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探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1]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首先,要转变角色,还课堂于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讲和做笔记,这样一节课下来,知识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学生也未必都接受了,更谈不上当堂消化。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角色。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老师只起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2]教师必须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中当家做主,充分地让课堂活跃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乐土。还课堂于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还声音于学生。
  要让课堂上充满学生的讨论、回答问题的声音和朗朗的读书声,让沉闷的课堂热闹起来,使声情并茂的语言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的。
  2、还微笑于学生。
  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微笑带给学生,也要将原本属于学生的微笑还给学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打破原先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现象,让严肃的课堂轻松起来。
  3、还思考空间于学生。
  原先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学生在下面手忙脚乱地抄笔记,一黑板一黑板地抄,却没有留给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再加上高中的学习任务较重,学生根本就来不及下去抽时间思考问题,而且思考的效果也不见得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合理地安排一点时间来让学生思考,这样就更易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师生的良性互动。
  第二,课前精心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
  2、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指的是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所谓优化课堂结构,就是對教学顺序进行最合理的组合,授课内容的先后、详略,要精心策划,充分发挥人(指教师和学生)、教材、教学时间、教学情境的功能,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课堂结构如果得以优化组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近年来,不少教师探索在优化课堂结构模式发面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在课堂上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得整个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显得有序而富于变化,结构严谨而生动活泼,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堂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时,应处理好几个环节:1.展与收。开头要好,结尾要精,展得自然,收得含蓄,全课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2.疏与密。课堂节奏与课堂的信息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学生由难学而厌学;信息量小,学生因乏味厌学,都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阻滞。节奏也要注意张弛有度,变而有序,切忌呆板,僵化;3.断与续。一堂课既要有长流水不断线的续,又要有五里一站十里一驿的断,断续有间,错落有致,使课堂结构起伏跌宕而又紧凑连贯。
  第四,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3]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有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确《荷塘月色》、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沁园春·雪》。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横向比较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他们的作品。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比较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内涵、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而通过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亦能得到更清晰的展现,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几位作家作品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些作品都写作于1925——1928年间,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社会恐怖。乱世在作家心中投下了相同的阴影使他们的作品流露出类似的情绪。但是,由于作家的理想和人生不同,就决定作品意境的高远不同。同样的时代大背景,投射在知识分子的心中,引发的是痛苦和迷茫;如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投射在清醒而深刻的思想家心中,激起的是愤怒和坚强,如鲁迅。而投射在革命者心中,却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和豪情,如毛主席。
  这样的讨论式学习,(当然并不是每个单元都如此设计安排)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应该是有效学习。
  第五,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思维结构,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过程,由演绎、归纳、联想、类推、想象、感悟等几种要素及其關联方式构成思维结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学习的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的运用,具体表现课堂教学中起初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决有关的习题。这不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结构的建构和训练。建构主义要求课堂教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思维结构。我们可以针对所要学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知识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
  然而,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参与,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其实,情感、态度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难以想象,一个对语文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授的功能。选入教材的大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悟,在情感的体验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且上完每一节课后,都要积极进行一定的反思,发挥成功的经验,吸取不足的地方,让语文课堂发出生命的活力。另外,我们要从升学竞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着眼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法,适应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庄文中.新课程、新教材有怎样的新面貌.语文教学通讯,2007(6)
  [2] 李春娟.采用多种方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3).
  [3] 陈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学问(下半月).2009(5)
其他文献
入侵检测系统实际上就是根据安全需求监控目标系统,采集数据和信息,运用一系列技术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其中包含恶意行为的流量或记录,并依据安全策略作出响应,实现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给我国社会面貌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一些采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数字 GDP的行为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随之而来。由于环境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1 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
期刊
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的含义更宽。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尤为重要。语文教育自然也能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它的作用。  结合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学生年龄特点来看,在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尤其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呢?  首先,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而素质教育中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之中,更应优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从小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
上官子木曾说:在任何领域,任何有所建树的人才都是依靠兴趣与自信而最终走向了成功。众所周知,孩子们的所有兴趣都体现在今天的快乐和满足上;他们不能期待着幸福的降临,因为他们是一些没有耐心的人,他们更多是想在今天,在现在就得到幸福,成为幸福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得到快乐、幸福?我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便是一种兴奋剂,它能使孩子们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从中得到快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