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思维拓展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高中物理习题课,在“典型例题+变式训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习题的数量来填充课堂,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培养应试技能。教师“就题讲题”,很容易使得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学生的学科思维灵活发展受限,学科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培养。教师埋怨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实则是没有教会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笔者认为,适当减少习题课的容量,深入剖析核心问题本质,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打破传统“典型例题+变式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束缚,追本溯源,让学生在核心知识的应用中思考“为何变”“如何变”的问题,利用“变式模型”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思考与探索,是解决当下高中物理习题课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在核心问题的情境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物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探寻“模型本质”,利用“模型本质”激发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用这样“一课一题”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能力,才能真正打造高中物理高效习题课。
  案例一:“电磁感应”习题课
  例1 如图1所示,导线框ABCD放在磁场中,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增大,判断线框的电流方向,线框各边和整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1:磁感应强度B增大,线框的磁通量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和安培定则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
  学生2:根据左手定则,可判断各边受到的安培力均向内,由于线框对边相等,对边安培力等大反向,线框整体受力为0;也可以用楞次定律“增缩减扩”判断线框具有收缩趋势,由此可知各边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本例题非常简单直观,能够快速帮助学生回顾电磁感应部分的核心问题,包括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楞次定律)、受力分析等。接下来,教师要合理设问,引导学生展开“为何变”“如何变”的思考,并在思考中建立物理模型。
  1.“为何变”的引导。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原磁场的变化是发生电磁感应的根源,原磁场如何提供?”这样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追本溯源,从问题的源头引发思考,进行变式。针对本案例的问题,磁场的产生有两种方法:①把线框放在磁铁附近;②把线框放在通电导线附近,通电导线分长直导线和环形导线(通电螺线管)。这样学生便抓到了问题源头。
  2.“如何变”的引导。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原磁场的变化是发生电磁感应的根源,那么如何使得磁场发生变化?”这样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了解出题套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形成。针对本案例,改变原磁场的强弱有三种方法:①改变磁铁与线圈的位置;②改变通电导线与线圈的位置;③改变通电导线的电流大小。这样学生便理解了问题的核心。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以下五个变式模型:
  变式模型1:如图2,水平桌面上放有一个矩形导线框ABCD,线框正上方有一个条形磁铁,磁铁N极朝下,当磁铁竖直向下迅速移动时……
  变式模型2:如图3,一载流长直导线和一矩形导线框ABCD固定在同一平面内,线框在长直导线右侧,且其长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当长直导线中电流I发生变化时……
  变式模型3:如图4,矩形导线框ABCD与两固定的平行长直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导线框的几何中心与两导线距离相等,导线框的宽度小于两导线间距。两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方向向下的恒定电流。当移动导线框的位置时……
  变式模型4:如图5,矩形导线框ABCD放在一通电圆环内部,两者共面,当圆环中电流I发生变化时……
  变式模型5:如图6,矩形导线框ABCD的内部有一通电圆环,两者共面,当圆环中电流I发生变化时……
  五个变式模型抛砖引玉,打开了学生主动展开“为何变”“如何变”思考的大门。变式模型的建立,并没有设置具体的问题来限制学生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思考的能力,把设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设计中强化重难点知识的考查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追本溯源,主动展开了“为何变”“如何变”的有效思考与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构建了物理模型,启迪了学科思维,培养了学科核心素养。
  案例二:“动力学、动量和能量观点的综合应用(电磁感应部分)”习题课
  例2 如图7所示,C1D1E1F1和C2D2E2F2是距离为L的相同光滑导轨,C1D1和E1F1为两段四分之一的圆弧,半径分别为r1=8r和r2=r。在水平矩形D1E1E2D2内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导体棒P、Q的长度均为L,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其余电阻不计,Q停在图中位置,现将P从轨道最高点无初速度释放,求:(1)导体棒P进入磁场瞬间,回路中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2)若P、Q不会在轨道上发生碰撞,棒Q到达E1E2瞬间,恰能脱离轨道飞出,求导体棒P离开轨道瞬间的速度。(3)若P、Q不会在轨道上发生碰撞,且两者到达E1E2瞬间,均能脱离轨道飞出,求回路中产生热量的范围。
  本题的第一问比较基础,但是后两问的设置,大大地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本题代表了高中物理高考复习阶段一类典型问题,学生对这类题的评价通常是“上课能听懂,自己不会做,心里怕怕的”。这时候,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在表面上会提高解题效率,但是对问题本质的思考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对核心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更经不起问题的变化呈现。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了上述问题以后,可以带领学生追本溯源,探寻“模型本质”。例2考查了学生利用动力学、动量和能量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类问题,在动力守恒定律的应用中是重点学习内容,模型较为扎实,而本题只是将物理情境进行更换,在电磁感应部分来进行考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熟悉的模型进行对比,探寻模型本质,加深对核心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以例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图8和图9的两个模型,并进行有效设问:①两个模型中系统动量守恒吗?②机械能守恒吗?③产生的焦耳热/内能的来源是什么?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模型对比,很快发现了模型的本质:原来本题中最难的这个部分,本质上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最常见的那个模型。在模型的对比中,学生不仅巩固加深了对原有模型中核心知识的认知,同时对新模型的学习也得心应手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灵活变通的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为了学生能加深理解,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鐵,给出本质相同,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模型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例如图10模型。通过对模型间区别与联系的探讨,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欲望。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模型教学中,教师深入研究核心问题,巧妙地设计“变式模型”,带领学生追本溯源,对核心问题归纳“模型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笔者利用“变式模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利用“模型本质”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两种模式的核心思想都是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深度挖掘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学生才能有更多收获。不断提升课堂有效性,在课堂中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一线教师永恒的课题。
  ◇责任编辑 邱 艳◇
其他文献
2019年12月1日22时许,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延长线江津段,江津滨江新城南北大道与西江大道交汇处在建桥体突然断了。“江津发布”发布信息:“轨道交通5号线延长线江津段100余米在建桥体发生垂直错位。”“垂直错位?”什么鬼?原来是建筑物或伸缩装置发生的与原界面垂直或接近垂直方向的错位,其实就是断了,就是梁体掉落,难怪有网友惊叹:“学到新名词了!掉落不叫掉落,叫垂直错位!!”  这些年来,类似这样的新
期刊
2020年11月10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部分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省份教学内容和考试命题依据说明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29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云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从2020级学生起,云南省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及高考命题均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
期刊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读”,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都有早读课。我们现在的早读现状是到了早读时间,学生拿出相应学科的课本自由读,教师在教室里走一走。这一现状在中小学普遍存在,这样的早读产生了以下问题:早读没目标,毫无效率可言;早读无任务,基本流于形式;早读缺方法,几乎在走过场。早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有多少老师思考过这节看似可有可无的课呢?怎样上早读课才可以让学生真正读起来?如何提高语文
期刊
【编者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可见一斑。早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分重视早读、努力提高早读的效率已成为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早读现状和弊端,云南省施维江名师工作坊把“精准早读”作为研究课题,旨在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研究早读课的有效管理,通过对早读课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有效管理的
期刊
2020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Ⅲ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即“为什么考”——“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考什么”——“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怎么考”——“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这里,笔者基于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试题的真实情境和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所需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为线索,对2
期刊
“停课不停学”的线上直播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线上教学与现实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相融合的教学新形态。“停课不停学”,学生处于失控状态,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通过线上直播教学对所教学生隔空性“引导”学习,体现吸引力、感召力、驱动力、掌控力。  一、吸引力  1. 课程内容吸引学生  抗疫期间,学生长时间居家封闭最想了解社会信息,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过程”部分指出:“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谆谆告诫我们:“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朗读的关系密不可分,把语言文字情感化,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感作点粗略的看法。  
期刊
学习语文必须要练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指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功夫。”  那么,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来训练学生理清
期刊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五章.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学段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初中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因式分解和分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方法,为后续学习其他分式奠定了知识基础,也指明了探究方向,让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符號意识.“分
期刊
1200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晚,一轮明月从江边冉冉升起,大地和江面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此刻,一位诗人伫立江畔,他正被眼前迷人的月下江景所吸引,于是诗兴大发,随即吟诵出一篇长达36句的诗篇。没想到,就是这篇长诗让他一举成名,名垂千古。读到这首诗的人们纷纷为他点赞,一些评论家也交口称赞,称他的诗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也称他的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