东方韵味的淳情,在当今的艺术感召力仍不可低估。
一、悠悠情意浓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也许不像徐志摩那样汪洋恣肆、浓烈勇敢,不像冰心那样明朗纯真、甜蜜柔美,但探析朱自清散文的“人情味儿”,其中蕴含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诚挚的友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会唤醒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细心感受人间悠悠的情谊。一个“情”字在他这里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思想体验。
(一)以人类情感中的亲情为切入点来品鉴
《背影》是抒写父子深情的名篇,全篇采用白描手法,写父亲送别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父爱的具体表现,父子至情,尽收笔下,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父爱子,子怜父,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都是极平常的,平常中蕴含亲情的可敬可叹,极其感人。而季羡林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认为这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至于思想性就有失偏颇了。他觉得,朱自清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季羡林先生从大处着眼,联系到社会人生、三纲五常,认为《背影》的思想性不强,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作为一篇美文,并且是以表达亲情为主的散文,并不一定要牵涉到社会大环境和安定团结的大道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有感染力,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就是因为它有‘人情味’;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而没有虚假伪善的‘道学气’。”朱自清本人也认为“感觉与感情是创作的材料”。文学创作既是作家内心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又植根于作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背影》抒写的是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虽没有直接言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却与民族的文化心理、情感结构和道德倾向血脉相通,包含着深广的文化底蕴,赢得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这已然是“背影”的魅力和价值。
(二)在对事物的感情上,隽永清新,诗意充盈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女性意象的恰当运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女性意象较多。在他的笔端,“新鲜的微风”“像爱人的鼻息”,群花做着她们的清梦,在被微雨洗去的浮艳里,深藏着“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
这些让人产生疑虑的女性形象隐隐透露出类似“意恋”的情感倾向。显而易见,朱自清散文中女性色彩浓重的想法也许是来自作者自身的感情寄予。女性意象不过是朱自清想象中的有点儿美化了的自我,或另一个自我。
二、敦敦儒雅风
朱光潜认为在朱自清身上,就整个性格来说,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老庄的少。朱自清一方面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朱自清在总结20世纪20年代散文创作情况时说“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迂缓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仔细观察可知,朱自清的散文的“中国名士风”色彩浓厚。我们可以看出代表着中国文人的朱自清独善其身、心性坦荡的贞贞情怀。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揭示了一种矛盾,即他的道德律与听歌欲的纷繁交错。听歌是“本我”的冲动,道德律是“超我”的约束,作家内心被矛盾纠缠,最终产生了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样一来,朱自清与陶渊明建立了联系,儒雅而深刻,“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自清温柔敦厚,朴素雅淡,激发起人们对中国文人志士的尊敬与辽远的记忆。
三、艺术人格辩
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批评是直接犀利的。1977年6月24日,他写的《论朱自清散文》涉及到文人的气质以及艺术风格和技术层面。笔者认为余光中先生提及的朱自清散文“艺术人格”不动人一说有不妥之处。
首先,就朱自清与余光中来说,两人风格迥异。朱自清对于静态的东西体现较多,而余光中侧重动态美。艺术的动人与否在于读者内心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朱自清散文贮满诗意,是优美的艺术品。清幽玄妙的诗情美、质朴清新的语言美、缜密高超的构思美将抒情的基调巧妙地揉合统一起来,能够做到不事雕琢,在看似寻常中显出奇崛的功力,有一种自然的美感。
再次,余先生对文章描写女性有些偏见。女性是美丽的,朱自清描写女性,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描写女性,因此给读者以精神愉悦感而不带感官刺激性。
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家固然必须有精湛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朱自清的散文有无穷的魅力,真挚朴素、温文尔雅,朱自清的性情铸就了他散文的风格。朱自清作品的“艺术人格”在认同他作品的眼睛里是至高至纯的,关键是看这双眼睛是谁的,而这个谁又有怎样的艺术风格。这种格调动人与否由读者融入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而定,也就是因人而论,不能一概而论地定义这种含蓄为不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对他那个时代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也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朴素温厚的力量。浓浓的人情味儿、儒雅的风范,秉持着平和忠厚、舒缓清雅的艺术格调。这是一种艺术、一种格调、一种风范,专属于朱自清,属于那个远去的年代,至今回望,我们仍能从中体悟到久久未能散去的温度。
关键词:儒雅;敦厚;情谊;艺术人格
一般来说,多情人总有点儿玩世不恭或情感纠葛,但朱自清是不一样的,在他的抒情散文中呈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多情人形象。他自己曾经说过:“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他就是这样简单质朴、平和淡泊的人。
他的散文没有慷慨瑰丽的气魄,却显现出细致温婉的美好。这种具有东方韵味的淳情,在当今的艺术感召力仍不可低估。
一、悠悠情意浓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也许不像徐志摩那样汪洋恣肆、浓烈勇敢,不像冰心那样明朗纯真、甜蜜柔美,但探析朱自清散文的“人情味儿”,其中蕴含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诚挚的友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会唤醒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细心感受人间悠悠的情谊。一个“情”字在他这里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思想体验。
(一)以人类情感中的亲情为切入点来品鉴
《背影》是抒写父子深情的名篇,全篇采用白描手法,写父亲送别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这里的背影是父爱的具体表现,父子至情,尽收笔下,动人心魄,感人至深。
父爱子,子怜父,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都是极平常的,平常中蕴含亲情的可敬可叹,极其感人。而季羡林先生在谈到《背影》时,认为这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至于思想性就有失偏颇了。他觉得,朱自清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季羡林先生从大处着眼,联系到社会人生、三纲五常,认为《背影》的思想性不强,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作为一篇美文,并且是以表达亲情为主的散文,并不一定要牵涉到社会大环境和安定团结的大道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有感染力,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就是因为它有‘人情味’;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而没有虚假伪善的‘道学气’。”朱自清本人也认为“感觉与感情是创作的材料”。文学创作既是作家内心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又植根于作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背影》抒写的是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虽没有直接言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却与民族的文化心理、情感结构和道德倾向血脉相通,包含着深广的文化底蕴,赢得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这已然是“背影”的魅力和价值。
(二)在对事物的感情上,隽永清新,诗意充盈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女性意象的恰当运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女性意象较多。在他的笔端,“新鲜的微风”“像爱人的鼻息”,群花做着她们的清梦,在被微雨洗去的浮艳里,深藏着“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
这些让人产生疑虑的女性形象隐隐透露出类似“意恋”的情感倾向。显而易见,朱自清散文中女性色彩浓重的想法也许是来自作者自身的感情寄予。女性意象不过是朱自清想象中的有点儿美化了的自我,或另一个自我。
二、敦敦儒雅风
朱光潜认为在朱自清身上,就整个性格来说,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老庄的少。朱自清一方面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朱自清在总结20世纪20年代散文创作情况时说“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迂缓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仔细观察可知,朱自清的散文的“中国名士风”色彩浓厚。我们可以看出代表着中国文人的朱自清独善其身、心性坦荡的贞贞情怀。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揭示了一种矛盾,即他的道德律与听歌欲的纷繁交错。听歌是“本我”的冲动,道德律是“超我”的约束,作家内心被矛盾纠缠,最终产生了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样一来,朱自清与陶渊明建立了联系,儒雅而深刻,“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自清温柔敦厚,朴素雅淡,激发起人们对中国文人志士的尊敬与辽远的记忆。
三、艺术人格辩
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批评是直接犀利的。1977年6月24日,他写的《论朱自清散文》涉及到文人的气质以及艺术风格和技术层面。笔者认为余光中先生提及的朱自清散文“艺术人格”不动人一说有不妥之处。
首先,就朱自清与余光中来说,两人风格迥异。朱自清对于静态的东西体现较多,而余光中侧重动态美。艺术的动人与否在于读者内心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朱自清散文贮满诗意,是优美的艺术品。清幽玄妙的诗情美、质朴清新的语言美、缜密高超的构思美将抒情的基调巧妙地揉合统一起来,能够做到不事雕琢,在看似寻常中显出奇崛的功力,有一种自然的美感。
再次,余先生对文章描写女性有些偏见。女性是美丽的,朱自清描写女性,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描写女性,因此给读者以精神愉悦感而不带感官刺激性。
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家固然必须有精湛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朱自清的散文有无穷的魅力,真挚朴素、温文尔雅,朱自清的性情铸就了他散文的风格。朱自清作品的“艺术人格”在认同他作品的眼睛里是至高至纯的,关键是看这双眼睛是谁的,而这个谁又有怎样的艺术风格。这种格调动人与否由读者融入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而定,也就是因人而论,不能一概而论地定义这种含蓄为不生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对他那个时代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也给散文创作带来了朴素温厚的力量。浓浓的人情味儿、儒雅的风范,秉持着平和忠厚、舒缓清雅的艺术格调。这是一种艺术、一种格调、一种风范,专属于朱自清,属于那个远去的年代,至今回望,我们仍能从中体悟到久久未能散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