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月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本文在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以《月下独酌》其一为例具体分析月意象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建构和理解,阐释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动态认知过程,为其赏析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月意象;概念合成;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9-021-01
1引 言
运用动态、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深刻的含义是李白诗歌的显著特征。李白诗歌大量运用月意象来寄托和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以《月下独酌一》为例来解读月意象,以期更好的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诗歌。
2 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the conceptual blend theory)是Fauconnier&Turner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隱喻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合成概念的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合成空间(blend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当输入空间Ⅰ与输入空间Ⅱ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精致三个心智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浮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浮现结构中完成意义的产生。
3 概念合成的四种类型
3.1 简单型
由两个输入空间和整合后的合成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提供框架,一个提供元素。浮现结构使抽象的“框架+角色”变得具体了。例如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输入域1:月光像素盘(框架+角色);输入域2:月光,素盘(元素)
3.2 镜像型
该模型由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信息结构的类属空间组成。两个输入空间都提供框架,但是两个框架相同,只是元素不同。该模型需要调动认知主体所储存的背景知识。如在《鼓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输入域1:明月是玉盘;输入域2:明月是瑶台镜。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充得到“浮现结构”,结合语境及背景知识通过“回投”得到浮现意义即君主不识时局,沉迷声色,朝廷腐败。
3.3 单域型
两个输入空间都有自己的框架,经过整合后在合成空间保留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如:诺基亚重拳出击三星。输入域1:拳击域;输入域2:商界域。整合域的框架取自输入域1,由输入域2提供的元素“诺基亚”和“三星”。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充得到浮现意义即诺基亚公司实施了对三星公司不利的竞争行为。
3.4 双域型
两个输入空间都提供框架,但这两个框架都被部分投入到合成空间。如在《越女词》中“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输入域1:湖水如月;输入域2:耶溪女像雪。两个输入域的框架不同,分别是湖水+明月,溪女+雪,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充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到合成意义即景美人更美。
4 概念整合视角下《月下独酌一》中月意象分析
《月下独酌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这首诗包含三个意象:月、影、人。其属于双域型网络类型,输入空间1中月亮孤独地挂在天上,影子孤零的跟着身体;输入空间2中诗人独自饮酒。这两个输入空间都形成自己的框架,经过跨空间投射,其类属空间抽象了两个空间的共同信息即孤单、寂寞。经过合成、完善和扩充,两个输入空间都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到浮现意义即诗人孤单、寂寞。这是李白诗歌中很能表现自己孤寂的一首作品,孤寂到世间几乎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只能和自己的影子,还有天上的月亮一起饮酒解忧、排遣孤独。月亮在这里不单单是李白写诗的时候用来表达感情的工具,而是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挚友,是自己的化身,皓月是李白的精神依托,是打开他诗歌之门的一个重要意象载体。
5 结 语
本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主要对李白诗歌《月下独酌一》中的月意象进行分析,该分析表明概念合成理论可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分析提供新的认知视角。诗歌意象的意义理解和建构式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语境,更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概念合成理论能够为诗歌意象的意义建构和理解所涉及的认知机制提供解释。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York: Basic Books.
2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Ungerer, F. & Schmid, H. J.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月意象;概念合成;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9-021-01
1引 言
运用动态、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深刻的含义是李白诗歌的显著特征。李白诗歌大量运用月意象来寄托和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以《月下独酌一》为例来解读月意象,以期更好的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诗歌。
2 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the conceptual blend theory)是Fauconnier&Turner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隱喻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合成概念的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合成空间(blend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整合反映出输入空间共同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与结构。当输入空间Ⅰ与输入空间Ⅱ部分地投入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精致三个心智认知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浮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浮现结构中完成意义的产生。
3 概念合成的四种类型
3.1 简单型
由两个输入空间和整合后的合成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提供框架,一个提供元素。浮现结构使抽象的“框架+角色”变得具体了。例如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输入域1:月光像素盘(框架+角色);输入域2:月光,素盘(元素)
3.2 镜像型
该模型由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一个包含输入空间里共有的抽象信息结构的类属空间组成。两个输入空间都提供框架,但是两个框架相同,只是元素不同。该模型需要调动认知主体所储存的背景知识。如在《鼓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输入域1:明月是玉盘;输入域2:明月是瑶台镜。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充得到“浮现结构”,结合语境及背景知识通过“回投”得到浮现意义即君主不识时局,沉迷声色,朝廷腐败。
3.3 单域型
两个输入空间都有自己的框架,经过整合后在合成空间保留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如:诺基亚重拳出击三星。输入域1:拳击域;输入域2:商界域。整合域的框架取自输入域1,由输入域2提供的元素“诺基亚”和“三星”。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充得到浮现意义即诺基亚公司实施了对三星公司不利的竞争行为。
3.4 双域型
两个输入空间都提供框架,但这两个框架都被部分投入到合成空间。如在《越女词》中“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输入域1:湖水如月;输入域2:耶溪女像雪。两个输入域的框架不同,分别是湖水+明月,溪女+雪,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充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到合成意义即景美人更美。
4 概念整合视角下《月下独酌一》中月意象分析
《月下独酌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这首诗包含三个意象:月、影、人。其属于双域型网络类型,输入空间1中月亮孤独地挂在天上,影子孤零的跟着身体;输入空间2中诗人独自饮酒。这两个输入空间都形成自己的框架,经过跨空间投射,其类属空间抽象了两个空间的共同信息即孤单、寂寞。经过合成、完善和扩充,两个输入空间都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到浮现意义即诗人孤单、寂寞。这是李白诗歌中很能表现自己孤寂的一首作品,孤寂到世间几乎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只能和自己的影子,还有天上的月亮一起饮酒解忧、排遣孤独。月亮在这里不单单是李白写诗的时候用来表达感情的工具,而是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挚友,是自己的化身,皓月是李白的精神依托,是打开他诗歌之门的一个重要意象载体。
5 结 语
本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主要对李白诗歌《月下独酌一》中的月意象进行分析,该分析表明概念合成理论可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分析提供新的认知视角。诗歌意象的意义理解和建构式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语境,更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概念合成理论能够为诗歌意象的意义建构和理解所涉及的认知机制提供解释。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 G &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York: Basic Books.
2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Ungerer, F. & Schmid, H. J.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