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交锋:现代老人怎样做父母
中国式父母,不能只用经济价值衡量
■泰尼
一篇名为《中国式父母,可悲还是可敬》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文章通过一个外籍教员,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无条件的牺牲,表达了深深的震撼和质疑。文章说,美国人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离开父母单独居住,父母则立刻投入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即使子女结婚的时候,他们送的也只是忠告和祝福。而在中国,许多父母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老年人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而不是子女身上。
对此,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式的父母的确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更大层面上,他们的付出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驱动。中国家庭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经济价值上的,在无私的中国式父母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老娘泪》,讲述了一个母亲倾家荡产为贪污巨款的儿子还债,还走遍全国寻找潜逃的儿子,劝他投案自首的故事。这个电视剧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四川的80多岁老母亲,每天领着孙女卖花为贪污的儿子还债;另一位吉林的母亲,在带病找回犯罪的儿子后溘然长逝。电视剧播出后,引起轰动,有的地方还发起寻找类似经历的“苦情母亲”的活动。可见,无条件为儿女牺牲的父母在中国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做法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共鸣。
母亲借钱为贪污犯法的儿子还债,完全上是道德意义上的“减轻罪责”。这种无私的行为,除了母爱的伟大,更多的是个人道德的崇高体现。母亲的做法,除了爱护自己的孩子,更是对全社会利益的维护,这是传统道德中“仁义”的体现。
虽然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很多价值观念都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怎能以简单的价值利益衡量呢?这种无私的贡献,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父母的错位
■黎苗文
中国的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因为吃了苦,而便可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孝顺。这种心理,让时下很多的老年人揽事上身,把“义务”增加到无止境的地步。
“8分钟约会”是针对大城市单身男女青年提供的大型交友活动,可是却演变成了“老爸老妈相亲会”。那场景既像“拉郎配”又像“赶大集”。这种“中国式的征婚”中唱主角的是老年人。
在西方盛行的“丁克”,本指有良好事业和收入,婚后却不生孩子,强调生活享受的年轻夫妇。但当今的中国年轻人中“为父母生育子女”的“中国式丁克”族越来越多。子女“双收入、有儿女、仍享受二人世界”,而父母却为第三代劳心劳力。
无论是“中国式征婚”还是“中国式丁克”,老年人的角色都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位。他们的一厢情愿,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这种错位更说明,大批老年朋友的充足精力、无穷智慧、深厚的爱心,无处发挥。
因此,老年人不停地增加对儿女的义务,一是因为社会对年轻人的压力确实很大,二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养老希冀,他们希望通过替子女构建家庭,扶养后代,获得更稳定的养老环境;但更多的原因,是老年群体对自己位置和作用的困惑和迷茫。这难道不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吗?
而我更奉劝老年朋友:要积极地安排自己50岁以后的生活,寻找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围着儿子、孙子转,更不是越俎代庖,分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即使你为子女鞠躬尽瘁,也未必能换来自己想象的回报。
观点交锋:现代老人伺候不伺候儿孙
不予儿孙做牛马
■丁书亭
时下,不少老人的经济条件较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精打细算,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不知道关爱自己,却把钱财都花在儿孙的身上。
我的一位老友即是这样,节俭过度,一门心思都扑在儿孙身上。退休10多年还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舍不得买新衣服。为儿子装修新房,跑上跑下,自己累得脸色蜡黄。老伴为女儿看孩子,血压高,天天失眠。
我劝他珍惜自己,他却道:“我觉得我这辈子快走到头了,就是吃的差点、穿的差点,都没什么。担心的就是孩子们。他们的人生还长着呢,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而且有我们照顾他们,他们能省些力气。以后我不照顾他们了,世上还有谁能帮他们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增广贤文》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我们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困难事情、“文革”等种种磨难,但是并没有被压垮。儿孙们现在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多,社会发展也稳定,他们的未来道路定能平坦。你省下的几个辛苦钱,人家可能还用不着。你帮他们张罗这个布置那个,让他们失去自己锻炼的机会。你不是操闲心吗?还是要爱护自己,父母的健康安乐才是儿孙最大的财富啊。
伺候儿孙有乐趣
■唐清沅
按照我的体会,养猫养狗不如全心全意侍儿孙,这是解决老年人寂寞感的最好方法。
侍候儿孙的我认为有四大好处。其一,减轻寂寞。退休后,我和老伴先带孙女后带外孙子。我早晚接送,老伴在家买菜做饭。天天东跑西颠,夜夜睡梦香甜。其二,支持儿女工作。其三,与儿女建立感情的同时,也促进自己学习。孙子孙女常问些奇怪的问题,做大人的不能被他们难倒,常要开动脑筋,也要到图书馆查资料。其四,通过侍候孙辈,可以放下官架子。尤其是那些多年来一直处于领导岗位的朋友,刚退休一时无法适应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感。陪着儿孙玩泥巴、过家家,甚至甘当孙辈的牛马,任孙辈骑在身上玩,都不失为调剂心理的好办法。
中国式父母,不能只用经济价值衡量
■泰尼
一篇名为《中国式父母,可悲还是可敬》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文章通过一个外籍教员,对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无条件的牺牲,表达了深深的震撼和质疑。文章说,美国人年满18岁后就会迫不及待地离开父母单独居住,父母则立刻投入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即使子女结婚的时候,他们送的也只是忠告和祝福。而在中国,许多父母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等等。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老年人更应该把钱用于健康和养老,而不是子女身上。
对此,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式的父母的确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更大层面上,他们的付出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驱动。中国家庭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经济价值上的,在无私的中国式父母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老娘泪》,讲述了一个母亲倾家荡产为贪污巨款的儿子还债,还走遍全国寻找潜逃的儿子,劝他投案自首的故事。这个电视剧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四川的80多岁老母亲,每天领着孙女卖花为贪污的儿子还债;另一位吉林的母亲,在带病找回犯罪的儿子后溘然长逝。电视剧播出后,引起轰动,有的地方还发起寻找类似经历的“苦情母亲”的活动。可见,无条件为儿女牺牲的父母在中国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做法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共鸣。
母亲借钱为贪污犯法的儿子还债,完全上是道德意义上的“减轻罪责”。这种无私的行为,除了母爱的伟大,更多的是个人道德的崇高体现。母亲的做法,除了爱护自己的孩子,更是对全社会利益的维护,这是传统道德中“仁义”的体现。
虽然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很多价值观念都遭到人们的质疑。但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怎能以简单的价值利益衡量呢?这种无私的贡献,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父母的错位
■黎苗文
中国的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因为吃了苦,而便可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孝顺。这种心理,让时下很多的老年人揽事上身,把“义务”增加到无止境的地步。
“8分钟约会”是针对大城市单身男女青年提供的大型交友活动,可是却演变成了“老爸老妈相亲会”。那场景既像“拉郎配”又像“赶大集”。这种“中国式的征婚”中唱主角的是老年人。
在西方盛行的“丁克”,本指有良好事业和收入,婚后却不生孩子,强调生活享受的年轻夫妇。但当今的中国年轻人中“为父母生育子女”的“中国式丁克”族越来越多。子女“双收入、有儿女、仍享受二人世界”,而父母却为第三代劳心劳力。
无论是“中国式征婚”还是“中国式丁克”,老年人的角色都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位。他们的一厢情愿,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是这种错位更说明,大批老年朋友的充足精力、无穷智慧、深厚的爱心,无处发挥。
因此,老年人不停地增加对儿女的义务,一是因为社会对年轻人的压力确实很大,二是中国式父母对子女的养老希冀,他们希望通过替子女构建家庭,扶养后代,获得更稳定的养老环境;但更多的原因,是老年群体对自己位置和作用的困惑和迷茫。这难道不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吗?
而我更奉劝老年朋友:要积极地安排自己50岁以后的生活,寻找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围着儿子、孙子转,更不是越俎代庖,分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即使你为子女鞠躬尽瘁,也未必能换来自己想象的回报。
观点交锋:现代老人伺候不伺候儿孙
不予儿孙做牛马
■丁书亭
时下,不少老人的经济条件较好,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精打细算,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不知道关爱自己,却把钱财都花在儿孙的身上。
我的一位老友即是这样,节俭过度,一门心思都扑在儿孙身上。退休10多年还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舍不得买新衣服。为儿子装修新房,跑上跑下,自己累得脸色蜡黄。老伴为女儿看孩子,血压高,天天失眠。
我劝他珍惜自己,他却道:“我觉得我这辈子快走到头了,就是吃的差点、穿的差点,都没什么。担心的就是孩子们。他们的人生还长着呢,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而且有我们照顾他们,他们能省些力气。以后我不照顾他们了,世上还有谁能帮他们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增广贤文》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我们一辈子经历了许多困难事情、“文革”等种种磨难,但是并没有被压垮。儿孙们现在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多,社会发展也稳定,他们的未来道路定能平坦。你省下的几个辛苦钱,人家可能还用不着。你帮他们张罗这个布置那个,让他们失去自己锻炼的机会。你不是操闲心吗?还是要爱护自己,父母的健康安乐才是儿孙最大的财富啊。
伺候儿孙有乐趣
■唐清沅
按照我的体会,养猫养狗不如全心全意侍儿孙,这是解决老年人寂寞感的最好方法。
侍候儿孙的我认为有四大好处。其一,减轻寂寞。退休后,我和老伴先带孙女后带外孙子。我早晚接送,老伴在家买菜做饭。天天东跑西颠,夜夜睡梦香甜。其二,支持儿女工作。其三,与儿女建立感情的同时,也促进自己学习。孙子孙女常问些奇怪的问题,做大人的不能被他们难倒,常要开动脑筋,也要到图书馆查资料。其四,通过侍候孙辈,可以放下官架子。尤其是那些多年来一直处于领导岗位的朋友,刚退休一时无法适应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感。陪着儿孙玩泥巴、过家家,甚至甘当孙辈的牛马,任孙辈骑在身上玩,都不失为调剂心理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