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在阅读中拔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b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好学生的“营养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很多小学生仅仅局限于看那些作文之类的读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以作文为主的狭隘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一样广读博览。
  1.引领读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
  2.正确择书。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阅读的实际情况,定期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这些书籍内容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的实现。
  3.互看图书。搞好图书交流活动是一个经济的开放性的阅读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之间交换读物阅读,使学生共享阅读资源。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更多种类的好书。
  
  二、突出一个“悟”字
  
  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
  1.让学生明确任务后读。小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领域的大量信息外,还要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当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阅读,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此时,教师如果再指导他们读想结合,读写结合,那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积累等方面就会收获更大。
  2.让学生怀着研究去读。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索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论文。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着眼于知识的发现、运用、整合甚至创新,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一些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用心有效地读。读书需要“眼到,口到,心到”。惟有如此,才会有所收获。“用心读”,也就是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文笔。“有效读”,就是让学生将语文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的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画重要的内容;作一些批注;也可做内容摘要,写简要提纲,将书读“薄”:还可以展开想像,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三、讲究一个“熟”字
  
  读书的方法很多,可现在的小学生阅读的多数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为完成任务而读书,脑海中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和肤浅的感受,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
  1.互动读书。通过读书讨论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与书的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学习评价书中的人和事,分清是非,明辨好坏,搞清对错。引导学生交流读书看报的具体经验,及时推广学生中良好的读书方法、可喜的读书收获,让学生在互动读书的过程中把书读熟读透。
  2.竞赛激励。举办学校或班级的读书作文大赛、演讲赛、读书辩论会、创意广告设计等,让学生学会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做到博闻强记。引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内容自编、自排、自导、自演一些相关的文艺节目,根据书报中学到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开展一些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书读熟读活。
  3.强化诵读。语文学习不能完全依赖泛泛的浏览来完成,还得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中“读”的优势,通过背诵、体味、赏读等手段,让名篇佳作、优美片断烂熟于心,从而促进语言的内化、积累,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力的目的。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也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优秀诗文,让学生熟读成诵。
  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徜徉在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是他们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愿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知识花园,使他们能够像蜜蜂一样从中采花酿蜜,受到德的感化,得到智的充实、美的陶冶和创造的启迪。
其他文献
一、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在各地被广泛重视和应用,教师们也在进行积极地尝试。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教师不知道合作学习的规范操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只知道合作学习的概念,而不知道怎样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许多教师课堂上操作失误,合作学习的教学行为不规范,这是其一。二是小组合作学
目前《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围绕一个个有用的功能话题设计英语对话,有助于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小学生学习英语,周围缺少适当的语言环境,所以课堂仍是说英语、用英语交流的主渠道。加强“说”的意识,让学生经常运用英语,是学英语的主要目的。    一、充分利用Free Talk。让学生“说”入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的运用是记忆之母。”教师根据小学生特点,精心组织口
体育游戏是人们比较喜欢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也是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特别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深入地运用游戏教材,使得效果更好,更合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下面我谈谈对此问题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體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世间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儿童实际生活,确定教学主题    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的兴趣、
关于生活数学和学校数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郑毓信教授曾指出:“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区分所说的生活数学与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而,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实现对生活数学的超越?”如24时记时法的教学,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以及和普通钟表记时法的互相变换上,那么对学生来说感觉毫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没有帮助。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片段。若能有意识地优化每个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学时机、就会在不经意之间悄悄溜走,教学效果就差。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所上的一堂“三角形的特性”课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
黑白画,顾名思义,即只有黑白两色的画,黑的很暗,白的很亮,使整个画面充满着装饰感与节奏感。如今大多数的孩子,拥有很多的彩色蜡笔、彩色铅笔甚至各种颜料,对多彩的世界已是司空见惯,希望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基于此我就将黑白画推荐给他们,孩子们喜爱上了黑白画,也创作出了许多极富创新的作品。    一、引入黑白画的意义    有的人认为,没有色彩的画怎么会漂亮?其实,黑白也是色彩,它们是最单纯的色彩。单纯也
每一门学科都承载着育人的重任,诚然,英语学科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育,而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各种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之一,教
实行和推进新课标,已经过了好几个年头,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行为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对话互动……但我认为现在我们对新课标的理念的理解尚需深层化、合理化、科学化,勿要片面化、简单化、形式化,不要脱离数学去片面追求生活化、情景化,把数学课上成综合课,还谓之为学科融合。有的老师为了导入新课,播放长时间的动画影片,谓之为创设情境,或让学生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