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活动有效性探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p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综合性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总目标。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已变得异彩纷呈,如何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好科学知识是评价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确切的说是要在学生减负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学习知识。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如何寻找一种有效、高效的教学是我们教育者的梦想。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科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只为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受到一定的情感的熏陶,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笔者以一堂市级科学公开课《我们居住的地球》为例,谈谈本人对如何上好科学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的理解。
  一、设计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和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是直观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抽象的逻辑思维相对来说就比较的欠缺。所以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练习学生“用科学思维”,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爱好。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后,教师不能只关注教学活动的本身,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科学的学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科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科学融为一体。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这堂课中,上课教师就开展了一个“穿越古代”的活动,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在龟背上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等等,让学生知道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然后时间定格在了春秋各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在课堂上也进行
  了探讨,曾子曰: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孔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这时候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伟大的教育家也认为天圆地方,现在你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他们探讨问题的课堂,请你借助21世纪的所有手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笔者认为该教师很了解现在的学生最关心什么,现在的学生热衷于看穿越小说,想着自己穿越到古代,非常有优越感,居高临下,心里觉得知道一切,比那里最有知识的人还要有知识。所以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来解决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当然像这种比较有争议的活动也怕有后遗症,比如会不会引起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穿越小说?笔者认为不怕,从长远来说让学生对每个东西都了解一下,可以打开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在古文知识和现代知识的交叉碰撞中,学生可以学到不少课本上的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亦是一举数得。
  二、设计开放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认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引导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有效的课堂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参与活动;能开拓学生思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艰辛与快乐,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心动”“神动”比“形动”更重要。将新的认知拓展应用起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教师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新课程也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维、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这堂课中,上课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在这个环节里,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想出多种办法,甚至于还考虑过古人的认知水平,很多办法都是书上没有的,平时老师都不一定会想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活动就是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发现。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三、设计思想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人为了更广泛、更正确、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仅仅依靠感知和表象是不够的,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的反映。它同人的实践活动,同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密切联系。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学生,那么他们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这堂课中,上课教师对曾子的“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做了解释,其实是曾子察觉到“天圆地方”说存在的矛盾,而孔子做了一个不算正面的解释:“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意思是说:不以方圆为形状,而以其为天道、地道,指天地自身的自然规律,天圆地方是以譬喻来说明天地运行之道。这就给古代直观的自然观念赋予了哲学的内容,为进而探索天地自然规律作了准备。这样解释后,上课教师接着又问:为什么曾子后来没得出结论?为什么说曾子聪明?等等,这些都让学生的思路发散。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认为这堂课象哲学课,缺少实验探究,过多逻辑推理。
  而笔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其实学生在对古代人对地球观的辨证论上尽管没有与现有的知识体系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对他们的思维是一种锻炼,对事件来龙去脉有了一个较深的体会,以及在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连续地、递进式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好的课堂活动一定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志,放飞他们囚禁的情愫,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上,通过以上所说的途径,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加动手实践和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有效。
  (责任编辑 罗 艳)
  
  
其他文献
在总结归纳已有结构板疲劳试验的基础上,对装配整体式双向密肋空心板的正截面疲劳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装配整体式双向密肋空心板正截面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及验算公式,并
图书馆对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现状,并分析了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关系,试图通过图书馆提供的多种阅读渠道来共同建设书香中国。
“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我就瘫——思维停滞笔也搁。”“要写什么呢?三点一线的生活,重复且单调,枯燥又无味,没东西可写。”“这不得写,那不得写,要达到这个要求,要达到那个要求,我还没开始想,就有这么多禁忌在头上,还怎么下笔?”  面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这些苦叹,我们教师也总是在想方设法解决,但许多时候都没能抓到点子上。比如,没有教学生去发掘生活的美、生活给予我们的思考,而是大谈特谈一些技巧、一些所谓妙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有效理想的课堂,即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教授和学生的主体自主学习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实现有效理想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的深刻共鸣。构建有效理想的课堂,教师的课堂语言修养是一个关键因素。  有人说,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自然不容
当前,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读书很累。学生的“书包”沉重,但为了未来与前途,只能咬着牙熬下去。活泼的孩子、纯真的学生日渐失去了应有的童真与无忧的快乐,身心变得沉重而疲惫,这种折磨正无情地摧残着他们,使之无法体会学习的兴趣,并逐渐丧失自信心,其中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开始旷课、逃学……  学生学得很累,教师也教得很累。于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便成了不争的事实。
“没有”是现代汉语里使用较频繁且普遍的一个词,而有关它的词性的界定也各有不同,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副词,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动词。从“没有”的动词性质、副词性质、“没有”的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学方法、手段异彩纷呈。到底什么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界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笔者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