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里,同事们戏称我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能够与差生打成一片”,也就是说,即使学校里最调皮的学生,老远见了我也会和我打招呼,显然一副很铁的样子。别的老师很奇怪这种现象,问我有什么灵丹妙药,其实做到很简单,那就是三个态度问题。
一、对我们学生的认知定位态度
我们教师一般都是以高高在上、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的,当学生出现问题或犯错时,我们总是不断的、很敬业的进行教育。有人说“孩子的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其结果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没完没了,直接会导致学生信心丧失,情绪对立,最终和老师对立起来。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明白我们的学生,孙子兵法里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我们了解学生有多少呢?每一个学生是一样的吗?他们差在哪儿呢?毫不掩饰的说:桃李芬芳的学生已经上高中了,到我们职高来的已经不那么芬芳了。那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明确我们的目的,那就是让孩子们从我们这儿毕业后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进入社会。例如我班的白兴同学,学习好,听话,有礼貌。照一般的逻辑,该同学不是问题生。但是我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以前没有遇到过,经过考虑之后,我决定先走进他的心灵,和他的心灵进行谈话。于是我总是在下课时“无意识的”找他聊天,起初他不和我说话,我就让他当听众,说起我小时候的事,淘气的,开心的,和他一起分享。慢慢的他乐了,觉得我也像个孩子,不像老师,所以很愿意接受我。后来他也和我说起他小时候的事情,我总是饶有兴趣的听着,再后来的他话语也多了。和我成为真正的朋友之后,我和他一起研究他自己的问题,让他直接面对,不要逃避,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不爱说话的经历(有点假)。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接受我的任何建议,并且很“崇拜”我。等毕业时他已经是个很正常的孩子了,还给全班写了一封信,当着全班的面阅读。孩子们进我们学校时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问题,我们职高老师不光要解答学生知识上的“惑”,更重要的是解答他们心智上的“惑”。所以遇到问题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我们得千方百计的帮他们改正。
二、处理学生问题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教师一再的教育一个学生而不见效果时,我们可能会放弃,或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其实问题出在我们处理学生问题的态度上,首先我们得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其次我们得允许孩子在改错误时反复,那是因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出发,并且自控的能力还不够好。
总之,我们要灵活处理,多给微笑,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处理非常事件用非常的手段。我班王海男,1.8米高的帅小伙,不说话时很招人喜欢,可是在上课时很爱接话茬,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刚开始我只是提醒他,也没在意。可有次我正在激情高昂的讲课,他就起哄说一些没用的话。说真的我当时很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他的嘴堵上,可他毕竟是个孩子,只是想引起别人注意的淘气包。于是我采用了特别的方法,带着比他还淘气的微笑一直盯着他,好像在说“你小子想干什么,我全知道”一直看到他浑身发毛,终于低头不说话了。课下,我看似不经意的和他聊天,对他大加表扬说“你看我们的王海男,又高又帅,还懂事,以后走向社会肯定能干”,说完又小声对他说:“你小子,上课别接话茬了,那样有损你英俊潇洒的形象,我们是大小伙子了,以后控制点”。一贯桀骜不驯的他也不好意思了,以后他表现还不错。像他这样的孩子,光说教是没用的,他比老师懂得还多,只能采取一些“邪”招方可奏效。
三、对我们教师自己的定位态度
后进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老师对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仍没有多大改变,甚至变本加厉。这样一来教师对他们的感情必然淡漠,甚至反感,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师与后进生的心理沟通障碍。我们往往对一些有好感学生的情感投入要多些,同样的错误如果发生在班干部或学习好的学生身上,我们在感情上往往采取原谅的态度,即使批评也是心平气和,与他们谈话心里也充满了信任。如果这些错误发生在后进生身上,我们则容易火冒三丈,一些刺伤学生感情的话会脱口而出。这些不公正的做法势必引起后进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结果会造成老师与后进生情感沟通的障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免不了要出一点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放下架子,承认、改正、提升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只要对我们孩子教育有好处,还有什么不可以改的呢?
班级的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转化工作也不是一两天、一两次的事。由于受年龄的局限,叛逆心理较强,加上环境的干扰,不良现象的诱惑及性格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往往有很大的反复性,所以我们要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用心去揣摩他们的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对症下药。和他们谈话要讲究艺术,对差生的感染应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平等的对待学生,才可以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心里,才可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内化的角度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只要怀着一颗谦虚、不断进取的心,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相信我们有瑕疵的“小歪瓜”也可以芬芳天下。
一、对我们学生的认知定位态度
我们教师一般都是以高高在上、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的,当学生出现问题或犯错时,我们总是不断的、很敬业的进行教育。有人说“孩子的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其结果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没完没了,直接会导致学生信心丧失,情绪对立,最终和老师对立起来。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明白我们的学生,孙子兵法里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我们了解学生有多少呢?每一个学生是一样的吗?他们差在哪儿呢?毫不掩饰的说:桃李芬芳的学生已经上高中了,到我们职高来的已经不那么芬芳了。那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明确我们的目的,那就是让孩子们从我们这儿毕业后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进入社会。例如我班的白兴同学,学习好,听话,有礼貌。照一般的逻辑,该同学不是问题生。但是我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有自闭症的倾向。以前没有遇到过,经过考虑之后,我决定先走进他的心灵,和他的心灵进行谈话。于是我总是在下课时“无意识的”找他聊天,起初他不和我说话,我就让他当听众,说起我小时候的事,淘气的,开心的,和他一起分享。慢慢的他乐了,觉得我也像个孩子,不像老师,所以很愿意接受我。后来他也和我说起他小时候的事情,我总是饶有兴趣的听着,再后来的他话语也多了。和我成为真正的朋友之后,我和他一起研究他自己的问题,让他直接面对,不要逃避,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过不爱说话的经历(有点假)。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接受我的任何建议,并且很“崇拜”我。等毕业时他已经是个很正常的孩子了,还给全班写了一封信,当着全班的面阅读。孩子们进我们学校时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问题,我们职高老师不光要解答学生知识上的“惑”,更重要的是解答他们心智上的“惑”。所以遇到问题生,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我们得千方百计的帮他们改正。
二、处理学生问题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教师一再的教育一个学生而不见效果时,我们可能会放弃,或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其实问题出在我们处理学生问题的态度上,首先我们得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学生表达消极情绪,因为压抑消极情绪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其次我们得允许孩子在改错误时反复,那是因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出发,并且自控的能力还不够好。
总之,我们要灵活处理,多给微笑,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处理非常事件用非常的手段。我班王海男,1.8米高的帅小伙,不说话时很招人喜欢,可是在上课时很爱接话茬,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刚开始我只是提醒他,也没在意。可有次我正在激情高昂的讲课,他就起哄说一些没用的话。说真的我当时很想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他的嘴堵上,可他毕竟是个孩子,只是想引起别人注意的淘气包。于是我采用了特别的方法,带着比他还淘气的微笑一直盯着他,好像在说“你小子想干什么,我全知道”一直看到他浑身发毛,终于低头不说话了。课下,我看似不经意的和他聊天,对他大加表扬说“你看我们的王海男,又高又帅,还懂事,以后走向社会肯定能干”,说完又小声对他说:“你小子,上课别接话茬了,那样有损你英俊潇洒的形象,我们是大小伙子了,以后控制点”。一贯桀骜不驯的他也不好意思了,以后他表现还不错。像他这样的孩子,光说教是没用的,他比老师懂得还多,只能采取一些“邪”招方可奏效。
三、对我们教师自己的定位态度
后进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老师对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仍没有多大改变,甚至变本加厉。这样一来教师对他们的感情必然淡漠,甚至反感,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师与后进生的心理沟通障碍。我们往往对一些有好感学生的情感投入要多些,同样的错误如果发生在班干部或学习好的学生身上,我们在感情上往往采取原谅的态度,即使批评也是心平气和,与他们谈话心里也充满了信任。如果这些错误发生在后进生身上,我们则容易火冒三丈,一些刺伤学生感情的话会脱口而出。这些不公正的做法势必引起后进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结果会造成老师与后进生情感沟通的障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免不了要出一点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放下架子,承认、改正、提升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只要对我们孩子教育有好处,还有什么不可以改的呢?
班级的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转化工作也不是一两天、一两次的事。由于受年龄的局限,叛逆心理较强,加上环境的干扰,不良现象的诱惑及性格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往往有很大的反复性,所以我们要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用心去揣摩他们的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对症下药。和他们谈话要讲究艺术,对差生的感染应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平等的对待学生,才可以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心里,才可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内化的角度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只要怀着一颗谦虚、不断进取的心,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相信我们有瑕疵的“小歪瓜”也可以芬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