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上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限实禁粘”运动,秦砖汉瓦逐渐被新型墙材所取代,传承了几千年的土砖瓦窑面临着历史的抉择,一座座土窑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土窑纷纷被强制关闭与拆除,现在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土窑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其生产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如何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土窑生产工艺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一.土窑的结构及生产工艺
1.土窑的结构[1]
本文所说的土窑主要由窑体(窑床、窑墙、窑顶、护墙)、排烟系统(排烟口、烟道、烟囱)、燃料燃烧系统(火膛、炉栅与灰坑、燃料投入口、吸风口、看火孔、窑门及窑门隧道)、饮水系统组成。我们主要以石屏村庄的土窑为研究对象,其窯高一般5~8米不等,根据地理条件适当变化,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窑顶直径2~3米,窑顶上的天眼直径45厘米,窑底直径5~10米;窑共有6个排烟口,每个排烟口高0.3米,宽0.2米左右;窑门高1.8米,宽0.8米;窑厚0.3~0.6米。其窑容量一般为“三千砖两千瓦”。
2.土窑的生产工艺[2][3]
秦砖汉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土窑的生产工艺更是中华民族劳动的产物与智慧的结晶,其生产工艺主要如下:
土窑烧制过程,由于热的来源,升温速度,火焰性质,热流方向的不同,而分成了不同阶段的烧法主要有排潮、大火、平烧、炝窑、饮窑几个操作阶段,烧成周期为 7~20天不等,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排潮阶段,通常文火细烧,持续3天左右。根据坯体的干湿程度,缩短或延长排潮的时间,通常“干坯快烧、湿坯慢烧”。这一阶段的排潮,每小时升温速度应在27~45摄氏度之间(指坯体自身升温速度)。在烧点火初期,要徐徐加热,升温不可太急。因为坯体表面与内部之间存在有水分差。坯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和内部水分的扩散必须均衡,才能保证坯体不发生变形或破坏。如果坯体在自然干燥中水水分只含5%以下时,可适当的加速升温的速度。
攻火阶段,用手摸窑壁如有发烫的感觉,并且放置在烟筒上的冷铁板,大约1分钟后无水珠出现。此时可以大火烧结,烧结工作需轮流作业,加火须少添勤添,在燃料中加12%~15%工作水分,对提高煅烧火度也是有作用的。开始是摄氏300~600度,平均每小时升温速度在40~50摄氏度,此时看火工作非常重要,以防造成局部过烧或升温过快。在这一阶段窑内炽热的气体主要是向上运动的,因此,窑顶上以及靠近燃烧区域的部份坯体开始发红。这就是说,可采用最猛火力加以煅烧。
平烧阶段,为大火之连续过程,温度在950~1020摄氏度之间。其主要目的是平衡窑内各部位的坯体温度,使全窑的坯品均匀地烧熟、烧好,使粘土质变为矿物熔融体。为此要使火度保持稳定状态,不高不低。这一阶段坯体烧成的火色为杏黄色(有时也可烧到银黄色)。只有当容内坯品均一烧成这一火色时,才能算作烧结的结束,即称之为闭灶阶段。
炝窑阶段目的是要消除砖瓦已烧成的黄色或红色,煤在燃烧室内燃烧,是燃料与氧化合产生的火烙,这些火焰有氧化焰、中性焰、还原焰三种。每加一次煤,首先发生的火焰是还原焰,最后是氧化焰,中间是中性焰,中性焰为时甚短。氧化焰使坯体内含有的铁分和氧化亚铁通过氧化作用而变成了黄色或红色的氧化高铁;还原焰与之相反,使已生成的黄色或红色的氧化高铁通过炭的还原作用,变成了青灰色的氧化亚铁。即:Fe2O3+CO+H2→FeO,在高温和还原气氛中FeO再与SiO2反应生成FeSiO3。其反应式为:FeO+SiO2=FeSiO3(硅酸铁) 其常温下为青色。
封窑结束后开始向窑体饮水,即于窑顶上缓慢加入清水,同时密切观察水渗入情况,如发现有较大气泡或有较小漩流产生,必须立即进行封堵,以免因大量冷水的侵入,造成坯体炸裂或粉化塌窑。加水工作需维持2天时间,在此期间必须认真观察水的渗入状况,使水位始终保持在20公分左右,不得出现断水现象。窑炉饮水大致时间为4~5天。
当饮水工作结束后,用手摸窑门,无烫手的感觉时,可以开窑和人工出窑。
二.土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10%,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70%的是墙体材料,其中粘土砖为主导,生产粘土砖每年耗用粘土资源10多亿立方米,约毁田50万亩,其土窑烧砖能耗大,每块砖约需0.3kg标准煤,每年煤耗7000多万吨。[4]
因此,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整顿砖瓦行业,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意见》,从而揭开了我国“禁实”和新型墙体材料革新的序幕。禁实限粘工作开始在各地开展开来,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哈尔滨、成都和江苏省进行试点,2002年,在国家墙改办的支持下,国家将170个城市列入限时“禁实”名单,在全国掀起了禁实热潮。各地纷纷拆除和取缔砖瓦土窑,各种新墙材也因运而生,随着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土窑以其毁田毁地、污染环境、能耗高、自重大、生产工艺繁琐落后、周转时间长等缺点,而逐步被淘汰。
现在,在昆明乃至一个小县城周围,已经见不到土窑了,土窑被拆完了,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城市的孩子再也不知道土窑是什么样子的了,更不用说生产工艺了。现在唯有一些农村或偏僻的乡镇还幸存一部分土窑,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落实,土窑即将在不远的几年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传承了几千年的绝活也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调研中发现,昔日红火的土窑砖瓦厂,如今已变得十分冷清,窑上很难见到泥匠师傅做瓦时那灵动的双手,穿梭于窑间的工人也少了,窑上的热闹场面也不再。宝秀金鸡冲宝石窑十一座窑也有十座无人经营,没有经营的土窑,由于窑体是土,年久失修容易杂草丛生,雨水侵蚀更会出现坍塌。
三.土窑及其生产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1.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土窑及其生产工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探索的产物,其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财富及智慧的结晶,“秦砖汉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古老的青砖城墙,清水砖墙,在诉说着一段段过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与历史财富,经过了数十年的风雨,青砖散发着中华历史的独特魅力,其文化价值是现代建筑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古建筑的修复,仿古建筑的建设离开了青砖、青瓦,那种文化底蕴就难以凸显。石屏县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文化源远流长,在县城里还能找寻古代青砖青瓦建筑的印记,如:古城门、袁嘉谷旧居、文庙等,其经历了数千载的风雨还屹立在县城中岿然不动,散发中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其瓦当有那个时代花纹的印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依据。近年来,石屏县的老城修复与文化馆建设,使用了劈开砖和涂料来仿制青砖,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形似而神未至,颜色类似但没有青砖的质朴厚重,青砖的古色古香、朴素难以显现。
2.窑的生产工艺面临失传。由于土窑生产工艺传统、复杂、周转周期长、煤耗量大、浪费粘土资源严重,随着粘土实心砖被禁止生产,没有了市场竞争力,土窑逐渐被淘汰、拆除、取缔,失修毁坏,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土窑长期不进行使用与修复,窑体长满了杂草与被雨水侵蚀损坏,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即将难以延续,做瓦坯师傅的绝活,旋转的泥盘,灵活的双手,也难以再见到,现在即使在窑上的,也很少有人会做的了。土窑的淘汰,此技术的传承堪忧,土窑烧纸砖瓦的工艺也将随着土窑的消逝而消失,因此,土窑及其生产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急。
3.青砖具有优越的性能。青砖在抗压耐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其他砖,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上千年仍保存完好可见青砖性能优良。青砖选用天然的粘土精制而成,烧制后的产品呈青黑色,具有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青砖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元素可杀菌、平衡装修中的甲醛等不利人体的化学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综合“透气性、吸水性、抗氧化、净化空氣”等特点,是房屋墙体、路面装饰的理想材料。
4.能够传承文化精粹,润心修身。青砖素雅、沉稳、厚重、古朴、清幽,体现出的是中华名族的传统气质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积淀。
四、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建议每个地区适当保留一至三座现存较好的土窑,可以县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保护与改进,具体可以如下实施:
1.作为保护对象的土窑生产计划报批当地政府,定量进行生产,严格按照月计划,年计划生产,宜限定取土范围,严格监督,坚决控制量,合理控制质量,主供古建筑修复工程
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投入专项资金进行科研,改进生产技术,从原料,烧燃方法,码窑技术窑体改进等方面进行研究,(1)可考虑由耕地向山上取土方向的项目研究,此外,新建设房屋,尤其是高层建筑,由于其基础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部分粘土,另外,可以考虑应用地下室,基础至地下2至3米,烧砖也是大部分属于这一深度取土。适当添加工艺废渣料。土窑的烧制砖瓦的燃料有效利用率才达25﹪~35%,因此通过科研项目,研究出有效燃烧的方法,(3) 码窑也影响,(4)窑体改进,土窑是古代传下来的,利用现代技术,许多地方可加以改进。
3.通过价格调节,控制使用。
经比较我们可知,目前青砖价格比一般砖价格要高,但不是很多,有的人家明白青砖质地好,抗压耐磨、抗氧化水化性强,大家宁愿多花一点钱,买一个稳重,可以适当上调一定的价格,限制使用,生产多用于古建筑修复工程、仿古建筑建造及有耐久性要求的建筑。
4.通过古建筑的修复,扩大宣传,使旅游者领悟到青砖瓦的魅力,从而去关注土窑及其工艺,一部分有学识和技术的人才来研究土窑的技术改进,同时,也可以将土窑及其生产工艺让更多的人认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
5.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认识土窑,了解土窑的生产工艺,让中华民族的又一独特文化与世界见面。
6.划定取土区,合理利用取土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十多座土窑,几百年来,取土制瓦,取土后不能在种植的耕地也就十亩,现在这些取土后的耕地用来养鱼和养鸭用,同时挖取土地较深,故其蓄水多,对于许多缺水的情况下,这些塘子对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水源,我们可以划定区域取土,再综合利用取土后的区域,如办一个环境优美的鱼塘供人钓鱼,并让失去土地的农民来经营,同时可以做餐饮,办成生态农家园
五、结论
土窑及其生产工艺是中华民族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在倡导“限实禁粘”,使用新墙材,使用绿色造林低碳建材的同时,也不能一刀切,让传统的建材永远的消失,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落实墙改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一小部分土窑,传承土窑文化及其生产工艺,让后人还能看到土窑及其生产工艺,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是政策,建议出台一套既能禁实限粘,又能够保护土窑的政策,紧加政策落实,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划定区域,定量生产,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青砖限制生产对厂家利益是一种损害,所以要想厂家长久传承这一文化需要资金、税收支持,加大宣传,增加参观人数,拉动其他消费增长,另外,技改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廖松兰 徐乃平《砖瓦土窑结构的研究》 陶瓷学报1996年6月
[2] 尹启臣 《土窑生产》
[3] 许拥胜 《青砖生产工艺探讨与开发》砖瓦世界 2009年3月
关键字:土窑生产工艺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一.土窑的结构及生产工艺
1.土窑的结构[1]
本文所说的土窑主要由窑体(窑床、窑墙、窑顶、护墙)、排烟系统(排烟口、烟道、烟囱)、燃料燃烧系统(火膛、炉栅与灰坑、燃料投入口、吸风口、看火孔、窑门及窑门隧道)、饮水系统组成。我们主要以石屏村庄的土窑为研究对象,其窯高一般5~8米不等,根据地理条件适当变化,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窑顶直径2~3米,窑顶上的天眼直径45厘米,窑底直径5~10米;窑共有6个排烟口,每个排烟口高0.3米,宽0.2米左右;窑门高1.8米,宽0.8米;窑厚0.3~0.6米。其窑容量一般为“三千砖两千瓦”。
2.土窑的生产工艺[2][3]
秦砖汉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土窑的生产工艺更是中华民族劳动的产物与智慧的结晶,其生产工艺主要如下:
土窑烧制过程,由于热的来源,升温速度,火焰性质,热流方向的不同,而分成了不同阶段的烧法主要有排潮、大火、平烧、炝窑、饮窑几个操作阶段,烧成周期为 7~20天不等,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排潮阶段,通常文火细烧,持续3天左右。根据坯体的干湿程度,缩短或延长排潮的时间,通常“干坯快烧、湿坯慢烧”。这一阶段的排潮,每小时升温速度应在27~45摄氏度之间(指坯体自身升温速度)。在烧点火初期,要徐徐加热,升温不可太急。因为坯体表面与内部之间存在有水分差。坯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和内部水分的扩散必须均衡,才能保证坯体不发生变形或破坏。如果坯体在自然干燥中水水分只含5%以下时,可适当的加速升温的速度。
攻火阶段,用手摸窑壁如有发烫的感觉,并且放置在烟筒上的冷铁板,大约1分钟后无水珠出现。此时可以大火烧结,烧结工作需轮流作业,加火须少添勤添,在燃料中加12%~15%工作水分,对提高煅烧火度也是有作用的。开始是摄氏300~600度,平均每小时升温速度在40~50摄氏度,此时看火工作非常重要,以防造成局部过烧或升温过快。在这一阶段窑内炽热的气体主要是向上运动的,因此,窑顶上以及靠近燃烧区域的部份坯体开始发红。这就是说,可采用最猛火力加以煅烧。
平烧阶段,为大火之连续过程,温度在950~1020摄氏度之间。其主要目的是平衡窑内各部位的坯体温度,使全窑的坯品均匀地烧熟、烧好,使粘土质变为矿物熔融体。为此要使火度保持稳定状态,不高不低。这一阶段坯体烧成的火色为杏黄色(有时也可烧到银黄色)。只有当容内坯品均一烧成这一火色时,才能算作烧结的结束,即称之为闭灶阶段。
炝窑阶段目的是要消除砖瓦已烧成的黄色或红色,煤在燃烧室内燃烧,是燃料与氧化合产生的火烙,这些火焰有氧化焰、中性焰、还原焰三种。每加一次煤,首先发生的火焰是还原焰,最后是氧化焰,中间是中性焰,中性焰为时甚短。氧化焰使坯体内含有的铁分和氧化亚铁通过氧化作用而变成了黄色或红色的氧化高铁;还原焰与之相反,使已生成的黄色或红色的氧化高铁通过炭的还原作用,变成了青灰色的氧化亚铁。即:Fe2O3+CO+H2→FeO,在高温和还原气氛中FeO再与SiO2反应生成FeSiO3。其反应式为:FeO+SiO2=FeSiO3(硅酸铁) 其常温下为青色。
封窑结束后开始向窑体饮水,即于窑顶上缓慢加入清水,同时密切观察水渗入情况,如发现有较大气泡或有较小漩流产生,必须立即进行封堵,以免因大量冷水的侵入,造成坯体炸裂或粉化塌窑。加水工作需维持2天时间,在此期间必须认真观察水的渗入状况,使水位始终保持在20公分左右,不得出现断水现象。窑炉饮水大致时间为4~5天。
当饮水工作结束后,用手摸窑门,无烫手的感觉时,可以开窑和人工出窑。
二.土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10%,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70%的是墙体材料,其中粘土砖为主导,生产粘土砖每年耗用粘土资源10多亿立方米,约毁田50万亩,其土窑烧砖能耗大,每块砖约需0.3kg标准煤,每年煤耗7000多万吨。[4]
因此,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整顿砖瓦行业,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意见》,从而揭开了我国“禁实”和新型墙体材料革新的序幕。禁实限粘工作开始在各地开展开来,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哈尔滨、成都和江苏省进行试点,2002年,在国家墙改办的支持下,国家将170个城市列入限时“禁实”名单,在全国掀起了禁实热潮。各地纷纷拆除和取缔砖瓦土窑,各种新墙材也因运而生,随着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土窑以其毁田毁地、污染环境、能耗高、自重大、生产工艺繁琐落后、周转时间长等缺点,而逐步被淘汰。
现在,在昆明乃至一个小县城周围,已经见不到土窑了,土窑被拆完了,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城市的孩子再也不知道土窑是什么样子的了,更不用说生产工艺了。现在唯有一些农村或偏僻的乡镇还幸存一部分土窑,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落实,土窑即将在不远的几年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传承了几千年的绝活也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调研中发现,昔日红火的土窑砖瓦厂,如今已变得十分冷清,窑上很难见到泥匠师傅做瓦时那灵动的双手,穿梭于窑间的工人也少了,窑上的热闹场面也不再。宝秀金鸡冲宝石窑十一座窑也有十座无人经营,没有经营的土窑,由于窑体是土,年久失修容易杂草丛生,雨水侵蚀更会出现坍塌。
三.土窑及其生产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1.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土窑及其生产工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探索的产物,其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财富及智慧的结晶,“秦砖汉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古老的青砖城墙,清水砖墙,在诉说着一段段过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与历史财富,经过了数十年的风雨,青砖散发着中华历史的独特魅力,其文化价值是现代建筑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古建筑的修复,仿古建筑的建设离开了青砖、青瓦,那种文化底蕴就难以凸显。石屏县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文化源远流长,在县城里还能找寻古代青砖青瓦建筑的印记,如:古城门、袁嘉谷旧居、文庙等,其经历了数千载的风雨还屹立在县城中岿然不动,散发中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其瓦当有那个时代花纹的印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依据。近年来,石屏县的老城修复与文化馆建设,使用了劈开砖和涂料来仿制青砖,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形似而神未至,颜色类似但没有青砖的质朴厚重,青砖的古色古香、朴素难以显现。
2.窑的生产工艺面临失传。由于土窑生产工艺传统、复杂、周转周期长、煤耗量大、浪费粘土资源严重,随着粘土实心砖被禁止生产,没有了市场竞争力,土窑逐渐被淘汰、拆除、取缔,失修毁坏,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土窑长期不进行使用与修复,窑体长满了杂草与被雨水侵蚀损坏,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即将难以延续,做瓦坯师傅的绝活,旋转的泥盘,灵活的双手,也难以再见到,现在即使在窑上的,也很少有人会做的了。土窑的淘汰,此技术的传承堪忧,土窑烧纸砖瓦的工艺也将随着土窑的消逝而消失,因此,土窑及其生产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急。
3.青砖具有优越的性能。青砖在抗压耐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其他砖,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上千年仍保存完好可见青砖性能优良。青砖选用天然的粘土精制而成,烧制后的产品呈青黑色,具有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青砖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元素可杀菌、平衡装修中的甲醛等不利人体的化学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综合“透气性、吸水性、抗氧化、净化空氣”等特点,是房屋墙体、路面装饰的理想材料。
4.能够传承文化精粹,润心修身。青砖素雅、沉稳、厚重、古朴、清幽,体现出的是中华名族的传统气质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积淀。
四、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建议每个地区适当保留一至三座现存较好的土窑,可以县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保护与改进,具体可以如下实施:
1.作为保护对象的土窑生产计划报批当地政府,定量进行生产,严格按照月计划,年计划生产,宜限定取土范围,严格监督,坚决控制量,合理控制质量,主供古建筑修复工程
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投入专项资金进行科研,改进生产技术,从原料,烧燃方法,码窑技术窑体改进等方面进行研究,(1)可考虑由耕地向山上取土方向的项目研究,此外,新建设房屋,尤其是高层建筑,由于其基础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部分粘土,另外,可以考虑应用地下室,基础至地下2至3米,烧砖也是大部分属于这一深度取土。适当添加工艺废渣料。土窑的烧制砖瓦的燃料有效利用率才达25﹪~35%,因此通过科研项目,研究出有效燃烧的方法,(3) 码窑也影响,(4)窑体改进,土窑是古代传下来的,利用现代技术,许多地方可加以改进。
3.通过价格调节,控制使用。
经比较我们可知,目前青砖价格比一般砖价格要高,但不是很多,有的人家明白青砖质地好,抗压耐磨、抗氧化水化性强,大家宁愿多花一点钱,买一个稳重,可以适当上调一定的价格,限制使用,生产多用于古建筑修复工程、仿古建筑建造及有耐久性要求的建筑。
4.通过古建筑的修复,扩大宣传,使旅游者领悟到青砖瓦的魅力,从而去关注土窑及其工艺,一部分有学识和技术的人才来研究土窑的技术改进,同时,也可以将土窑及其生产工艺让更多的人认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
5.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认识土窑,了解土窑的生产工艺,让中华民族的又一独特文化与世界见面。
6.划定取土区,合理利用取土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十多座土窑,几百年来,取土制瓦,取土后不能在种植的耕地也就十亩,现在这些取土后的耕地用来养鱼和养鸭用,同时挖取土地较深,故其蓄水多,对于许多缺水的情况下,这些塘子对农作物的灌溉提供了水源,我们可以划定区域取土,再综合利用取土后的区域,如办一个环境优美的鱼塘供人钓鱼,并让失去土地的农民来经营,同时可以做餐饮,办成生态农家园
五、结论
土窑及其生产工艺是中华民族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在倡导“限实禁粘”,使用新墙材,使用绿色造林低碳建材的同时,也不能一刀切,让传统的建材永远的消失,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落实墙改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一小部分土窑,传承土窑文化及其生产工艺,让后人还能看到土窑及其生产工艺,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是政策,建议出台一套既能禁实限粘,又能够保护土窑的政策,紧加政策落实,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划定区域,定量生产,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青砖限制生产对厂家利益是一种损害,所以要想厂家长久传承这一文化需要资金、税收支持,加大宣传,增加参观人数,拉动其他消费增长,另外,技改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廖松兰 徐乃平《砖瓦土窑结构的研究》 陶瓷学报1996年6月
[2] 尹启臣 《土窑生产》
[3] 许拥胜 《青砖生产工艺探讨与开发》砖瓦世界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