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金石力 养草木心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13631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文人以“琴棋书画”兼善为最高境界。清中期以后金石学复兴,书画之外更添篆刻,于是“诗书画印”四绝便成了当时文人的最高理想。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成了那时以来最著名的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家。诗书画印单项之上,相互增色,使得他们成为晚清以来书画艺术史上的三座大山而难以逾越,以至影响百年而不衰。
  信息化时代之今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国际化分工合作已使得牵一发而动全球。社会的多元化,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与依赖于触屏,轻易获取必要的常识,而不再专心于读书、背诵,也懒于书写。抬手忘字,见字忘音成了现代“文化病”。繁华与浮躁中,众多的书家们追逐于名利场,靠赶场获取名利,却不想花宝贵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传统金石书画艺术渐渐暴露短板,文化缺失成了当代艺术家们的“命”点。环观周围,发现那些国画家们对“书法、篆刻”艺术生疏,“书画同源”渐行渐远。书法家们兼善绘画、篆刻者凤毛麟角,即便兼修,多半也浅尝辄止。当代书坛“书画印”兼善,于各项均取得一定成就而被誉为“三绝”者,鲜矣。即便如此,尚有不少艺术家在坚守,他们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为榜样,致力于金石书画的兼修。戴文就是其中一位,且是书画印皆有成就的一位。
  戴文初以印名世。初学汉印,上追先秦古鉨,往复于先秦与秦汉问,得周秦范铸、汉凿泥封遗意,开鉨印新风,为当代印坛所称道。
  流派篆刻艺术史上对古鉨的认识比较晚,尽管明代个别印人偶有取法古鲸,但真正理解古鉨并取得成就者,在晚清之后。这大概与人们认知金文、甲骨文以及古鲸文字有关。古鉨印盛行于战国,七国文字相近而不尽同,各诸侯国古鉨亦各具风格。因此印人理解认识古鉨远晚于秦汉印。于是,人们张口便是印宗秦汉。黄牧甫把金文导人古鉨,为古鉨的形式开拓了新的可能。经过百余年古文字研究的深化,新发现的古文字数量的增加,易大厂、简经伦等一批印人的各种尝试,如今逐渐成为与秦汉印相应的另一种篆刻形式。观当今篆刻作品,可以看出古鉨所占比重接近半数,可知当代印人们对古鉨的热衷程度。其原因之一,是古鉨文字与结构的自由发挥、组合,让大家看到有别于秦汉规范一路印风的可能性,适合各种写意表达。然而,也正因其自由性,使很多印人忘乎所以,脱离古鉨本质,而走火入魔。因此,真正能够理解古鲸,把古文字合理运用并进行创作的篆刻家并不算多。戴文是善于运用周秦金石文字人印,且能得古鉨气质的篆刻家。
  戴文创作古鉨之成功,首先在于他的古文字功夫。这原本是古鉨创作的基础,但擅长于此道并非易事,需要对古文字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和把握,且需要有化甲骨文等各种字体为特定且统一的金文体系甚至新造古文字的本领,而这需要有化古为今、化人为己的金文书法作为基础。从戴文金文书法可以看出,他已完全掌握了这种能力。其次,戴文很好地把古文书法导入篆刻创作,使其创作的“古鲸”具有戴氏书风,真正做到“印从书出”,合理地把古文字“印化”,穿插安排于印中。尤其是多字印,更见其布局本领。观戴文的每一方古鲸作品,均可看出其源自金文书法又精心布局于一印的能力,均整而富变化。再次,戴文刀法的多变丰富了其作品的金石意趣。篆刻不同于书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以刀刻石,因人而异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刀法”。单刀、双刀,冲刀、切刀,还有披削刮擦等等,这些都为戴文所综合运用且非常得当,无论朱白,驱刀如笔,徐徐冲切,生涩而厚重。
  金文结字、古鲸布局、生涩刀法,完美体现了戴氏属性,使其创作既具战国古鉨气息,又有青铜铭文的大气厚重,加之边框的平衡处理,使得其作品古典而现代,文字随形大小穿插,自由自在中见精整,这使得他的作品从众“当代古鉨”创作中脱颖而出。戴文在古鉨创作上的成功,值得当代从事“古鉨”创作的印人学习、深思。
  戴文篆刻的成功,根基取决于他的金文书法。戴文尝自谓:“对篆书的钟爱,不仅仅是因我长期致力于篆刻创作,更因其高古、凝重、奇崛的审美属性适合我的心性。篆书与篆刻又是相生相成的艺术,因此,作为一个印人,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必先擅篆书,才能刻好印。刻与书,二者只有高度融会贯通,才能相得益彰。多年的习篆体会告诉我们:不善篆书的人,是很难创作出好的篆刻作品的,因为没有了篆书的文化品格作依托,篆刻的文化品位也就难以保障。从这个意义而言,毛笔与刻刀对于艺术家,是相互融通的。一个运笔纯熟的人,运刀亦会挥洒自如。”
  篆书以秦作为时代划分,称大小篆,先秦金文书法归为大篆。大篆约有千余年历史,其中殷商甲骨文、商代、西周金文,都有一定范式,而春秋战国则诸侯地方各自为政,燕赵齐秦,自成体系。这无论在青铜器铭文上,还是战国鲸印文字上都有所体现。本来文字实用数量就不多,加之相当一部分尚不能释读,在可释读的文字中又有种种变化,这造成大篆学习、创作的极大难度。但这些都没有难倒戴文,相反,戴文于金文学习创作乃至古文字的训诂,都投入了极大热情,且能得心应手。戴文从商周青铜器人手,上追甲骨文,下求秦篆,把风格设定在西周,化甲骨文、春秋战国乃至小篆文字于西周钟鼎彝器铭文格式中,强调文字的上下关系,求整体篇章的统一。在大篆与古鉨问找感觉,相互生发,正所谓“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书印参同”。
  戴文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修于国画,本有绘画基础,因此,于金石书法外用心于绘画。
  戴文居于重慶歌乐山麓,嘉陵江畔,得云烟之供养,面对巴渝山水,意想任性描摹。取法乎上,醉心宋元,五日画石十日水,不屑信笔妄为。为求得更进一步,戴文赴成都问学于国画名家彭先成。彭先成针对其金石书法特质,告知“笔法刀法即画法”,这些给戴文很大启发,使他对于绘画创作方法理念日益清晰。戴文遂以篆籀法悟人,求书画之合处,领悟体会彭氏笔墨之境界,所画渐生烟雨巴蜀山水之胜。用心对景体悟,写生得稿颇丰,登青城、上峨眉,下渝州,寻丘访壑,饱览巴蜀名胜,欲搜尽奇峰打草稿。所作蜀山图,便有所本,非所谓文人山水画家之闭门造境所可比。
  吴昌硕有联云:“食金石力,养草木心。”戴文于书画印的探索,以此心境,如此实践,必然不凡。
  责任编辑:陈春晓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日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学起于思恩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
期刊
赵玉林(1917-2017),号佛子明璧,福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诗人、书法家。生前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文史》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福建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逸仙艺苑名誉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  我是20世纪80年代与赵老認识的。那时我大学毕业,留在福州工作,有机会向其讨教,参加其组织的书法活动,关系逐渐密切起来。那时候赵老六十来岁,精力充沛,行
期刊
摘要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生命的本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其意义是激发和引导,在点燃火把,是“生命之牧者”。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引发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的变革。关键词生本教育计算机语文运用  何为“牧者”?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牧时,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它们自主地、快活地吃草,而不横加干涉。这意味着放牧者既管理着羊群(当然也负着安全和保护之责),又尊重着
期刊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核心的中国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多年,学校所有的教研教改也以新课改为核心全面展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的教育先进的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而未来是需要人来创造的。怎么才能培养好有素质的人,怎样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些问题发人深思。党和国家要把一个先进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未来。  理念的不同影响目的的差异
期刊
苗再新是当代中国画人物画领域一位有卓越成就的中年画家。他长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不仅经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有扎实的造型技巧和训练有素的笔墨功力,而且以浓厚的兴趣广泛涉猎各个艺术门类。除主攻国画外,他对书法、水彩、水粉、油画和雕塑也有实践经验。在中西绘画比较中,他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传统国画语言的特长与魅力,也促使他思考前辈画家们在中西合璧中进行的艰苦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拓展的空间
期刊
什么是书法?我不知道。或许,我们能知道的只是什么不是书法。比如,文字不是书法。文字是书法的文学内容,但不是书法,更不等于或代替书法。因为即使看不懂文字内容也不影响书法审美。黄永玉曾这样发问——鸟叫好听吗?——你懂吗?——不懂咋好听呢?是的,好听不好听是一回事,而意思明白不明白是另一回事。比如,笔法、结构之类的技巧、技法也不是书法。因为笔法、结构之类的技法没有统一的绝对的标准。你可以证明历代大师经典
期刊
王君玉忠,雅擅六法,尤精印篆,早年从梁燕愚先生游,得治印精髓;后承康殷先生亲授,骎骎入室矣。比来又拜范曾先生为师,游心邃古,技进乎道。积众精以自强,持大圜以為轨。顷以皇皇一巨册见示,且殷殷求教于余。余懵于斯道,何敢赞一辞。然与玉忠兄订交既久,投分日深,又知其贞介绝俗,怀文抱质,神合千祀之恉,则不能无述焉。  玉忠兄笃于治印。勤敏逾恒。惟无逸而乃逸,信知难而不难。窃维陋者每将篆印目为小道,谬矣。作篆
期刊
继承传统 致力创新  张宽号大宽,安徽涡阳人。1943年入安徽学院专攻美术,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蚌埠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蚌埠市中心文化馆和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负责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潜心于画艺,造诣深厚。生前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民盟蚌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聘书画师,新华通讯社新华书画
期刊
任伯年(1840-1895)作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在人物、花鸟诸传统绘画领域都有建树。就其个人的艺术成就看,他的花鸟画可能并不亚于人物画,但就“海上画派”而言,在其前后的虚谷(1823-1896)、蒲华(1832-1911)乃至吴昌硕(1844-1927)诸辈,都主要以花鸟画享名,与这些同人相比,任伯年在花鸟画上的成就相对就不甚突出了;换言之,如果任伯年毕生没有人物画的成就,那么也许就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