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准确到位的理解,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所以,对现在使用的课程标准和以前的教学大纲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其发展历史和变化能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本文就从课程标准的变迁来说明小学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行为主体
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新中国成立至今,颁布过许多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目的不仅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保证国家的发展,从而在国际上占有有利地位,而且也是为了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小学教师的素质高、学历高,小学教师应届的挑战更大。
对小学从近几年的课程标准来看,国家对教育的改革比以往任何时期的都要细致。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单从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对教育的改革的深度和细化程度。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与之前的传统教学大纲相比较,虽然在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标准”里我感受最深的是课程目标的书写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方法。与之前的传统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是行为主体的转移和行为陈述的可操作性。
1.教学大纲:陈述方式一般为“让学生……”“是学生……”“培养学生的……”“提高学生的……”等不规范的书写方式,这种书写方式意味着目标行为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分为前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五个部分。其中,在教学目的中写到: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教学目的中有些是可取的,比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个教学目的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可以作为教学目的;但是从中突出的暴露有很多的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更多的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并非是学生的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更多的注重学习结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而不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知识的。
2.课程标准:“标准”采用的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陈述的角度必须从学生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吗“标准”还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做进一步地阐述。在阐述总目标时,可以发现其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比如,问题解决目标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总目标的其他方面不再详述,可以参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还有三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目标有3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
(1)“双基”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目标。
(2)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
(3)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德育目标。
作为跨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接受的挑战要比新教师更大,必须准确地理解“标准”的相关要求,才能教好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没有阻力。
(1)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教师要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基础上,不仅要学习与数学专业相关的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本专业的教师技能课、教育技术手段等技能知识,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也需要教师充分掌握。使自己不仅在教数学的领域里得心应手,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 (2)教学面向全部的学生,注意将生活中的数学搬到课堂上。在应试教育面前,在之前的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的是最高要求,使得很多学生很难都掌握。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3)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到这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3] 赵莉霞.小学数学课程中课程目标变迁的探究.鸡西大学学报,2009.5.
[4] 李升波.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创新.现代阅读,2012.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行为主体
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新中国成立至今,颁布过许多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目的不仅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保证国家的发展,从而在国际上占有有利地位,而且也是为了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小学教师的素质高、学历高,小学教师应届的挑战更大。
对小学从近几年的课程标准来看,国家对教育的改革比以往任何时期的都要细致。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单从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对教育的改革的深度和细化程度。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与之前的传统教学大纲相比较,虽然在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标准”里我感受最深的是课程目标的书写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方法。与之前的传统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是行为主体的转移和行为陈述的可操作性。
1.教学大纲:陈述方式一般为“让学生……”“是学生……”“培养学生的……”“提高学生的……”等不规范的书写方式,这种书写方式意味着目标行为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分为前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五个部分。其中,在教学目的中写到: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教学目的中有些是可取的,比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个教学目的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可以作为教学目的;但是从中突出的暴露有很多的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更多的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并非是学生的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更多的注重学习结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而不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知识的。
2.课程标准:“标准”采用的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陈述的角度必须从学生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吗“标准”还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做进一步地阐述。在阐述总目标时,可以发现其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比如,问题解决目标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总目标的其他方面不再详述,可以参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还有三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目标有3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
(1)“双基”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目标。
(2)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
(3)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德育目标。
作为跨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接受的挑战要比新教师更大,必须准确地理解“标准”的相关要求,才能教好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没有阻力。
(1)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教师要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基础上,不仅要学习与数学专业相关的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本专业的教师技能课、教育技术手段等技能知识,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也需要教师充分掌握。使自己不仅在教数学的领域里得心应手,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 (2)教学面向全部的学生,注意将生活中的数学搬到课堂上。在应试教育面前,在之前的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的是最高要求,使得很多学生很难都掌握。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3)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到这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3] 赵莉霞.小学数学课程中课程目标变迁的探究.鸡西大学学报,2009.5.
[4] 李升波.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改革与创新.现代阅读,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