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也逐渐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的人口规模进行科学管控,采取有效措施或手段调整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改善公共安全的治理体系,保障社会正常秩序与民生正常水平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论文首先分析了城市人口发展过程中公共安全显露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意见,希望通过论文研究能够为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的改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城市人口发展;人口规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
20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世界性潮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涌现出一批千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1960年到2019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从13.4%提高到31.4%。然而,隨着超大城市的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问题现状
(一)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社会敏感度日益升高
立足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来看,公共安全问题是否升级或扩大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政府应对效率、群体情绪累积与媒体舆论导向。城市居民的活跃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政府对公共事件的管理效率,在公共风险的管理监测过程中,政府部门一直都面临着非常强劲的压力与紧迫感。很多公共安全事件看起来好像偶然发生,但若深究必然存在一个逻辑链条—监管的源头失效、处置的过程失当、善后的结果失衡;公共危机的进展很容易调动和左右公众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个体或者群众会有心理落差,而公共危机的发展与演变,很容易让他们的这种落差情绪失去自控,严重时甚至引起暴力行为;而媒体舆论的导向具有双重性效果,公共安全事件的过度解读以及主观误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散社会情绪并制造效仿对象的反向作用。
(二)城市公共安全脆弱性非常突出
人类的活动强度是非常大且广泛的,所以中国城市存在明显的胁迫性脆弱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中国城市不但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其中,居民还表现出了超高的活动强度。首先,城区的人口密度是非常高的,而且人口的流动性也非常显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另外,城市的经济流动非常大,尤其是我国的十大城市群,这些城市中的人口总比重占据了全国的40%左右,GDP在全国的占比高达66%。第三是城市的土地做到了应用尽用,生态空间以及农田面积多年来不断压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生态多样化严重受损。第四,城市的客车站以及火车站或者繁华的商业区,交通流量可想而知,这些地区发生交通拥堵如同家常便饭,交通事故也是屡见不鲜。人类活动过分活跃的话,势必会对自然与人类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安全风险。
(三)人口规模控制和社会治理调整问题高度集中
目前,我国城市在公共安全领域亟须破解的问题是,在大量国内人口导入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应对人群的规模化积聚效应带来的风险问题,这一问题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议题紧密相关,涉及不同人群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诸多需求与诉求,处置不当会引发连锁反应。其次,公共安全问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城市社会的治理问题,既包括物品层面的安全防护,也包括人员群体的矛盾调处。目前中国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子系统存在发展失衡、匹配失调的现象。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耦合和功能互补,超大城市普遍存在系统性脆弱因而抗御安全风险的恢复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具体防控措施
(一)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治理体制
城市公共安全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有效应对公共危机就需要对社会各类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与调配,这是优化公共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建立综合治理体系,不但要在技术层面形成侦破、监测与应急体系,还需要着重探究怎样将常规的安全防控进行常态化转变,将其融入到社会运行的自然流程中,对公共安全防治的目标、方向、路径、流程、标准等进行系统分析,既构建信息化规模应用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互动的治理机制,更要重视搭建基层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平台,以社区治安为核心推动群众工作,以文化融通为手段扩展基层弹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网络全面覆盖与有效运行。
(二)培育城市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
大部分公共安全问题,反映的是在城市中围绕群体或个体而发生的社会矛盾,对公共安全问题防范不单单是加强应急处理能力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实现常态化预防。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复杂多样,人群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如果想对某个社会矛盾问题进行有序的排查与化解,就需要掌握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生活状态,对社会矛盾的发生、升级与扩散进行深入剖析,采取沟通、协商等多元化途径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需要统一调配维稳与维权工作,将事件的源头、过程以及应急处理密切结合,对社会问题的评估机制进行健全,拓展社会矛盾的化解途径,加强政府部门对矛盾处理权的主动性。
(三)注重城市公共危机的网络动态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媒体的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网络建设也大量运用了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虽然方便了城市的公共管理,但是也加大了公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的难度,使舆论发展更加难以控制。在网络平台上,公共危机事件会快速大范围传播,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网友围观议论,这种局面会使危机事件更加扩大,甚至会出现刻意扭曲事实以及恶意评论而引起社会恐慌,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正常处理造成影响,因此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动态进行监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监管的途径与方法,实现网络管理的常态化。其一是要掌握如何在日常收集并研读网络中的各种数据与信息,并将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反馈四个部分相互结合;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以及事件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强调网络中信息发布的公开性与真实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的人口规模进行科学管控,采取有效措施或手段调整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改善公共安全的治理体系,保障社会正常秩序与民生正常水平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要想真正改善这些问题,主要建立一个共享综合治理体制,拓展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与方法,注重网络动态的管理,善于引导社会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共同优化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促进我国城市化安全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波,赵晔炜智慧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新趋势[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5(6):62
[2]曹惠民.风险社会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3):98-105
[3]卢文刚,黄小珍.超大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挑战与应对[J].中国应急救援,2015(2):7-12.
[4]陶鹏.从结构变革到功能再造:政府灾害管理体制变迁的网络分析[J].中国行政管 理,2016(1):134-138
[5]曾大军,曹志冬.突发事件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J].中国应急管理, 2013(11):15-23
[6]董幼鸿.基于脆弱性理论范式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生成的机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 报,2014(5):75-83
关键词:城市人口发展;人口规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
20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世界性潮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涌现出一批千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1960年到2019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从13.4%提高到31.4%。然而,隨着超大城市的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问题现状
(一)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社会敏感度日益升高
立足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来看,公共安全问题是否升级或扩大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政府应对效率、群体情绪累积与媒体舆论导向。城市居民的活跃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政府对公共事件的管理效率,在公共风险的管理监测过程中,政府部门一直都面临着非常强劲的压力与紧迫感。很多公共安全事件看起来好像偶然发生,但若深究必然存在一个逻辑链条—监管的源头失效、处置的过程失当、善后的结果失衡;公共危机的进展很容易调动和左右公众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个体或者群众会有心理落差,而公共危机的发展与演变,很容易让他们的这种落差情绪失去自控,严重时甚至引起暴力行为;而媒体舆论的导向具有双重性效果,公共安全事件的过度解读以及主观误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散社会情绪并制造效仿对象的反向作用。
(二)城市公共安全脆弱性非常突出
人类的活动强度是非常大且广泛的,所以中国城市存在明显的胁迫性脆弱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中国城市不但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其中,居民还表现出了超高的活动强度。首先,城区的人口密度是非常高的,而且人口的流动性也非常显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另外,城市的经济流动非常大,尤其是我国的十大城市群,这些城市中的人口总比重占据了全国的40%左右,GDP在全国的占比高达66%。第三是城市的土地做到了应用尽用,生态空间以及农田面积多年来不断压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生态多样化严重受损。第四,城市的客车站以及火车站或者繁华的商业区,交通流量可想而知,这些地区发生交通拥堵如同家常便饭,交通事故也是屡见不鲜。人类活动过分活跃的话,势必会对自然与人类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安全风险。
(三)人口规模控制和社会治理调整问题高度集中
目前,我国城市在公共安全领域亟须破解的问题是,在大量国内人口导入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应对人群的规模化积聚效应带来的风险问题,这一问题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议题紧密相关,涉及不同人群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诸多需求与诉求,处置不当会引发连锁反应。其次,公共安全问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城市社会的治理问题,既包括物品层面的安全防护,也包括人员群体的矛盾调处。目前中国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子系统存在发展失衡、匹配失调的现象。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耦合和功能互补,超大城市普遍存在系统性脆弱因而抗御安全风险的恢复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具体防控措施
(一)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治理体制
城市公共安全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有效应对公共危机就需要对社会各类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与调配,这是优化公共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建立综合治理体系,不但要在技术层面形成侦破、监测与应急体系,还需要着重探究怎样将常规的安全防控进行常态化转变,将其融入到社会运行的自然流程中,对公共安全防治的目标、方向、路径、流程、标准等进行系统分析,既构建信息化规模应用与社会多元主体协调互动的治理机制,更要重视搭建基层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平台,以社区治安为核心推动群众工作,以文化融通为手段扩展基层弹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网络全面覆盖与有效运行。
(二)培育城市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
大部分公共安全问题,反映的是在城市中围绕群体或个体而发生的社会矛盾,对公共安全问题防范不单单是加强应急处理能力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实现常态化预防。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复杂多样,人群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如果想对某个社会矛盾问题进行有序的排查与化解,就需要掌握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生活状态,对社会矛盾的发生、升级与扩散进行深入剖析,采取沟通、协商等多元化途径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需要统一调配维稳与维权工作,将事件的源头、过程以及应急处理密切结合,对社会问题的评估机制进行健全,拓展社会矛盾的化解途径,加强政府部门对矛盾处理权的主动性。
(三)注重城市公共危机的网络动态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媒体的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网络建设也大量运用了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虽然方便了城市的公共管理,但是也加大了公共安全事件舆论引导的难度,使舆论发展更加难以控制。在网络平台上,公共危机事件会快速大范围传播,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网友围观议论,这种局面会使危机事件更加扩大,甚至会出现刻意扭曲事实以及恶意评论而引起社会恐慌,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正常处理造成影响,因此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动态进行监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监管的途径与方法,实现网络管理的常态化。其一是要掌握如何在日常收集并研读网络中的各种数据与信息,并将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反馈四个部分相互结合;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以及事件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强调网络中信息发布的公开性与真实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的人口规模进行科学管控,采取有效措施或手段调整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改善公共安全的治理体系,保障社会正常秩序与民生正常水平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要想真正改善这些问题,主要建立一个共享综合治理体制,拓展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与方法,注重网络动态的管理,善于引导社会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共同优化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促进我国城市化安全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波,赵晔炜智慧安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新趋势[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5(6):62
[2]曹惠民.风险社会视角下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3):98-105
[3]卢文刚,黄小珍.超大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实践、挑战与应对[J].中国应急救援,2015(2):7-12.
[4]陶鹏.从结构变革到功能再造:政府灾害管理体制变迁的网络分析[J].中国行政管 理,2016(1):134-138
[5]曾大军,曹志冬.突发事件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J].中国应急管理, 2013(11):15-23
[6]董幼鸿.基于脆弱性理论范式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生成的机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 报,2014(5):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