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反乌托邦题材的电影蓬勃发展。西班牙的反乌托邦题材影片《饥饿站台》风格奇特,它与以往采用高科技、宏大场面的科幻类反乌托邦电影不同,而是以“封闭空间”为叙事策略,在密室这一经典空间意象中,通过人在极端恶劣状态中的反映揭示社会中隐藏的各种问题,采用反讽、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揭露人性的极度贪婪和现实世界的弊病。
《饥饿站台》使人深思如何正视欲望,如何在人性与兽性中作出抉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从叙事策略入手,着重探讨电影《饥饿站台》中出现的各类隐喻,并对其反乌托邦主题进行分析。
一、电影中“封闭空间”叙事策略及空间意象解析
“封闭空间”叙事在学术上并没有一個明确的界定。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封闭空间”并不是一个限定性的术语,“封闭”一词的解释除了有“围合”的意思外,还有“与他人分离、隔离”的含义,这与“封闭空间”背后的隐喻不谋而合。
程大锦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提到:“明确限定和围合的空间领域,在各种尺度的建筑物中都可以找到,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到庭院或中庭空间,以至建筑综合体中的独立厅、室。”电影中,故事发生在封闭的空间中,这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同样也是电影叙事的空间。
电影中,密室这一封闭空间是很常见的,并得到了广泛运用。密室一般指秘密的、不为人知的、严密关闭的房间。在电影中,密室场景的布局和结构往往比较单一,设置在室内。例如,《异次元杀阵》中的方块、《致命ID》里的旅馆、《玩命记忆》中的工厂等。
除密室外,还有一种“异化型孤岛”的空间结构。所谓异化型孤岛,是指故事发生的封闭空间环境并不是以岛的景观形象呈现,而是呈现为具有孤岛意象的建筑或社区形态。“异化型孤岛”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并非天然形成的,例如,电影《移动迷宫》里困住少年的迷宫、《饥饿游戏》中的游戏场地等,它们是密室的另一种形态。与室内景观不同,它们设置在室外,空间规模较大,地理环境比较复杂,视野更多是向外扩展的。无论空间规模大小、视野开阔与否、地理环境如何,它们都是具有围合性质的建筑物,与外界隔离。
电影《饥饿站台》采用封闭空间式的叙述模式,全片只有一个空间场景——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又被称作“监狱坑”。“监狱坑”作为电影的核心场景,一共有333层,每一层中间都有一个供电梯通行的电梯井。在这个封闭空间里,人们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从心理上来说,在封闭、逼仄的空间里,人会感到一种压迫感,蓝绿色调的灯光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监狱坑”内部并没有过多的阻隔和遮挡,然而里面关着很多人,这种封闭压抑的环境对彼此陌生的人来说,势必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以及彼此之间的猜疑。
二、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相对,如果说乌托邦代表理想国,那反乌托邦就代表人间炼狱。谢江平在《反面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中指出:“反乌托邦也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与具体的乌托邦构想相对立,我们称之为反面乌托邦;其二,与乌托邦赖以建立的那些根本的思想原则或者哲学基础相对立,我们称之为反乌托邦思想,简称反乌托邦。”反乌托邦电影普遍表现反人类的黑暗社会,如极权统治下的高压生活、恶劣的生态环境、资源短缺、阶级矛盾、战争、疾病、犯罪等。
电影《饥饿站台》中,被关在“监狱坑”的人每天只有一次进食的机会,上层管理者会把准备好的丰盛食物放在方形平台上,然后从最高层降下,在每一层会停留一段时间,所在楼层的人就可以吃这些食物,之后平台继续往下移动,下层的人只能吃上层人剩下的食物。恶劣的饮食环境令人震惊,但即便如此,食物还是没有被剩下,甚至不够分。身在底层的人要面临没有食物的困境,有的活活饿死,有的选择“吃人”。
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人性是一种考验,使人性的善与恶暴露无遗。陷入饥饿状态下的人与野兽无异,“吃人”成了相同题材电影中常见的行为,例如,《雪国列车》中低等车厢的饥饿难民选择吃掉老弱病残。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极端利己主义者的恶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带军刀进入“监狱坑”的老人和男主人公格伦最开始被分到了食物还算充足的48层,起初他们相处得很融洽,老人向格伦讲述了“监狱坑”的运作模式、规则和生存现状。之后,他们被分到了几乎没有食物的低楼层。忍耐几天后,老人打算杀掉格伦,吃人肉充饥。为了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去,人们被迫遵循“监狱坑”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极端利己主义者一旦陷入危机,就会露出真面目,行动时只顾自己的利益,做最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情。与老人相反的是格伦,当他了解到“监狱坑”的残酷现实时,愤怒地大问:“为什么没有人做点什么?”然而电影的最后,格伦死在了“监狱坑”里。
三、电影中的隐喻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解释道:“隐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这是最早、最简单的定义,意思是说一物是或者像另一个不是它的物。格伦和另一名女工作人员都是自愿进入“监狱坑”的,格伦是为了戒烟,女工作人员则是想要了解“监狱坑”的实际情况,她认为自己虽然在“监狱坑”工作了20多年,却对里面的环境一无所知。
影片中,格伦带进“监狱坑”的一本名叫《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的书暗示了他是一个理想化、有责任心、致力于打破规则的人物。在熟悉了“监狱坑”的生活,了解了这里的运行机制后,愤怒的格伦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并诉诸行动。格伦认为“监狱坑”的取食方式不公平,他打算推行定量进食法,让所有楼层的人都有食物吃。
这种人为设置的恶劣生存环境象征着现实世界中弱肉强食的法则。在极端畸形的环境之下,有的人会变得极端利己,如格伦之前的室友,一位靠吃人肉活下来的老人;还有一部分人站在高楼层,他们有食物吃,就肆意挥霍,不顾及低楼层人的死活;但也有一些人如同百年前的堂吉诃德一样,敢于向规则发起挑战,试图改变现状。
比起格伦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推行自上而下的饮食改革,女工作人员相信温良的方式更有用,她每天只吃一点儿食物,并为下一层的人分配好食物,要求他们定量进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为下一层的人也这么做。她相信只要每个人只吃自己需要的食物,那么最底层人的人也能有足够的食物,这样就不会发生恶性事件,但没有人理会她。女工作人员一直坚信在恶性的生存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会自发性团结,即团结友爱、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能自觉修正、克服人性中的恶。但她的美好理想破碎了,她看清了“监狱坑”的现实,这里只有无情的争夺和血淋淋的杀戮。 在影片中,人们在物欲中失去自我,陷入了权利争夺的怪圈之中,而格伦与女工作人员就如同点点星光,他们不愿与世俗妥协,敢于揭露社会弊病,他们是社会的指引者、拯救者。
封闭空间的“监狱坑”作为一个反乌托邦的小社会,已经有了它的獨特生态和机制。显而易见,“监狱坑”里的300多层楼暗喻了社会阶级,方形大台上的食物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利等一切社会资源。影片中,“监狱坑”的层级分明,下一层的人只能吃上一层人的剩饭,饭菜好坏、数量相差悬殊,越下层的人越吃不到食物,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尖锐的层级矛盾。
与影片所隐喻的现实社会有所不同,“监狱坑”的层级是可以变动的:上层阶级的人和下层阶级的人可以互换,每个楼层只能住一个月,不会有人永远待在上层,也不会有人一直待在下层,这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同样也是“监狱坑”得以平衡的关键所在。层级的变动使下层人有机会变成上层人,体验一个月吃喝不愁的生活。下层人变成上层人后,便开始新一轮的挥霍和掠夺,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欲望使他们全然忘记曾经身居低楼层的恶劣处境。而不幸分到低楼层的人认为,只要想办法熬过一个月,就有可能分配到食物充足的高楼层,他们被暂时的一点好处蒙蔽了双眼,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在反乌托邦电影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制订出乎意料的规则是比较常见的。生存在“监狱坑”里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了这里的规则,低楼层的人吃着残羹冷炙,有的人被饿死或者选择结束别人的生命,这种频繁的阶层变动使人性的阴暗面充分暴露出来。
影片的最后,格伦和他的搭档黑人因为身受重伤死在了食物升降台上,他们拼死保护的一块奶冻,终于如愿以偿地送到了管理者的手中。格伦和黑人原本选择用暴力手段将食物定量分配给下层的人,在听取了智者的建议后,他们决定走和平路线——用一块完整的意大利奶冻传递信息,将其用食物升降台带给管理层,告诉管理层这里的情况。但极为讽刺的是,管理者对“监狱坑”的现状并不关心,他们诧异的是为什么奶冻上会有一根头发。管理者认为奶冻粘上了头发,所以人们才不吃。上层管理者们对下层的真实境况漠不关心,格伦的这场“革命”失败了。
四、结语
电影的结局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提醒人类要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冷眼旁观只会带来衰败和倒退。与《雪国列车》《移动迷宫》这些有着一丝希望与光明的结局相比,《饥饿站台》的结局更加现实和残酷。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饥饿站台》使人深思如何正视欲望,如何在人性与兽性中作出抉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从叙事策略入手,着重探讨电影《饥饿站台》中出现的各类隐喻,并对其反乌托邦主题进行分析。
一、电影中“封闭空间”叙事策略及空间意象解析
“封闭空间”叙事在学术上并没有一個明确的界定。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封闭空间”并不是一个限定性的术语,“封闭”一词的解释除了有“围合”的意思外,还有“与他人分离、隔离”的含义,这与“封闭空间”背后的隐喻不谋而合。
程大锦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提到:“明确限定和围合的空间领域,在各种尺度的建筑物中都可以找到,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到庭院或中庭空间,以至建筑综合体中的独立厅、室。”电影中,故事发生在封闭的空间中,这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同样也是电影叙事的空间。
电影中,密室这一封闭空间是很常见的,并得到了广泛运用。密室一般指秘密的、不为人知的、严密关闭的房间。在电影中,密室场景的布局和结构往往比较单一,设置在室内。例如,《异次元杀阵》中的方块、《致命ID》里的旅馆、《玩命记忆》中的工厂等。
除密室外,还有一种“异化型孤岛”的空间结构。所谓异化型孤岛,是指故事发生的封闭空间环境并不是以岛的景观形象呈现,而是呈现为具有孤岛意象的建筑或社区形态。“异化型孤岛”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并非天然形成的,例如,电影《移动迷宫》里困住少年的迷宫、《饥饿游戏》中的游戏场地等,它们是密室的另一种形态。与室内景观不同,它们设置在室外,空间规模较大,地理环境比较复杂,视野更多是向外扩展的。无论空间规模大小、视野开阔与否、地理环境如何,它们都是具有围合性质的建筑物,与外界隔离。
电影《饥饿站台》采用封闭空间式的叙述模式,全片只有一个空间场景——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又被称作“监狱坑”。“监狱坑”作为电影的核心场景,一共有333层,每一层中间都有一个供电梯通行的电梯井。在这个封闭空间里,人们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从心理上来说,在封闭、逼仄的空间里,人会感到一种压迫感,蓝绿色调的灯光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监狱坑”内部并没有过多的阻隔和遮挡,然而里面关着很多人,这种封闭压抑的环境对彼此陌生的人来说,势必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以及彼此之间的猜疑。
二、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相对,如果说乌托邦代表理想国,那反乌托邦就代表人间炼狱。谢江平在《反面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中指出:“反乌托邦也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与具体的乌托邦构想相对立,我们称之为反面乌托邦;其二,与乌托邦赖以建立的那些根本的思想原则或者哲学基础相对立,我们称之为反乌托邦思想,简称反乌托邦。”反乌托邦电影普遍表现反人类的黑暗社会,如极权统治下的高压生活、恶劣的生态环境、资源短缺、阶级矛盾、战争、疾病、犯罪等。
电影《饥饿站台》中,被关在“监狱坑”的人每天只有一次进食的机会,上层管理者会把准备好的丰盛食物放在方形平台上,然后从最高层降下,在每一层会停留一段时间,所在楼层的人就可以吃这些食物,之后平台继续往下移动,下层的人只能吃上层人剩下的食物。恶劣的饮食环境令人震惊,但即便如此,食物还是没有被剩下,甚至不够分。身在底层的人要面临没有食物的困境,有的活活饿死,有的选择“吃人”。
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人性是一种考验,使人性的善与恶暴露无遗。陷入饥饿状态下的人与野兽无异,“吃人”成了相同题材电影中常见的行为,例如,《雪国列车》中低等车厢的饥饿难民选择吃掉老弱病残。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极端利己主义者的恶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带军刀进入“监狱坑”的老人和男主人公格伦最开始被分到了食物还算充足的48层,起初他们相处得很融洽,老人向格伦讲述了“监狱坑”的运作模式、规则和生存现状。之后,他们被分到了几乎没有食物的低楼层。忍耐几天后,老人打算杀掉格伦,吃人肉充饥。为了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去,人们被迫遵循“监狱坑”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极端利己主义者一旦陷入危机,就会露出真面目,行动时只顾自己的利益,做最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情。与老人相反的是格伦,当他了解到“监狱坑”的残酷现实时,愤怒地大问:“为什么没有人做点什么?”然而电影的最后,格伦死在了“监狱坑”里。
三、电影中的隐喻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解释道:“隐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这是最早、最简单的定义,意思是说一物是或者像另一个不是它的物。格伦和另一名女工作人员都是自愿进入“监狱坑”的,格伦是为了戒烟,女工作人员则是想要了解“监狱坑”的实际情况,她认为自己虽然在“监狱坑”工作了20多年,却对里面的环境一无所知。
影片中,格伦带进“监狱坑”的一本名叫《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的书暗示了他是一个理想化、有责任心、致力于打破规则的人物。在熟悉了“监狱坑”的生活,了解了这里的运行机制后,愤怒的格伦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并诉诸行动。格伦认为“监狱坑”的取食方式不公平,他打算推行定量进食法,让所有楼层的人都有食物吃。
这种人为设置的恶劣生存环境象征着现实世界中弱肉强食的法则。在极端畸形的环境之下,有的人会变得极端利己,如格伦之前的室友,一位靠吃人肉活下来的老人;还有一部分人站在高楼层,他们有食物吃,就肆意挥霍,不顾及低楼层人的死活;但也有一些人如同百年前的堂吉诃德一样,敢于向规则发起挑战,试图改变现状。
比起格伦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推行自上而下的饮食改革,女工作人员相信温良的方式更有用,她每天只吃一点儿食物,并为下一层的人分配好食物,要求他们定量进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为下一层的人也这么做。她相信只要每个人只吃自己需要的食物,那么最底层人的人也能有足够的食物,这样就不会发生恶性事件,但没有人理会她。女工作人员一直坚信在恶性的生存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会自发性团结,即团结友爱、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能自觉修正、克服人性中的恶。但她的美好理想破碎了,她看清了“监狱坑”的现实,这里只有无情的争夺和血淋淋的杀戮。 在影片中,人们在物欲中失去自我,陷入了权利争夺的怪圈之中,而格伦与女工作人员就如同点点星光,他们不愿与世俗妥协,敢于揭露社会弊病,他们是社会的指引者、拯救者。
封闭空间的“监狱坑”作为一个反乌托邦的小社会,已经有了它的獨特生态和机制。显而易见,“监狱坑”里的300多层楼暗喻了社会阶级,方形大台上的食物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利等一切社会资源。影片中,“监狱坑”的层级分明,下一层的人只能吃上一层人的剩饭,饭菜好坏、数量相差悬殊,越下层的人越吃不到食物,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尖锐的层级矛盾。
与影片所隐喻的现实社会有所不同,“监狱坑”的层级是可以变动的:上层阶级的人和下层阶级的人可以互换,每个楼层只能住一个月,不会有人永远待在上层,也不会有人一直待在下层,这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同样也是“监狱坑”得以平衡的关键所在。层级的变动使下层人有机会变成上层人,体验一个月吃喝不愁的生活。下层人变成上层人后,便开始新一轮的挥霍和掠夺,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欲望使他们全然忘记曾经身居低楼层的恶劣处境。而不幸分到低楼层的人认为,只要想办法熬过一个月,就有可能分配到食物充足的高楼层,他们被暂时的一点好处蒙蔽了双眼,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在反乌托邦电影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制订出乎意料的规则是比较常见的。生存在“监狱坑”里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了这里的规则,低楼层的人吃着残羹冷炙,有的人被饿死或者选择结束别人的生命,这种频繁的阶层变动使人性的阴暗面充分暴露出来。
影片的最后,格伦和他的搭档黑人因为身受重伤死在了食物升降台上,他们拼死保护的一块奶冻,终于如愿以偿地送到了管理者的手中。格伦和黑人原本选择用暴力手段将食物定量分配给下层的人,在听取了智者的建议后,他们决定走和平路线——用一块完整的意大利奶冻传递信息,将其用食物升降台带给管理层,告诉管理层这里的情况。但极为讽刺的是,管理者对“监狱坑”的现状并不关心,他们诧异的是为什么奶冻上会有一根头发。管理者认为奶冻粘上了头发,所以人们才不吃。上层管理者们对下层的真实境况漠不关心,格伦的这场“革命”失败了。
四、结语
电影的结局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提醒人类要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冷眼旁观只会带来衰败和倒退。与《雪国列车》《移动迷宫》这些有着一丝希望与光明的结局相比,《饥饿站台》的结局更加现实和残酷。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