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认识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有: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多重负担等。形成这些负担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障碍,即由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的一种不良的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竞争与博弈机制的存在,这种竞争与博弈机制就是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它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学校教育的走向,引发恶性竞争。教育系统内的学业负担只是这种不良机制的产物,其发生的机理是竞争与博弈过度;其根本动因是人们想通过竞争与博弈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实现向社会上层的流动,而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是实现社会分层的“过滤器”,只要社会分层存在,这种“过滤器”就有存在的可能。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而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根本症结所在。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个问题更是早己经成为了整个社会所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不论何时何地,我们总会经常谈起课业负担的相关问题。并且在以往的几时年中这个问题一直会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在关注的同时还针对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会发出有关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指示,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改变一味追求
升学率的现象。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不要让青少年学生们承受太重的课业负担,因为他们的年龄段正是身体、心理的成长阶段。由此可见,各项有关“减负”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这也确实反映了社会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新华网上点击“减负”这一关键词,就会有三千余条相关的新闻,其中“学生课业负担”仅次于“农民负担”,位居搜索第二位,以上几点足以看处这个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之高。在我毕业以后,在一所高中任教,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课业负担严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每天都有很多作业,导致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选择一个如此老生常谈的问题,目的是希望更深刻地去理解、更透彻地去剖析,为“课业负担”问题的研究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一)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内部原因
1.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不端正
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忽视其他各育;只看学生分数高低,不顾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育人的教育变成了升学的教育。
2.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在教学中不了解也不研究学生,备课不认真,教材吃不透,内容讲不清,重点不突出;以自我为中心,上课既不考虑教法,也不考虑教学生学法,不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采取“填鸭式”教学,强迫学生呆读死记,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乏味;当堂任务不能当堂完成,于是“课上不足课外补,正课不足副课补”,高耗低效,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3.升学考试制度不尽合理
一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单一化,一次考试决定终身命运;二是在考试内容上,不论是初中升高中考试还是高考都是只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考什么,中小学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造成各校偏科教学、超纲授课,猜题、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频繁考试,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致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愈来愈重。
4.教育机会不均等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人为地划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非重点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相比,教学设备差,师资水平差,学校生源差,而教育评价时却用统一的大纲和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水平的学校和学生,没办法,教师只能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所以,基础薄弱学校师生的升学压力更大,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二)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
1.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
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相落后所造成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升学竞争,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2.狭隘的人才质量观和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
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干部任免、职称评聘、工资待遇都跟学历挂钩,造成了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就业制度也尚不完善,高学历者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于是,人们不得不把获得社会承认的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上,形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也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3.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受儒家“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成龙成凤”的过高期望也加重了学生负担。
三、“减负”的概念
吳邦荣等认为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复杂、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但却缺乏统一的概念解读,从理论上讲“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标学习压力”和“绝对作业压力”,“心理压力”和“相对作业压力”也要同时关注。山子在《“过重课业负担”的概念分析及问题求解》一文中首先对 “过重课业负担”概念进行了主客观的切割,认为 “课业负担”的主观理解即是课业承载者心理、能力及压力负担,进而分析了“减负”内部化和“减负”取巧化的两种倾向,从而对过重课业负担问题进行了求解。刘珍珍认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包括一是主观感受即对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客观负荷即指学习的时间和数量;她认为主观感受及客观负荷是互相影响的,要对课业负担作正确判断,就需要对主观感受和客观负荷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结束语:以上为我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减负” 是通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主要有: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多重负担等。形成这些负担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障碍,即由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的一种不良的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竞争与博弈机制的存在,这种竞争与博弈机制就是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它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学校教育的走向,引发恶性竞争。教育系统内的学业负担只是这种不良机制的产物,其发生的机理是竞争与博弈过度;其根本动因是人们想通过竞争与博弈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实现向社会上层的流动,而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是实现社会分层的“过滤器”,只要社会分层存在,这种“过滤器”就有存在的可能。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而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根本症结所在。众所周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个问题更是早己经成为了整个社会所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不论何时何地,我们总会经常谈起课业负担的相关问题。并且在以往的几时年中这个问题一直会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在关注的同时还针对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会发出有关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指示,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改变一味追求
升学率的现象。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不要让青少年学生们承受太重的课业负担,因为他们的年龄段正是身体、心理的成长阶段。由此可见,各项有关“减负”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这也确实反映了社会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新华网上点击“减负”这一关键词,就会有三千余条相关的新闻,其中“学生课业负担”仅次于“农民负担”,位居搜索第二位,以上几点足以看处这个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之高。在我毕业以后,在一所高中任教,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课业负担严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每天都有很多作业,导致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选择一个如此老生常谈的问题,目的是希望更深刻地去理解、更透彻地去剖析,为“课业负担”问题的研究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一)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内部原因
1.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不端正
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忽视其他各育;只看学生分数高低,不顾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育人的教育变成了升学的教育。
2.部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在教学中不了解也不研究学生,备课不认真,教材吃不透,内容讲不清,重点不突出;以自我为中心,上课既不考虑教法,也不考虑教学生学法,不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采取“填鸭式”教学,强迫学生呆读死记,教学过程单调、枯燥、乏味;当堂任务不能当堂完成,于是“课上不足课外补,正课不足副课补”,高耗低效,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3.升学考试制度不尽合理
一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单一化,一次考试决定终身命运;二是在考试内容上,不论是初中升高中考试还是高考都是只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考什么,中小学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造成各校偏科教学、超纲授课,猜题、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频繁考试,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致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愈来愈重。
4.教育机会不均等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人为地划分重点和非重点学校,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面临升学的竞争压力。非重点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相比,教学设备差,师资水平差,学校生源差,而教育评价时却用统一的大纲和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水平的学校和学生,没办法,教师只能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所以,基础薄弱学校师生的升学压力更大,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二)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
1.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
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相落后所造成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升学竞争,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2.狭隘的人才质量观和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
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干部任免、职称评聘、工资待遇都跟学历挂钩,造成了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就业制度也尚不完善,高学历者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于是,人们不得不把获得社会承认的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上,形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也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3.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受儒家“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成龙成凤”的过高期望也加重了学生负担。
三、“减负”的概念
吳邦荣等认为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复杂、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但却缺乏统一的概念解读,从理论上讲“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标学习压力”和“绝对作业压力”,“心理压力”和“相对作业压力”也要同时关注。山子在《“过重课业负担”的概念分析及问题求解》一文中首先对 “过重课业负担”概念进行了主客观的切割,认为 “课业负担”的主观理解即是课业承载者心理、能力及压力负担,进而分析了“减负”内部化和“减负”取巧化的两种倾向,从而对过重课业负担问题进行了求解。刘珍珍认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包括一是主观感受即对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客观负荷即指学习的时间和数量;她认为主观感受及客观负荷是互相影响的,要对课业负担作正确判断,就需要对主观感受和客观负荷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结束语:以上为我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思考,“减负” 是通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