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儒家思想里,“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核心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此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运用同理心原理进行教育了。
关键词: 同理心 教育教学 教学应用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有一次了解到班里一位同学家境贫寒,性格内向,比较自卑,于是借机和她交流谈心,鼓励她自信起来,立大志,有作为。从交谈中,我敏锐地觉察到这位同学对于老师对她的了解、理解、关心非常感动,交谈后,她在班级的成长手册中写道:“老师,我很喜欢和你聊天,我从来都没有把你当做老师,所以见到你就想和你聊天,是你给了我信心,让我相信我真的有实力,有未来。过去我对自己太没有信心了,今天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上更好的大学,坚持,可以改变一切,因为你说过的,我是有实力的,所以,看在你这么好的份上,信你了,呵呵……”也许这孩子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人如此推心置腹地与她这样交流过。我做过问卷调查,问卷中有一项内容是问学生喜欢老师的理由,其中必有一条是“老师了解我们的心理,知道我们想什么”。这其实就是同理心的作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老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原理,特别是同理心,对教育教学大有裨益。所谓同理心,也叫共情,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了解、理解同理心的含义及重要作用,并能具体灵活地运用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同理心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教师借助学生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体验他们的情感思维;二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他们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三是教师运用谈话交流的技巧,把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学生,以影响并取得反馈。同理心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大至思想道德教育,小至一节课的导入及对某位学生言行的只言片语的评价。学校应该使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同理心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意义和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适时适地适人地运用同理心,能够有力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特别是能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真正从内心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个体予以充分尊重、信任、关注、接纳。教师首先爱字当头,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在这种关注、关爱中,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这个集体中自己被理解和纳悦,从而感到愉快满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015年毕业的一个孩子在离校时送给我一件礼物,是一件手工精制的灯笼,给我礼物时说:“老师,礼物其实我早就准备好了,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你不怎么关注我了,就想不送你了吧,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才推到現在才送给你……”其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尽量让每个同学感觉到老师喜欢他,关注他,尊重他,然而无意无形中会给那位同学产生老师不关注他的感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定要特别留意学生的感受或反应,运用同理心,抓住教育教学实际,随时关注教育教学局面。教育教学中,如果缺乏同理心,就会使教育教学过程出现障碍,学生觉得或者认为老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不愿与老师交流表达。教师过多地立足于自己,不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如果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则会使学生受到伤害,影响学生自我探索和成长,教育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冷漠不关心,对待学生有时甚至简单粗暴,那更是一种伤害,严重者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是千万要不得的。
我们要认识到尊重、理解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教育和管理的基础,而同理心则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一个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学生在老师眼中还是孩子,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不管学生当时处于怎样的状况,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感到在最绝望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可以信任,那就是老师。在教育管理中,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要深入,理解要到位,包括这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过去的主要经历等,某个学生“特立独行”的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只有探知其原因,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给予积极关注和理解;才能因材施教,引导成长。在各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各班级的学情差异,运用同理心的方式方法就不尽相同。能否应用好同理心的原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特别是每节课的导入,应该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做到了然无痕,润物无声。有专家说,好的导课是一台发动机,带给学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和活力。心理学专家周红五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心理学的理念和技巧,不断了解人的发展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学校的所有教育,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必须首先建立在广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基础之上。”
关键词: 同理心 教育教学 教学应用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有一次了解到班里一位同学家境贫寒,性格内向,比较自卑,于是借机和她交流谈心,鼓励她自信起来,立大志,有作为。从交谈中,我敏锐地觉察到这位同学对于老师对她的了解、理解、关心非常感动,交谈后,她在班级的成长手册中写道:“老师,我很喜欢和你聊天,我从来都没有把你当做老师,所以见到你就想和你聊天,是你给了我信心,让我相信我真的有实力,有未来。过去我对自己太没有信心了,今天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上更好的大学,坚持,可以改变一切,因为你说过的,我是有实力的,所以,看在你这么好的份上,信你了,呵呵……”也许这孩子长这么大,从来没有人如此推心置腹地与她这样交流过。我做过问卷调查,问卷中有一项内容是问学生喜欢老师的理由,其中必有一条是“老师了解我们的心理,知道我们想什么”。这其实就是同理心的作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老师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原理,特别是同理心,对教育教学大有裨益。所谓同理心,也叫共情,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了解、理解同理心的含义及重要作用,并能具体灵活地运用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同理心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教师借助学生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体验他们的情感思维;二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他们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三是教师运用谈话交流的技巧,把自己的内心感受传达给学生,以影响并取得反馈。同理心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大至思想道德教育,小至一节课的导入及对某位学生言行的只言片语的评价。学校应该使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同理心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意义和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适时适地适人地运用同理心,能够有力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特别是能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真正从内心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个体予以充分尊重、信任、关注、接纳。教师首先爱字当头,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要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在这种关注、关爱中,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这个集体中自己被理解和纳悦,从而感到愉快满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015年毕业的一个孩子在离校时送给我一件礼物,是一件手工精制的灯笼,给我礼物时说:“老师,礼物其实我早就准备好了,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你不怎么关注我了,就想不送你了吧,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才推到現在才送给你……”其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尽量让每个同学感觉到老师喜欢他,关注他,尊重他,然而无意无形中会给那位同学产生老师不关注他的感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定要特别留意学生的感受或反应,运用同理心,抓住教育教学实际,随时关注教育教学局面。教育教学中,如果缺乏同理心,就会使教育教学过程出现障碍,学生觉得或者认为老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不愿与老师交流表达。教师过多地立足于自己,不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如果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则会使学生受到伤害,影响学生自我探索和成长,教育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冷漠不关心,对待学生有时甚至简单粗暴,那更是一种伤害,严重者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是千万要不得的。
我们要认识到尊重、理解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教育和管理的基础,而同理心则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一个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学生在老师眼中还是孩子,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不管学生当时处于怎样的状况,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感到在最绝望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可以信任,那就是老师。在教育管理中,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要深入,理解要到位,包括这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过去的主要经历等,某个学生“特立独行”的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只有探知其原因,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给予积极关注和理解;才能因材施教,引导成长。在各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各班级的学情差异,运用同理心的方式方法就不尽相同。能否应用好同理心的原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特别是每节课的导入,应该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做到了然无痕,润物无声。有专家说,好的导课是一台发动机,带给学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和活力。心理学专家周红五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心理学的理念和技巧,不断了解人的发展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学校的所有教育,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必须首先建立在广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