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学生主体发展出发,不仅强调阅读理解和体验,更强调学生对阅读的思维发散以及拓展迁移,进而实现深度阅读。在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表达放射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应用价值十分明显。
深度阅读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深层知识,或者利用深奥的阅读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其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通过自己的体验产生探究的动力,进而在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握阅读内容,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在阅读指导中,思维导图能够以生动、形象的元素,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文本变为主动地发现文本中的知识,体会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观潮》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以动态的视频、直观的图片、鲜艳的色条逐步呈现,将教材中精致的文字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其中,在讲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段时,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其中的要点展现出来。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场景,同时也能够衔接上文阅读,理解前文铺垫的作用。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够利用思维导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阅读快乐的同时,主动探究文本内容。
深度阅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张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在这一阅读要求下,思维导图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例如常见的气泡图、树状图等能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发散,拓展知识的边界,为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系提供了工具。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打破僵化单调、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围绕文本主题进行迁移发散,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
例如,在古诗《暮江吟》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示学生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诗词的意境。有的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抓住“夜幕降临”“夕阳西下”“江面景色”这三个场景,结合诗词中精练的文字,勾勒图画,涂上颜色,用生动、直观的语言完成对诗词内容的解读。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王维的其他诗词,点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特点。这样的阅读指导,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诗词内容,并在迁移、发散中实现了深度探究。
深度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即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思维活动,实现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能够从直观的感受和理解逐渐转化为抽象的欣赏和评价。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有限,教师应善于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台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实现深度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西门豹》一课的故事情节是围绕西门豹治邺,并与当地巫婆神汉斗智斗勇而展开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鱼骨图,即“鱼头”是“西门豹治邺”,第一根鱼刺,记录的是“西门豹来到邺地了解民情”,第二根鱼刺是“当地老人说明河伯娶妻”,第三根鱼刺是“西门豹深入探究河伯娶妻真相”……从鱼头到鱼尾,故事逐渐展开,学生可以根据图形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进而在关键词的提示下把握情节的走向。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表达,是深度阅读的重要目标。在深度阅读的要求下,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找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联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深化学生的阅读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猫》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从写作的角度引导梳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熟悉文章的结构;然后从不同人物对猫的态度入手,侧面展现猫的特点。在完成阅读之后,教师以“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为例,要求学生从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然后模仿课文内容,设计思维导图,理清需要重点描写的内容,设计文本结构。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迁移,并在写作表达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在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思维导图的特点,利用图形、线条、文字构成的可视化图形,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探究,鼓励学生主動迁移与发散,启发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体验与探究
深度阅读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深层知识,或者利用深奥的阅读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其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通过自己的体验产生探究的动力,进而在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握阅读内容,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在阅读指导中,思维导图能够以生动、形象的元素,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文本变为主动地发现文本中的知识,体会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观潮》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以动态的视频、直观的图片、鲜艳的色条逐步呈现,将教材中精致的文字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其中,在讲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段时,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其中的要点展现出来。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场景,同时也能够衔接上文阅读,理解前文铺垫的作用。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够利用思维导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阅读快乐的同时,主动探究文本内容。
二、迁移与发散
深度阅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张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在这一阅读要求下,思维导图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例如常见的气泡图、树状图等能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发散,拓展知识的边界,为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系提供了工具。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打破僵化单调、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围绕文本主题进行迁移发散,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
例如,在古诗《暮江吟》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示学生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诗词的意境。有的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抓住“夜幕降临”“夕阳西下”“江面景色”这三个场景,结合诗词中精练的文字,勾勒图画,涂上颜色,用生动、直观的语言完成对诗词内容的解读。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王维的其他诗词,点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特点。这样的阅读指导,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诗词内容,并在迁移、发散中实现了深度探究。
三、发展思维
深度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即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思维活动,实现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能够从直观的感受和理解逐渐转化为抽象的欣赏和评价。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有限,教师应善于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台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实现深度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西门豹》一课的故事情节是围绕西门豹治邺,并与当地巫婆神汉斗智斗勇而展开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鱼骨图,即“鱼头”是“西门豹治邺”,第一根鱼刺,记录的是“西门豹来到邺地了解民情”,第二根鱼刺是“当地老人说明河伯娶妻”,第三根鱼刺是“西门豹深入探究河伯娶妻真相”……从鱼头到鱼尾,故事逐渐展开,学生可以根据图形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进而在关键词的提示下把握情节的走向。
四、读写结合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表达,是深度阅读的重要目标。在深度阅读的要求下,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找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联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深化学生的阅读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猫》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从写作的角度引导梳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熟悉文章的结构;然后从不同人物对猫的态度入手,侧面展现猫的特点。在完成阅读之后,教师以“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为例,要求学生从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然后模仿课文内容,设计思维导图,理清需要重点描写的内容,设计文本结构。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实现阅读向写作的有效迁移,并在写作表达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在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思维导图的特点,利用图形、线条、文字构成的可视化图形,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探究,鼓励学生主動迁移与发散,启发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