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电影《饥饿站台》中的“封闭空间”叙事策略及隐喻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反乌托邦题材的电影蓬勃发展。西班牙的反乌托邦题材影片《饥饿站台》风格奇特,它与以往采用高科技、宏大场面的科幻类反乌托邦电影不同,而是以“封闭空间”为叙事策略,在密室这一经典空间意象中,通过人在极端恶劣状态中的反映揭示社会中隐藏的各种问题,采用反讽、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揭露人性的极度贪婪和现实世界的弊病。
  《饥饿站台》使人深思如何正视欲望,如何在人性与兽性中作出抉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从叙事策略入手,着重探讨电影《饥饿站台》中出现的各类隐喻,并对其反乌托邦主题进行分析。
  一、电影中“封闭空间”叙事策略及空间意象解析
  “封闭空间”叙事在学术上并没有一個明确的界定。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封闭空间”并不是一个限定性的术语,“封闭”一词的解释除了有“围合”的意思外,还有“与他人分离、隔离”的含义,这与“封闭空间”背后的隐喻不谋而合。
  程大锦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提到:“明确限定和围合的空间领域,在各种尺度的建筑物中都可以找到,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到庭院或中庭空间,以至建筑综合体中的独立厅、室。”电影中,故事发生在封闭的空间中,这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同样也是电影叙事的空间。
  电影中,密室这一封闭空间是很常见的,并得到了广泛运用。密室一般指秘密的、不为人知的、严密关闭的房间。在电影中,密室场景的布局和结构往往比较单一,设置在室内。例如,《异次元杀阵》中的方块、《致命ID》里的旅馆、《玩命记忆》中的工厂等。
  除密室外,还有一种“异化型孤岛”的空间结构。所谓异化型孤岛,是指故事发生的封闭空间环境并不是以岛的景观形象呈现,而是呈现为具有孤岛意象的建筑或社区形态。“异化型孤岛”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并非天然形成的,例如,电影《移动迷宫》里困住少年的迷宫、《饥饿游戏》中的游戏场地等,它们是密室的另一种形态。与室内景观不同,它们设置在室外,空间规模较大,地理环境比较复杂,视野更多是向外扩展的。无论空间规模大小、视野开阔与否、地理环境如何,它们都是具有围合性质的建筑物,与外界隔离。
  电影《饥饿站台》采用封闭空间式的叙述模式,全片只有一个空间场景——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又被称作“监狱坑”。“监狱坑”作为电影的核心场景,一共有333层,每一层中间都有一个供电梯通行的电梯井。在这个封闭空间里,人们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从心理上来说,在封闭、逼仄的空间里,人会感到一种压迫感,蓝绿色调的灯光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监狱坑”内部并没有过多的阻隔和遮挡,然而里面关着很多人,这种封闭压抑的环境对彼此陌生的人来说,势必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以及彼此之间的猜疑。
  二、电影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相对,如果说乌托邦代表理想国,那反乌托邦就代表人间炼狱。谢江平在《反面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中指出:“反乌托邦也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与具体的乌托邦构想相对立,我们称之为反面乌托邦;其二,与乌托邦赖以建立的那些根本的思想原则或者哲学基础相对立,我们称之为反乌托邦思想,简称反乌托邦。”反乌托邦电影普遍表现反人类的黑暗社会,如极权统治下的高压生活、恶劣的生态环境、资源短缺、阶级矛盾、战争、疾病、犯罪等。
  电影《饥饿站台》中,被关在“监狱坑”的人每天只有一次进食的机会,上层管理者会把准备好的丰盛食物放在方形平台上,然后从最高层降下,在每一层会停留一段时间,所在楼层的人就可以吃这些食物,之后平台继续往下移动,下层的人只能吃上层人剩下的食物。恶劣的饮食环境令人震惊,但即便如此,食物还是没有被剩下,甚至不够分。身在底层的人要面临没有食物的困境,有的活活饿死,有的选择“吃人”。
  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人性是一种考验,使人性的善与恶暴露无遗。陷入饥饿状态下的人与野兽无异,“吃人”成了相同题材电影中常见的行为,例如,《雪国列车》中低等车厢的饥饿难民选择吃掉老弱病残。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极端利己主义者的恶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带军刀进入“监狱坑”的老人和男主人公格伦最开始被分到了食物还算充足的48层,起初他们相处得很融洽,老人向格伦讲述了“监狱坑”的运作模式、规则和生存现状。之后,他们被分到了几乎没有食物的低楼层。忍耐几天后,老人打算杀掉格伦,吃人肉充饥。为了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去,人们被迫遵循“监狱坑”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极端利己主义者一旦陷入危机,就会露出真面目,行动时只顾自己的利益,做最符合他们利益的事情。与老人相反的是格伦,当他了解到“监狱坑”的残酷现实时,愤怒地大问:“为什么没有人做点什么?”然而电影的最后,格伦死在了“监狱坑”里。
  三、电影中的隐喻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解释道:“隐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这是最早、最简单的定义,意思是说一物是或者像另一个不是它的物。格伦和另一名女工作人员都是自愿进入“监狱坑”的,格伦是为了戒烟,女工作人员则是想要了解“监狱坑”的实际情况,她认为自己虽然在“监狱坑”工作了20多年,却对里面的环境一无所知。
  影片中,格伦带进“监狱坑”的一本名叫《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的书暗示了他是一个理想化、有责任心、致力于打破规则的人物。在熟悉了“监狱坑”的生活,了解了这里的运行机制后,愤怒的格伦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并诉诸行动。格伦认为“监狱坑”的取食方式不公平,他打算推行定量进食法,让所有楼层的人都有食物吃。
  这种人为设置的恶劣生存环境象征着现实世界中弱肉强食的法则。在极端畸形的环境之下,有的人会变得极端利己,如格伦之前的室友,一位靠吃人肉活下来的老人;还有一部分人站在高楼层,他们有食物吃,就肆意挥霍,不顾及低楼层人的死活;但也有一些人如同百年前的堂吉诃德一样,敢于向规则发起挑战,试图改变现状。
  比起格伦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推行自上而下的饮食改革,女工作人员相信温良的方式更有用,她每天只吃一点儿食物,并为下一层的人分配好食物,要求他们定量进食,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为下一层的人也这么做。她相信只要每个人只吃自己需要的食物,那么最底层人的人也能有足够的食物,这样就不会发生恶性事件,但没有人理会她。女工作人员一直坚信在恶性的生存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会自发性团结,即团结友爱、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能自觉修正、克服人性中的恶。但她的美好理想破碎了,她看清了“监狱坑”的现实,这里只有无情的争夺和血淋淋的杀戮。   在影片中,人们在物欲中失去自我,陷入了权利争夺的怪圈之中,而格伦与女工作人员就如同点点星光,他们不愿与世俗妥协,敢于揭露社会弊病,他们是社会的指引者、拯救者。
  封闭空间的“监狱坑”作为一个反乌托邦的小社会,已经有了它的獨特生态和机制。显而易见,“监狱坑”里的300多层楼暗喻了社会阶级,方形大台上的食物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利等一切社会资源。影片中,“监狱坑”的层级分明,下一层的人只能吃上一层人的剩饭,饭菜好坏、数量相差悬殊,越下层的人越吃不到食物,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尖锐的层级矛盾。
  与影片所隐喻的现实社会有所不同,“监狱坑”的层级是可以变动的:上层阶级的人和下层阶级的人可以互换,每个楼层只能住一个月,不会有人永远待在上层,也不会有人一直待在下层,这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同样也是“监狱坑”得以平衡的关键所在。层级的变动使下层人有机会变成上层人,体验一个月吃喝不愁的生活。下层人变成上层人后,便开始新一轮的挥霍和掠夺,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欲望使他们全然忘记曾经身居低楼层的恶劣处境。而不幸分到低楼层的人认为,只要想办法熬过一个月,就有可能分配到食物充足的高楼层,他们被暂时的一点好处蒙蔽了双眼,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在反乌托邦电影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制订出乎意料的规则是比较常见的。生存在“监狱坑”里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了这里的规则,低楼层的人吃着残羹冷炙,有的人被饿死或者选择结束别人的生命,这种频繁的阶层变动使人性的阴暗面充分暴露出来。
  影片的最后,格伦和他的搭档黑人因为身受重伤死在了食物升降台上,他们拼死保护的一块奶冻,终于如愿以偿地送到了管理者的手中。格伦和黑人原本选择用暴力手段将食物定量分配给下层的人,在听取了智者的建议后,他们决定走和平路线——用一块完整的意大利奶冻传递信息,将其用食物升降台带给管理层,告诉管理层这里的情况。但极为讽刺的是,管理者对“监狱坑”的现状并不关心,他们诧异的是为什么奶冻上会有一根头发。管理者认为奶冻粘上了头发,所以人们才不吃。上层管理者们对下层的真实境况漠不关心,格伦的这场“革命”失败了。
  四、结语
  电影的结局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提醒人类要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冷眼旁观只会带来衰败和倒退。与《雪国列车》《移动迷宫》这些有着一丝希望与光明的结局相比,《饥饿站台》的结局更加现实和残酷。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秦腔以其浑厚俘获了人民的芳心,在中华大地上长盛不衰,向古往今来的人们展示它与众不同的魅力。秦腔的内涵十分丰厚,代表着陕西土生土长原著居民的朴实勤劳,彰显了我国鲜艳夺目的民族文化。  秦腔作为一种绵延久远、饱含情感的独特性戏曲艺术,是久居陕甘宁地区的人民用心血浇灌而成的文化瑰宝。历史长河浩浩荡荡,百花争鸣的戏剧类目融入历史脉搏造就了极富艺术色彩的中华文化。秦腔与中国的黄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见证了陕甘
期刊
戏曲表演源远流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愈加能够展现出美学的魅力,而这与戏曲演员直观的舞台呈现效果息息相关。在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结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對戏曲中人物角色和情节进行情感把握后表演出来,并利用舞台经验、生活修养等使得情感体现更加生动,从而打动观众。此外,戏曲表演需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贴合实际情况,如此才能激发观众兴趣,进而使其深入体会戏曲美。  戏曲本身来源于生活,蕴含着丰
期刊
戏曲演员所呈现出的戏曲表演效果,与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底、深厚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不同的演员对于同一戏剧的舞台设计、动作设计等都各不相同,这取决于演员思想道德品格、生活经验积累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表演技术等,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得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就如何增强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进行简单阐述。  戏曲文化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之
期刊
音乐和服装表演同为艺术形式,两者间具有紧密联系。服装表演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展现形式,服装表演涵盖了听觉感与视觉感,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打造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音乐在服装表演中可以引起并激发观众的认同感,是服装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自服装表演诞生后就与其有着紧密联系,且在服装表演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服装表演是一個综合性表演过程,涵盖听觉、视觉效果,这两个功能的满足离不开音乐的
期刊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种融合钢琴演奏和二度创作的演奏形式,是演奏者对音乐的乐理和曲式进行自我分析之后,演奏出作品内在情感的一种综合表现手法。钢琴即兴伴奏是音乐艺术表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可以发挥音乐艺术的内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重要途径。钢琴即兴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时对于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进行全面分析,感悟音樂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主旨,并且在演奏过程中熟练运用钢琴艺术的旋律节奏,
期刊
声乐是抒发人类情感的艺术,审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声乐演唱的审美体现在对作品的感受、鉴赏,通过个人的审美体会,再运用声音和专业技巧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声乐演唱的审美不仅仅是从声音上来审美,对情感的审美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情感的声乐演唱就没有了生命力。因此,对作品的审美情感体验是声乐演唱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对作品本身的审美情感体验以及基于体验的审美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对声乐演唱中的审美
期刊
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越发重视,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也日渐频繁。各类艺校、师范类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音乐系专业不仅开展音乐系列课程,也进行了扩招,产生了求量不求质的教育现象。特别是所谓艺校的艺体生,为了在短时间内学完音乐课程,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违背客观规律,在声乐学生以及初学者中留下了“病根”。其中,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必然是被忽略的一大问题和难题。  本文通过对声乐初学者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在美学著作《谈美》中认为这是道德家的人生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通常“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悬车之年时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笔者在多年的艺术工作过程中,愈发体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创作箴言的辩证性与适用性。在艺术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
期刊
色彩是工笔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在诠释当代绘画精神的同时,展现了不同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方法。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画家对于色彩的使用呈现多样化的形式,这往往来自画家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主观表达。本文主要从当代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特点,研究画家情感表达与色彩理论的运用,通过简要分析传统工笔人物
期刊
伴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工笔花鸟画“意蕴”的审美要求也发生着巨大的革新,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之上通过革新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般神奇的契合让“意蕴”成为工笔画不朽的传奇。  一、工笔花鸟画的灵魂——“意蕴”  中国工笔花鸟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神形细致、设色丰富形象生动地展示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在审美视角下已经区别于传统工笔花鸟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