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英语课程目标是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引领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规定了英语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主要内容。研究中学英语课程目标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学英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本文分析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发展脉络,总结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发展特点,并对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与实施提出建议,以期为当前英语课程目标编制和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提供借鉴,从而促进英语课程基础理论的建设以及我国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字:中学英语;课程目标;课程改革
G633.41
一、概述
中学英语课程目标是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它指引着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规定了英语的课程设置、具体的课程实施和主要内容。首先,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中学英语教育尤其是初中英语教育在整个英语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中学英语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其次,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民国时期,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英语课程标准。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我国的教育向现代化转型。中华民国成立了教育部以取代清末的学部。英语课程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英语主要为了学习西方器物;维新新政时期主要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开始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因此,民国早期是我国英语教育脱离旧式教育体系融入新式教育体系的重要转折期。外语随着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巩固,英语教学也日渐完善。虽然之后军阀混战,国家相对减弱了对教育的控制力度,但是教育反而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发展,英语教育亦是在这一独特环境中逐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是英语课程逐渐成为一门核心课程,英语课程目标更是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英语课程目标历经百年擅变,从萌芽、逐步发展到基本完善的过程,梳理和总结自民国以来的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建国初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学英语课程目标
建国初期,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俄语受到重视,英语教育事业受到阻碍。1952年开始,外国语系科开始缩减,最后英语只剩下8个教学点,缩减幅度最大的是公共外语和中小学英语教学。可见,英语课程的地位下降,只有在不具备俄语的条件下才暂时教授。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何以实现制定的英语课程目标。从1952年开始,国内批判亲美、崇美运动涌现,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被阴影笼罩。中学生都不愿学英语而要求学俄语;中学英语教师没有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热情的好办法,甚至时刻担心着是否会失业,教学热情低迷。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国家逐渐认识到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并总结前一阶段俄语发展过多,俄語人才大大超过了国家建设的需求,决定开始逐步恢复英语教学。1956年,中央在制定二十年人才规划时认识到排斥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开始扩大外国语的教学,扩大翻译外国重要书籍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现。从这一年起,高中英语课的教学面有所扩大,相继颁布了1956年《中学大纲》、1957年《初中大纲),和1963年《中学大纲》。国家大力纠正以往忽视中学英语教学的错误,开始逐步规范中学英语教学,改变人们对其的理解。1964年《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
1963年的教学大纲没实施多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刚刚发展起来的英语教育事业在这不短不长的十年里破坏殆尽。文革期间,不少外语教师被冠上“从洋媚外”、“里通国外”的帽子而备受煎熬。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十年文化革命结束,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革与巩固代替了原来的革命与混乱的状态,全国逐渐进入全面的恢复和发展时期。英语课程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亦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对外交流开始增加,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涌入国内,如外国的文学、电影、时尚与音乐等等,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观念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英语开始与出国或高收入联系在一起,英语学习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英语教育日渐受到重视。笔者根据课程目标的特点,将改革开放以后的英语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1978-1985年:目标强调阅读与自学能力;1986-1992年:目标设置日益完善,语用能力提上日程;1993年-2000年:目标突出人文性,逐渐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当代新课程改革时期的英语课程目标设置与实施
进入新世纪,为了解决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纲要》中指出课程标准体现了对学会在不同阶段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反映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个立体的维度,三者之间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的发展。新世纪《标准》将英语课程目标的五个要素分布于各自独立的扇形内,五个要素最终指向中心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了英语课程目标的平面观。
英语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目前仍是一个实验稿,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它作为我国英语教育的指导大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会对英语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对课程目标的了解和实施情况有所好转,较2002年和2004年,教师们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更加注意整体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历史回顾和特点分析,笔者发现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具有五个特点,即意识形态与英语课程目标密切相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始终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跨文化意识要求日益突出;语言交际目标的忽视和落实不到位;目标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钟摆现象”。基于这五个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学英语课程目标设置与实施必须处理好三个因素和三对关系,即学科、社会与学生三因素,语言与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三对关系。
参考文献:
[1]黄振远.英语课程目标:梳理、阐释与达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5 (12)
[2]鲁子问.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 (27).
[3]唐钧.三十二年来的中学英语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1992 (1)
关键字:中学英语;课程目标;课程改革
G633.41
一、概述
中学英语课程目标是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关键,它指引着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规定了英语的课程设置、具体的课程实施和主要内容。首先,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中学英语教育尤其是初中英语教育在整个英语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中学英语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其次,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民国时期,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英语课程标准。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我国的教育向现代化转型。中华民国成立了教育部以取代清末的学部。英语课程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英语主要为了学习西方器物;维新新政时期主要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了民国时期,开始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因此,民国早期是我国英语教育脱离旧式教育体系融入新式教育体系的重要转折期。外语随着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巩固,英语教学也日渐完善。虽然之后军阀混战,国家相对减弱了对教育的控制力度,但是教育反而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发展,英语教育亦是在这一独特环境中逐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是英语课程逐渐成为一门核心课程,英语课程目标更是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英语课程目标历经百年擅变,从萌芽、逐步发展到基本完善的过程,梳理和总结自民国以来的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建国初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学英语课程目标
建国初期,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高潮,俄语受到重视,英语教育事业受到阻碍。1952年开始,外国语系科开始缩减,最后英语只剩下8个教学点,缩减幅度最大的是公共外语和中小学英语教学。可见,英语课程的地位下降,只有在不具备俄语的条件下才暂时教授。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何以实现制定的英语课程目标。从1952年开始,国内批判亲美、崇美运动涌现,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被阴影笼罩。中学生都不愿学英语而要求学俄语;中学英语教师没有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热情的好办法,甚至时刻担心着是否会失业,教学热情低迷。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国家逐渐认识到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并总结前一阶段俄语发展过多,俄語人才大大超过了国家建设的需求,决定开始逐步恢复英语教学。1956年,中央在制定二十年人才规划时认识到排斥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开始扩大外国语的教学,扩大翻译外国重要书籍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现。从这一年起,高中英语课的教学面有所扩大,相继颁布了1956年《中学大纲》、1957年《初中大纲),和1963年《中学大纲》。国家大力纠正以往忽视中学英语教学的错误,开始逐步规范中学英语教学,改变人们对其的理解。1964年《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
1963年的教学大纲没实施多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刚刚发展起来的英语教育事业在这不短不长的十年里破坏殆尽。文革期间,不少外语教师被冠上“从洋媚外”、“里通国外”的帽子而备受煎熬。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十年文化革命结束,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革与巩固代替了原来的革命与混乱的状态,全国逐渐进入全面的恢复和发展时期。英语课程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亦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对外交流开始增加,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涌入国内,如外国的文学、电影、时尚与音乐等等,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观念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英语开始与出国或高收入联系在一起,英语学习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英语教育日渐受到重视。笔者根据课程目标的特点,将改革开放以后的英语课程目标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1978-1985年:目标强调阅读与自学能力;1986-1992年:目标设置日益完善,语用能力提上日程;1993年-2000年:目标突出人文性,逐渐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当代新课程改革时期的英语课程目标设置与实施
进入新世纪,为了解决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适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纲要》中指出课程标准体现了对学会在不同阶段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反映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个立体的维度,三者之间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的发展。新世纪《标准》将英语课程目标的五个要素分布于各自独立的扇形内,五个要素最终指向中心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了英语课程目标的平面观。
英语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目前仍是一个实验稿,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它作为我国英语教育的指导大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会对英语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对课程目标的了解和实施情况有所好转,较2002年和2004年,教师们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更加注意整体性地设计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历史回顾和特点分析,笔者发现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具有五个特点,即意识形态与英语课程目标密切相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始终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跨文化意识要求日益突出;语言交际目标的忽视和落实不到位;目标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钟摆现象”。基于这五个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学英语课程目标设置与实施必须处理好三个因素和三对关系,即学科、社会与学生三因素,语言与文化、工具性与人文性、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三对关系。
参考文献:
[1]黄振远.英语课程目标:梳理、阐释与达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5 (12)
[2]鲁子问.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 (27).
[3]唐钧.三十二年来的中学英语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199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