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幸福的种子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来谈谈我对德育的认识。
  
  德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谈论德育,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而“幸福”多指向自由、愉快的心理感受,与“制约”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我为什么把“幸福”寄托于德育呢?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他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就是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意识,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不能被周围的人所接受,这个人何来幸福的心理感受?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没有幸福,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学会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个人的幸福指数高低与其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相关,而这种价值的实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主要看社会,或者与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周围人群对其价值或者成就的认可程度。得到周围人认可程度越高,其成就感就越强,对幸福的感觉也会越强烈。一个道德沦丧的人是不会被社会和周围人群所认可的,也就没有个人价值可言,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能有幸福吗?人的发展需求层次越高,对良好品德的依赖就愈重,一个人要实现其人生价值,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基础。
  德育要遵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德育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是在播撒幸福的种子。“播种”,要有强烈的“时令”意识,不可错过时机。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这样说:“大学之教也,时。”“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儿童幼小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很容易接受情感影响作用的时候,向他们展示全人类的道德准则,把初步道德教给他们。” “初步的道德是在儿童时期学到的。”
  中小学时期是人生的春天,教育工作者要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在人生的春天,播下道德的种子。
  就像播种要讲究“节气”一样,教育孩子,要在“当其可之”之时而教之。以往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常犯的毛病就是不看对象,不分层次,不讲针对性,从大学生到幼儿园的娃娃,一个口号,一个主题,一个要求,甚至先后顺序颠倒,本末倒置,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那么,什么是“当其可之”之时呢?有人总结古今教育规律,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教育理念,我认为这反映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人最难改变的是习惯,良好习惯一旦形成,则终身受益,反之则受害无穷。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期,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德育工作才会有效。
  德育要依照社会规范的接收规律进行。中小学德育的最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接受社会规范。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即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并且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的过程。
  社会规范(或称行为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社会需要而提出的调节其成员社会行为的标准,包括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应以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形成学生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获得执行规范的行为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
  社会规范的接受(行为习惯的养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从。依从有两种形式,一是服从,这是对权威和现实压力的一种接受态度,还有一种是从众,即我们常说的“随大流”。依从是社会规范学习与接受的初级阶段,具有不稳定性,但是它可以学到行为规范的执行方式,是不可缺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理解,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第二阶段是认同,即对榜样的遵从和模仿。崇拜英雄是中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每个学生往往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有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学生对自己的偶像高度认同,被崇拜者的发型服饰,甚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不免盲目,但都热烈而执着。第三阶段是信奉或称为内化。到了这个阶段,学生的规范行为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盲目的崇拜,而是来源于对规范价值的深刻认识,即明白为什么要遵从规范,遵从规范之后对社会、对自己会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基于上述认识,京源学校在德育中努力做到六个重视。
  
  重视“集体”在德育中的作用。每个人都要生活在某一个特定的“集体”之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集体风气,关乎学生依从什么,认同什么,向谁学习,“随大流”随的是什么。为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和集体舆论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建设“真善美”的校风。同时,必须看到,我们还有一个大集体,这就是社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党和政府而言,抓青少年德育,根本的是整肃社会风气。全社会重视教育,根本的是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小集体,这就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集体”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全部人文环境,只有三个集体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是有效的。
  重视良好秩序的建设与维护。良好的秩序会给予学生一种良好而强大的现实压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行为规范的依从行为。为此,京源学校特别重视校规校纪的建设与执行,坚决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重视遵纪守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守法公民。
  重视榜样的力量。京源学校特别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注意培养和树立学生中的各种典型,利用相关课程和专题教育以及历史人物传记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随处能看到、听到可以遵从和模仿的对象。我们还经常倡导教师和家长,牢记自己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加强个人修养,言传身教,行为示范。
  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让环境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校园应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其间的楼房、道路、广场、雕塑、花草、树木、墙面装饰都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师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于不知不觉之间,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熏陶。人的高雅气质是高尚文化和优美环境熏染出来的。建设学校环境,就是建设学校文化,教育者要表达什么,要实施怎样的教育,都会在环境建设中表现出来。例如,我们在学校中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建设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就是在向学生传达一种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良好环境对人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倡导、提示和规范作用。这里强调的是文化的力量,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绿化、美化、人文化的文化校园。本学期我们正在开展学校文化系列活动:发现校园的文化元素→校园文化元素释义→校园文化知识竞赛→我为校园文化建设出主意→评选文化气息最浓厚班级,以期提高全校师生对学校环境和文化的认同感。
  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是青少年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青少年朝气蓬勃,天性好动,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更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活动是学生将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情感、演化为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再有说服力的说教都无法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京源学校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安排了大量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如孔子故里行、登泰山绝顶、走访革命圣地、敬拜中华人文始祖等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十年坚持不辍的青春一封信系列活动、告别红领巾建团退队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还有午间音乐会、科技节、读书节、文化艺术节等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也许不能让学生在应试的考场上得到多少分数,但我深信,它一定能让学生在人生的考场上占领先机。
  重视课堂主渠道作用,强调学科教学中德育任务的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描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时,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明确列入课程目标。学科学习的过程是重要的德育过程。任何一门学科都显性或隐性地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德育任务,它们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京源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有明确的德育意识,要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德育价值,在教学中自觉地、不露痕迹地、适时地实施德育。学校更在自主开发的国学精典诵读、长白山地质植被考察、黄山人文地理和历史考察、沿河城野外地理实习、走进博物馆、挑战自我拓展训练、“今年春游去哪里”等校本课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德育元素等,让德育变得更生动、更深入。
  良好的品德是人获得一生幸福的基础和保障,德育就是培育道德,培育道德就是培育幸福。□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编辑 付江泓
其他文献
2005年3月,40岁的特级教师王欢开始执掌府学小学这所历史名校的帅印。3年多来,富有思想、作风稳健的王校长把府学引领到了又一个高峰。    通过“管理驾驶舱”实现高效管理    在调任府学小学之前,王欢校长曾经当过东城区北池子小学、和平里四小的语文教师,还当过东城区小教研中心副主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使王欢校长在处理学校事务时既立足实际,又颇具前瞻思想。  几年来,王欢校长在工作中逐
【摘要】课堂提问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问题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提问,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实施策略。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实施现状展开分析,进而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实施策略,旨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实施策略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互联网
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提出在社会建设中,要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动员和激励教育工作者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连日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主要领导及直属单位领导和各处室部门负责同志,一起进行了多次集中学习,并
【摘要】随着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更新,教师更加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境式教学具有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境式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强化
【摘要】“引领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扎实推进”是当代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文章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结合语文版初中教材,着力从三方面分析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达到让青少年“不忘初心,赓续传统,砥砺前行”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不忘初心,守本创新,创造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
【摘要】教学《金色花》,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也让学生了解想象,深入文本赏析想象,最后走进生活,以想象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便是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动情点以想象的方式流淌出一首首赞歌,把阅读教学投射到生活力增长的方向上。  【关键词】想象;真情;生活力  《金色花》这首诗是泰戈尔谱写的重塑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精彩诗篇。泰戈尔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
【摘要】随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及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馆校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为例,介绍了馆校合作模式,分析了这种模式的特点,同时指出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学校  博物馆与学校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主动调整自身的行为策略,促进合作并实现教育产品的供给。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博物馆依然并非介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博物馆和学校之间
【摘要】数学新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四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是优化教学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四维目标;整合策略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是《基
课改进行到今天,人们逐步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确立教师在课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才会引领学生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必须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与不断提高为根基。课改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落实,是教师自我生命自由与健全发展、专业化素质与通识素养全面提高的具体显现。   课改以来的无数案例表明,学生素质提高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佳品,是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荟萃。山水有情,草木知意,为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那么,如何用文本之美去激活学生的思维,滋润学生的心灵,推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有敏锐的感知力。      一、形美以感目   ——让学生拥有“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