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一词往往被大众认为是一种数学天赋,然而,“数感”是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培养起来的。本文以小学“数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感”,增强数学素养,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对策
  一、 数感
  “数感”指的是个人对数字、数学符号以及数学运算的理解,并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来解决一些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数感”也可以称之为数学素养,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处理数学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可见“数感”较为抽象。
  二、 小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期,是“数感”培养的关键时期,数学课堂是培养的关键途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其难以把握,导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存在许多问题。
  (一) 忽视数感的重要意义
  数感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概念,对于教师来说,虽然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是将其体现在课堂上却存在问题,首先是教师对“数感”的深层含义并不了解,无法表达出数感的内涵,另外对如何将“数感”通过教学的方式呈现也感到无措;其次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多的关注数学的卷面成绩、计算解题的能力,而忽略个人数学素养的建立,对学生数感培养的忽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今后数学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数感是在一个人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产生的一种能力,无法在教学中刻意地培养,这是对数感理解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二) 教材研究表面化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的依据,教材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深层次的内容,然而通过了解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状态,教师更多的关注知识层次的讲解,而对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深层次内容、情感价值的培养没有进行研究,教学是一种浅显的形式教育,这使得教材的真正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举一反三,这是学生数学素养不高的原因所在。
  (三) 缺乏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会被误认为是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实际上,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工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更多的是使用教材中的案例,而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多实用的案例,尤其是数的运算问题,生活中更是离不开。但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缺乏将生活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内容,这样,学生缺乏使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失去了培养数学数感的机会。
  三、 提高数感教学的有效对策
  在小学阶段,数感主要体现在数与代数这一部分内容,所以,提高学生数感主要针对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
  (一) 重视数感的培养,加强学生的体验
  意识是行动的有效指导,在意识上必须重视数感的教学,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数感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将数感的培养加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的意义,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数境,可以在数境中感知数的意义,类似于语言教学中的语境。比如教师在进行数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10000是10个1000组成,1000是10个100 组成,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10000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可以在脑海中有一个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数的含义。
  “以对数字1的学习教学内容为例,对数字1的学习,在讲解其意义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字1在不同数境中的不同含义,其中“1根粉笔’的‘1’表示的个数;‘小明运动会上跑步是第1名’,这里的‘1’是顺序。”并让同学们思考还有哪些情况使用到了1,并说明这个“1”代表的意义。
  (二) 钻研教材的深层次价值
  作为教师,不仅仅只是依靠教材内容以及教师参考书,还应该自己不断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尤其是与数感有关的知识点,要不断思考,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一份教案讲到底,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来不断的改革创新。
  以对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入。某位同学过生日,要和家人一起分享蛋糕,如果一家有四口人,那么让同学自己来分蛋糕,教师可以提问,应该怎么样分呢?有的同学提议将蛋糕分成四份,每人四分之一,有的同学将蛋糕分为8份,每人八分之二,教师继续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是可取的?第二种比第一种每人多分了吗?在学生思考、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来进行动画演示,将分蛋糕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整个过程,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就会存储在脑海中,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可以理解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
  (三) 善于将生活问题引入到课堂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培养数感最有效的途径。数感培养的第一阶段重在体会和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屡见不鲜,尤其对于小学数学的应用更是常见,比如单位的学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等等都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教师可以在学习单位时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强化学生对单位的感知,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到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东西,这就是一个培养数感的过程。还有关于数的计算问题,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配合,在超市或是菜市场进行购物时,让学生来进行价钱的计算,这会加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
  四、 结束语
  我国的数感是近些年所提出的,所以在这方面的培养不可以急于求成,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并且循序渐进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作为引导者,教师应该尽可能挖掘教材的价值和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建立学生的数感。通过长久的培养,必然会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芳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6,22:230.
  [2]顾伟伟.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6,13:48-49.
  作者简介:
  季冉,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变式教学”是一种改变教师对知识的处理比较单一,学生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学生思维比较狭窄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一种方法,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要进行变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有效的“变式”设计。  关键词:变式;中学数学;有效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和习题,在教学中,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对例题和习题进
摘 要:高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数学成绩代表了学生数学能力的高低,然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这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想法观念逐渐被打破。在以前我国的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效率较低的现象,学生一般对数学的兴趣不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找到创新的办法。本文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构建高
摘 要:初中数学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中抽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良好的抽象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的理解和想象一些抽象化的知识点,进而有效地提高数学及各科成绩。本文笔者将从经历过程、搜集数据以及拓展资源等三个方面入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抽象能力;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
摘 要:初中數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加之逻辑性较强,这就使学生上课时容易走神、不能专注听讲,有时候会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内容和节奏,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关键词:课堂观察;数学教学;效率  观察是一种高级知觉,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来提升讲课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成绩。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观察方法来提高效率,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对大家
摘 要:学困生中学习动机弱化、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和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居多,他们存在明显的知识障碍、方法障碍和智能缺陷。农村小学实现了班班通和校校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正在不断融合。我们从教学的外部因素开始,利用班班通设备和网络信息教育资源对学困生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学困生改善和提高认知水平,进而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小学数学  古浪县晨光完全小学是一所贫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