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正发生巨大变化,使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与机遇。本文从高校共青团工作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入手,试图通过把共青团工作与思想建设、文化志愿活动以及团学发展等结合起来,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法与艺术,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工作 创新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
1.高校学生群体的特征和现状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学生使用网络越来越频繁,并逐渐形成整群性、同质性的社会情绪。因此,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
现今,一种亚文化正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除了扩散社会情绪之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疏导高校学生的负面社会情绪,解决他们的成长发展问题,需要高校共青团从正视与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如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认同的需求以及异性情感等需求。
2.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理论范式现状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坚持的“三贴近”原则。但是,这些理论研究以工作总结报告形式为主,整体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而且视角单一,没有形成学术研究体系。
3.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实施现状
第一,高校共青团工作深度不够,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缺乏研究。如在思想建设引领方面,虽然高校共青团举办了诸多文娱活动,学生们也积极参加,但是“寓教于乐”的初衷敌不过鸟兽散状之后的“乐有教无”。
第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影响力不大。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只局限于团学干部,而且高校共青团举办的部分活动内容浮浅、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辐射面过窄,使得一些活动“有骨架、有血肉,但没有影响力”。
第三,高校共青团组织日常工作缺乏规范性。虽有规制,但执行与实施的情况不好,空话、套话泛滥,理论创新滞后,组织缺乏系统性。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因而,高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高校共青团的建设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机遇。
1.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国际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格局日益突显;在国内环境方面,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就业及分配方式多样化。面对这一新环境、新形势,高校学生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在物质与利益的驱使下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严重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十八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全面展开,宣传、引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2.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现代大学自治理念的广泛传播,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招商代理、行政干预等行为导致的社会化以及面向全民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深度开展,给高校共青团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行以及按大类招生制度的实行,必然会打破长期依托班级建团的旧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演变,学生公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休闲、沟通的重要场地;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等。但是,高校共青团存在部分基层组织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渗透力和凝聚力不强的问题,“老办法行不通、新办法没法用”的问题。
3.高校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正发生着变化。但是,高校共青团的许多活动形式、过程、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作范式,根本无法应对学生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的转变,以及教育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西方敌对势力也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通过各种手段和路径,向大学生渗透西方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思潮。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普遍个性张扬,富有创造力,思想活动具备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与选择性。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的人生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新课题。
4.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其中,以微博、微信最为典型。《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5.27亿,占整体网民比达83.4%。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使得手机媒介逐步代替传统媒体,也使得大学生在接收讯息与传播渠道上更加多元和迅捷。
大学生处于“5W”传播模式(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中的受者一环,在信息获取与传递方面,他们具备积极的能动性。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怎样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使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且要高效自主地选择和利用有益信息,是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新课题。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途径
1.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工作范式
第一,创新工作思路。良好的工作思路,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清晰的思路能促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第二,创新服务领域。为大学生提供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客观需求。
第三,创新工作载体。具有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广泛参与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载体。
第四,创新组织机制。高校共青团要努力探索组织化动员机制与社会化动员机制结合的新方式。 第五,创新工作作风。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要做到思想务实、措施切实、作风扎实、成果真实,要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共青团的岗位,勤奋学习,自觉奉献。
2.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活动载体
第一,积极创建品牌活动。高校共青团可以在校园内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品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对高校共青团活动质与量的要求,从而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水平。
第二,开展科技文化服务。高校共青团可以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文化教育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崇尚科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三,大力推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三下乡”“与农民工子弟结对子”“西部计划”等一批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和发展共青团志愿服务事业,加大向大学生宣传志愿服务事业的力度,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共青团应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积极打造学科竞赛平台,着力推进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计划,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创业设计等竞赛,这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大学生从事科研立项的积极性。
第五,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推进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是借助其传播信息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根本目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优化和升级原有的工作系统,开展 “O2O”(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扩大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目标参与者的目的。
3.创新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理念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树立创新和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以往的组织结构、工作载体、工作机制等,摒弃传统、僵化的观念,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阵地和制度建设。“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首先,高校共青团要科学调整组织结构,扩大工作依托面、工作覆盖面、工作联系面;其次,灵活运作高校共青团活动,善于挖掘资源战略,强化品牌战略,承担责任战略;第三,高校共青团要依托团建机制、社会化工作机制、项目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做到机制创新。
四、结论
本文从大学生群体、高校共青团工作范式以及工作实施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社会大环境、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指出高校共青团应通过继承与创新来迎接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任晨阳.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刍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2]胡余波.高校共青团工作范式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3]黄阿火.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9,(4).
[4]龙丽红.略论高等院校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孙净宁,李雨测,张震,王倩.应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开展高校团学工作的SWOT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工作 创新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
1.高校学生群体的特征和现状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学生使用网络越来越频繁,并逐渐形成整群性、同质性的社会情绪。因此,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
现今,一种亚文化正在高校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除了扩散社会情绪之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疏导高校学生的负面社会情绪,解决他们的成长发展问题,需要高校共青团从正视与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如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认同的需求以及异性情感等需求。
2.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理论范式现状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坚持的“三贴近”原则。但是,这些理论研究以工作总结报告形式为主,整体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而且视角单一,没有形成学术研究体系。
3.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实施现状
第一,高校共青团工作深度不够,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缺乏研究。如在思想建设引领方面,虽然高校共青团举办了诸多文娱活动,学生们也积极参加,但是“寓教于乐”的初衷敌不过鸟兽散状之后的“乐有教无”。
第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影响力不大。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只局限于团学干部,而且高校共青团举办的部分活动内容浮浅、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辐射面过窄,使得一些活动“有骨架、有血肉,但没有影响力”。
第三,高校共青团组织日常工作缺乏规范性。虽有规制,但执行与实施的情况不好,空话、套话泛滥,理论创新滞后,组织缺乏系统性。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因而,高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高校共青团的建设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机遇。
1.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国际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格局日益突显;在国内环境方面,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利益主体趋向多元化、就业及分配方式多样化。面对这一新环境、新形势,高校学生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在物质与利益的驱使下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严重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十八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全面展开,宣传、引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2.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现代大学自治理念的广泛传播,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招商代理、行政干预等行为导致的社会化以及面向全民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深度开展,给高校共青团工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行以及按大类招生制度的实行,必然会打破长期依托班级建团的旧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演变,学生公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休闲、沟通的重要场地;素质教育的开展,学校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等。但是,高校共青团存在部分基层组织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渗透力和凝聚力不强的问题,“老办法行不通、新办法没法用”的问题。
3.高校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正发生着变化。但是,高校共青团的许多活动形式、过程、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作范式,根本无法应对学生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的转变,以及教育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西方敌对势力也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通过各种手段和路径,向大学生渗透西方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思潮。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普遍个性张扬,富有创造力,思想活动具备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与选择性。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的人生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新课题。
4.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其中,以微博、微信最为典型。《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5.27亿,占整体网民比达83.4%。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使得手机媒介逐步代替传统媒体,也使得大学生在接收讯息与传播渠道上更加多元和迅捷。
大学生处于“5W”传播模式(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中的受者一环,在信息获取与传递方面,他们具备积极的能动性。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怎样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使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且要高效自主地选择和利用有益信息,是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新课题。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途径
1.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工作范式
第一,创新工作思路。良好的工作思路,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清晰的思路能促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第二,创新服务领域。为大学生提供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是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客观需求。
第三,创新工作载体。具有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广泛参与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载体。
第四,创新组织机制。高校共青团要努力探索组织化动员机制与社会化动员机制结合的新方式。 第五,创新工作作风。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要做到思想务实、措施切实、作风扎实、成果真实,要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共青团的岗位,勤奋学习,自觉奉献。
2.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活动载体
第一,积极创建品牌活动。高校共青团可以在校园内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品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对高校共青团活动质与量的要求,从而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水平。
第二,开展科技文化服务。高校共青团可以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文化教育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崇尚科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三,大力推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三下乡”“与农民工子弟结对子”“西部计划”等一批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和发展共青团志愿服务事业,加大向大学生宣传志愿服务事业的力度,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共青团应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积极打造学科竞赛平台,着力推进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计划,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创业设计等竞赛,这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大学生从事科研立项的积极性。
第五,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推进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是借助其传播信息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根本目的在于利用这些特点优化和升级原有的工作系统,开展 “O2O”(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扩大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目标参与者的目的。
3.创新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理念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树立创新和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以往的组织结构、工作载体、工作机制等,摒弃传统、僵化的观念,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阵地和制度建设。“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
首先,高校共青团要科学调整组织结构,扩大工作依托面、工作覆盖面、工作联系面;其次,灵活运作高校共青团活动,善于挖掘资源战略,强化品牌战略,承担责任战略;第三,高校共青团要依托团建机制、社会化工作机制、项目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做到机制创新。
四、结论
本文从大学生群体、高校共青团工作范式以及工作实施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社会大环境、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指出高校共青团应通过继承与创新来迎接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任晨阳.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刍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2]胡余波.高校共青团工作范式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3]黄阿火.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9,(4).
[4]龙丽红.略论高等院校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孙净宁,李雨测,张震,王倩.应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开展高校团学工作的SWOT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