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明和科技的发展都证明,未来社会里,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日见重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界,人们也认识到合作与创新,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加快社会化进程起积极作用,并提出交往与创新是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应用的教学方法。
一、三个原则
1.探索的原则
探索原则要求教师不拘泥世袭教法,敢于破除传统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坚持该原则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活动的重心从获取和积累知识转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教师也由此变“知识传授者”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
2.民主的原则
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创设—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感到压抑,紧张,有一种安全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心境下从事认知活动。因此,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师观、学生观,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权威式的教育作风,只能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激励的原则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掘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创新理念。所以,激励是开发潜能的“催化剂”,而质疑则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敢于质疑,包括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相互质疑。鼓励他们不要怕在创新活动中犯错误,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二、三种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即设置情境——学生质疑——师生共议——教师归纳。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把教材中的图片、漫画、数据及收集到的资料向学生展示,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阅读、思考、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然后向教师质疑,或相互质疑——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怀着探究问题的神秘欲望,带着问题在教材中找出重点、难点,然后在第三环节里,师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合作学习的团体,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对那些独特见解,哪怕只有少数合理成分,也要保护发言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教学法不搞“一言堂”,没有“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独立学习,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即使是差生,也克服了懒问“问题”的惰性和怕问“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导学教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研究甚少,是—种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法则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演员”角色,教师只是“导演”。这一教学法在教学的很多环节都可应用,特别是自学,讨论等环节使用效果更好。教师在学生思考时的点拨,在讨论时的引导,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阅、收集、归纳、处理信息,通过耳闻目睹、观察分析、了解感受现实,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使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中,内化感知,升华理论,指导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某一任务,学生只有创新,才能获取与众不同的成果,从而培养起合作与创新精神。
3.辩论教学法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理论存在差距,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无法理解或解释,如“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又如,我们提昌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但不少消费者为了高档消费而贷款是否科学?再如,中学生谈恋爱有何利弊?吸烟有害健康吗?如果有害健康,国家为什么还生产香烟?这些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辩论便可分清是非,明白事理。在辩论会中,正方和反方持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唇枪舌剑,另一方铜牙利齿;一方用“矛”出击,另一方用“盾”防卫。是非在辩驳中明晰,真理在辩论中诞生。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辩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者,而是主持人,学生的地位不再是被动接受器,而是积极主动活生生的教学参与者。
总之,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学科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综合课程的教学能力及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素质。因此,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科学教学,全方位提高自身素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出努力。
一、三个原则
1.探索的原则
探索原则要求教师不拘泥世袭教法,敢于破除传统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坚持该原则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活动的重心从获取和积累知识转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教师也由此变“知识传授者”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
2.民主的原则
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创设—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感到压抑,紧张,有一种安全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心境下从事认知活动。因此,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师观、学生观,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权威式的教育作风,只能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激励的原则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掘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创新理念。所以,激励是开发潜能的“催化剂”,而质疑则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敢于质疑,包括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相互质疑。鼓励他们不要怕在创新活动中犯错误,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二、三种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即设置情境——学生质疑——师生共议——教师归纳。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把教材中的图片、漫画、数据及收集到的资料向学生展示,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阅读、思考、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然后向教师质疑,或相互质疑——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怀着探究问题的神秘欲望,带着问题在教材中找出重点、难点,然后在第三环节里,师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合作学习的团体,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对那些独特见解,哪怕只有少数合理成分,也要保护发言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教学法不搞“一言堂”,没有“满堂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独立学习,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即使是差生,也克服了懒问“问题”的惰性和怕问“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2.导学教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研究甚少,是—种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学模式。导学式教学法则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演员”角色,教师只是“导演”。这一教学法在教学的很多环节都可应用,特别是自学,讨论等环节使用效果更好。教师在学生思考时的点拨,在讨论时的引导,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阅、收集、归纳、处理信息,通过耳闻目睹、观察分析、了解感受现实,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使学生在社会角色转换中,内化感知,升华理论,指导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某一任务,学生只有创新,才能获取与众不同的成果,从而培养起合作与创新精神。
3.辩论教学法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理论存在差距,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无法理解或解释,如“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又如,我们提昌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但不少消费者为了高档消费而贷款是否科学?再如,中学生谈恋爱有何利弊?吸烟有害健康吗?如果有害健康,国家为什么还生产香烟?这些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辩论便可分清是非,明白事理。在辩论会中,正方和反方持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唇枪舌剑,另一方铜牙利齿;一方用“矛”出击,另一方用“盾”防卫。是非在辩驳中明晰,真理在辩论中诞生。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辩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者,而是主持人,学生的地位不再是被动接受器,而是积极主动活生生的教学参与者。
总之,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学科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综合课程的教学能力及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素质。因此,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科学教学,全方位提高自身素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