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很多小学生仅仅局限于看那些作文之类的读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以作文为主的狭隘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一样广读博览。
1.引领读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
2.正确择书。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阅读的实际情况,定期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这些书籍内容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的实现。
3.互看图书。搞好图书交流活动是一个经济的开放性的阅读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之间交换读物阅读,使学生共享阅读资源。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更多种类的好书。
二、突出一个“悟”字
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
1.让学生明确任务后读。小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领域的大量信息外,还要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当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阅读,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此时,教师如果再指导他们读想结合,读写结合,那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积累等方面就会收获更大。
2.让学生怀着研究去读。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索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论文。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着眼于知识的发现、运用、整合甚至创新,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一些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用心有效地读。读书需要“眼到,口到,心到”。惟有如此,才会有所收获。“用心读”,也就是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文笔。“有效读”,就是让学生将语文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的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画重要的内容;作一些批注;也可做内容摘要,写简要提纲,将书读“薄”:还可以展开想像,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三、讲究一个“熟”字
读书的方法很多,可现在的小学生阅读的多数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为完成任务而读书,脑海中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和肤浅的感受,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
1.互动读书。通过读书讨论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与书的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学习评价书中的人和事,分清是非,明辨好坏,搞清对错。引导学生交流读书看报的具体经验,及时推广学生中良好的读书方法、可喜的读书收获,让学生在互动读书的过程中把书读熟读透。
2.竞赛激励。举办学校或班级的读书作文大赛、演讲赛、读书辩论会、创意广告设计等,让学生学会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做到博闻强记。引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内容自编、自排、自导、自演一些相关的文艺节目,根据书报中学到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开展一些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书读熟读活。
3.强化诵读。语文学习不能完全依赖泛泛的浏览来完成,还得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中“读”的优势,通过背诵、体味、赏读等手段,让名篇佳作、优美片断烂熟于心,从而促进语言的内化、积累,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力的目的。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也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优秀诗文,让学生熟读成诵。
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徜徉在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是他们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愿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知识花园,使他们能够像蜜蜂一样从中采花酿蜜,受到德的感化,得到智的充实、美的陶冶和创造的启迪。
一、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很多小学生仅仅局限于看那些作文之类的读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以作文为主的狭隘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一样广读博览。
1.引领读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
2.正确择书。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阅读的实际情况,定期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这些书籍内容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的实现。
3.互看图书。搞好图书交流活动是一个经济的开放性的阅读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之间交换读物阅读,使学生共享阅读资源。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更多种类的好书。
二、突出一个“悟”字
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
1.让学生明确任务后读。小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领域的大量信息外,还要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当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阅读,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此时,教师如果再指导他们读想结合,读写结合,那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积累等方面就会收获更大。
2.让学生怀着研究去读。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索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论文。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着眼于知识的发现、运用、整合甚至创新,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一些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用心有效地读。读书需要“眼到,口到,心到”。惟有如此,才会有所收获。“用心读”,也就是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文笔。“有效读”,就是让学生将语文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的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画重要的内容;作一些批注;也可做内容摘要,写简要提纲,将书读“薄”:还可以展开想像,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三、讲究一个“熟”字
读书的方法很多,可现在的小学生阅读的多数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为完成任务而读书,脑海中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和肤浅的感受,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
1.互动读书。通过读书讨论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与书的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学习评价书中的人和事,分清是非,明辨好坏,搞清对错。引导学生交流读书看报的具体经验,及时推广学生中良好的读书方法、可喜的读书收获,让学生在互动读书的过程中把书读熟读透。
2.竞赛激励。举办学校或班级的读书作文大赛、演讲赛、读书辩论会、创意广告设计等,让学生学会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做到博闻强记。引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内容自编、自排、自导、自演一些相关的文艺节目,根据书报中学到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开展一些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书读熟读活。
3.强化诵读。语文学习不能完全依赖泛泛的浏览来完成,还得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中“读”的优势,通过背诵、体味、赏读等手段,让名篇佳作、优美片断烂熟于心,从而促进语言的内化、积累,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力的目的。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也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优秀诗文,让学生熟读成诵。
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徜徉在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是他们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愿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知识花园,使他们能够像蜜蜂一样从中采花酿蜜,受到德的感化,得到智的充实、美的陶冶和创造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