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中的重点就应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否出彩,决定着整篇记叙文的成败。如何才能写好细节,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前人已有了许多深入精辟的见解,笔者不自量力,想本着更易于学生实际操纵的原则,再来总结一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细节描写。很多人将细节描写同场景描写、环境描写等并列而谈,这是不准确的。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一、明确人物性格,描写时有的放矢,不用事无巨细
能够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写好记叙文的一条重要准则。如何才能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然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受到800字篇幅的限制,所以不宜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设置得过于复杂,否则只能泛泛而谈。
因此,先要明确一个性格特征,然后围绕它来选择细节描写。典型的例子当属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由“只是顺着眼”到“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到“没有神采的眼睛”,再到“直着眼睛”,再到“眼睛窈陷下去”,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简单明了地表现出了这个人物形象被摧残的过程。
二、放大瞬间事件,细化“慢动作”
在电影、电视剧中,常会出现“慢动作”这一表现手法,目的是为了重点表现一些细节,把表现人或事物特点的部分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一方法也完全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记叙文写作当中来。例如《背影》,它所表达的中心是父子之爱,而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正是体现父子深情的重点,于是,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我看见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过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物行动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探”的小心,“攀”的吃力,“爬”的艰难,都揭示了父亲的舐犊深情,而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眼泪一下子出来了,这样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也自然流溢于纸上。如此,就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而针对环境描写,更是可以采用“定格画面”,从而凸显出细节来。例如《药》中结尾处对环境的描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画面的定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细节的作用可见一斑。
三、慎用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也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单单要慎用它呢?在我的学生的记叙文中,描写人物时最常用的就是语言描写,有的甚至通篇少见其他描写方式。我们首先应明确,记叙文不是戏剧,语言描写不宜占据绝大部分。试想,通篇都是“你说:……;我说:……”,难免有枯燥之感。而且,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进行语言描写时,不注意区别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说出话来千篇一律,说来说去都是他一个人在说,这样,更显乏味。因此,我觉得,在学生的记叙文中应慎用语言描写。
当然,慎用不等于不用。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语言描写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使用:一是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增强人物的区分度,年长的、年少的,急脾气的、慢脾气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什么人说什么话,给他们设计语言时,要对症下药。二是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三是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即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四是灵活运用三种语言表述方式:句首说,句中说,句尾说。这样可以在形式上不那么单一。
四、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在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描写人物时经常会有一些神来之笔,这些神来之笔不需要过多的笔墨,有时甚至只是一两个词,就能很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例如“排”出七文大钱的孔乙己形象,就深入人心。但是,我却不主张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去推敲这样的神来之笔。首先因为这种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学生的笔力是很难达到这一高度;其次从阅卷角度出发,这些神来之笔也极可能在紧张的阅卷过程中被忽略掉,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针对上述两个理由,应提倡学生在记叙文中集中笔力,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这样可以增强记叙文的场面感,使得细节得以强化。《水浒传》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武松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这里写虎亦即写人,虎越厉害,越显武松勇猛。打折哨棒直叫人惊出汗来,直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叫人松下一口气来,看见武松的勇猛无比。
记叙文是中学生应熟练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同时也是具有较高区分度的文体之一,通过此可以明显看出写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如何将流光溢彩放进自己的记叙文中,能最大限度地让阅卷者看见这些亮点,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明确人物性格,描写时有的放矢,不用事无巨细
能够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写好记叙文的一条重要准则。如何才能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然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受到800字篇幅的限制,所以不宜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设置得过于复杂,否则只能泛泛而谈。
因此,先要明确一个性格特征,然后围绕它来选择细节描写。典型的例子当属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由“只是顺着眼”到“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到“没有神采的眼睛”,再到“直着眼睛”,再到“眼睛窈陷下去”,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简单明了地表现出了这个人物形象被摧残的过程。
二、放大瞬间事件,细化“慢动作”
在电影、电视剧中,常会出现“慢动作”这一表现手法,目的是为了重点表现一些细节,把表现人或事物特点的部分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一方法也完全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记叙文写作当中来。例如《背影》,它所表达的中心是父子之爱,而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正是体现父子深情的重点,于是,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我看见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过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物行动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探”的小心,“攀”的吃力,“爬”的艰难,都揭示了父亲的舐犊深情,而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眼泪一下子出来了,这样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也自然流溢于纸上。如此,就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而针对环境描写,更是可以采用“定格画面”,从而凸显出细节来。例如《药》中结尾处对环境的描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画面的定格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细节的作用可见一斑。
三、慎用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也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单单要慎用它呢?在我的学生的记叙文中,描写人物时最常用的就是语言描写,有的甚至通篇少见其他描写方式。我们首先应明确,记叙文不是戏剧,语言描写不宜占据绝大部分。试想,通篇都是“你说:……;我说:……”,难免有枯燥之感。而且,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进行语言描写时,不注意区别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说出话来千篇一律,说来说去都是他一个人在说,这样,更显乏味。因此,我觉得,在学生的记叙文中应慎用语言描写。
当然,慎用不等于不用。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语言描写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使用:一是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增强人物的区分度,年长的、年少的,急脾气的、慢脾气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什么人说什么话,给他们设计语言时,要对症下药。二是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三是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即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四是灵活运用三种语言表述方式:句首说,句中说,句尾说。这样可以在形式上不那么单一。
四、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在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描写人物时经常会有一些神来之笔,这些神来之笔不需要过多的笔墨,有时甚至只是一两个词,就能很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例如“排”出七文大钱的孔乙己形象,就深入人心。但是,我却不主张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去推敲这样的神来之笔。首先因为这种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学生的笔力是很难达到这一高度;其次从阅卷角度出发,这些神来之笔也极可能在紧张的阅卷过程中被忽略掉,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针对上述两个理由,应提倡学生在记叙文中集中笔力,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这样可以增强记叙文的场面感,使得细节得以强化。《水浒传》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武松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这里写虎亦即写人,虎越厉害,越显武松勇猛。打折哨棒直叫人惊出汗来,直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叫人松下一口气来,看见武松的勇猛无比。
记叙文是中学生应熟练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同时也是具有较高区分度的文体之一,通过此可以明显看出写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如何将流光溢彩放进自己的记叙文中,能最大限度地让阅卷者看见这些亮点,希望本文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