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博大精深,历来都是学生头疼的科目,也因此增加了语文老师的教学难度。
从教多年,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语文成绩并不都是位居前列,而平时心不在焉,甚至轻视学习的所谓差生,成绩竟然也不差。经过对试卷的多次比较,我发现,当基础知识不相上下的时候,那些所谓差生在阅读和作文题上占极大优势,而他们无一不是对课本之外的书籍、网络信息十分关注的学生。可见死读书已不适应现今的语文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我想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下面就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用名著指导思想
初一的新生很多还停留在看动画片的简单快乐中,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亲情友情、未来前途思考得不多,还处于蒙昧状态,思想意识模糊。一些好的名著会给他们一些思想上的启迪和正确的人生指导。比如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就向我们推荐了几部很好的名著,如《繁星春水》《童年》等,课外的可以由老师监督,学生自主选择。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定期读完,每天至少读10页,对每本书的每个章节都要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形式、内容都可以灵活多变,每读完一本书,还要上一节专门的汇报课,交流学习成果,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读了五本书,这些人类思想的精华,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思想境界,他们学会了感恩回报,懂得了坚强自立,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同时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两耳要闻窗外事
现在的学生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脑袋里装的都是书本知识,几乎与社会隔离,什么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娱乐新闻,一概不知,导致学生知识面窄,见识浅,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所以我提倡语文学习要走出课堂。我在初二搞了一个“课前5分钟”的小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讲演,内容从周一到周五各有不同,可以是时政要闻、社会现象、百姓焦点、娱乐新闻、体坛明星等等,涉及面越广越好,但是要求思想必须健康积极,可褒可贬,见解必须独到。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为了不被说“孤陋寡闻”,他们回家开始充电,打开电视看新闻,打开电脑查资料,到了课堂上,把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展示出来,可讲可演,其他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热烈讨论,就这样,他们的知识面宽了,见识长了,也为试卷中出现的主观表达题和写作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变“解剖”为赏析
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我们老师授课时往往更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梳理。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看云是天气》一课时,对课文先加以分层,然后就从结构上、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及作用等几个方面大做文章。完整的一篇课文,非要分成若干道题进行讲解,逐一攻克,形同解剖,完全失去了美感,枯燥乏味,结果我们的学生变成了答题机器,兴趣大减不说,课堂效率也不高。其实,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形式,用赏析的方法学习一片课文,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加以点评,可以从整体上谈感受,也可以对一段一句甚至是一个词进行评论,可以从语言表达上,也可以从写作手法上,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融汇其中,逐渐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挖掘文章的深意。常此以往,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定会有所提高,方法技巧也能灵活掌握。
从教多年,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语文成绩并不都是位居前列,而平时心不在焉,甚至轻视学习的所谓差生,成绩竟然也不差。经过对试卷的多次比较,我发现,当基础知识不相上下的时候,那些所谓差生在阅读和作文题上占极大优势,而他们无一不是对课本之外的书籍、网络信息十分关注的学生。可见死读书已不适应现今的语文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我想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下面就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用名著指导思想
初一的新生很多还停留在看动画片的简单快乐中,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亲情友情、未来前途思考得不多,还处于蒙昧状态,思想意识模糊。一些好的名著会给他们一些思想上的启迪和正确的人生指导。比如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就向我们推荐了几部很好的名著,如《繁星春水》《童年》等,课外的可以由老师监督,学生自主选择。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定期读完,每天至少读10页,对每本书的每个章节都要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形式、内容都可以灵活多变,每读完一本书,还要上一节专门的汇报课,交流学习成果,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读了五本书,这些人类思想的精华,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思想境界,他们学会了感恩回报,懂得了坚强自立,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同时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两耳要闻窗外事
现在的学生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脑袋里装的都是书本知识,几乎与社会隔离,什么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娱乐新闻,一概不知,导致学生知识面窄,见识浅,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所以我提倡语文学习要走出课堂。我在初二搞了一个“课前5分钟”的小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讲演,内容从周一到周五各有不同,可以是时政要闻、社会现象、百姓焦点、娱乐新闻、体坛明星等等,涉及面越广越好,但是要求思想必须健康积极,可褒可贬,见解必须独到。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为了不被说“孤陋寡闻”,他们回家开始充电,打开电视看新闻,打开电脑查资料,到了课堂上,把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展示出来,可讲可演,其他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热烈讨论,就这样,他们的知识面宽了,见识长了,也为试卷中出现的主观表达题和写作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变“解剖”为赏析
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我们老师授课时往往更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梳理。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看云是天气》一课时,对课文先加以分层,然后就从结构上、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及作用等几个方面大做文章。完整的一篇课文,非要分成若干道题进行讲解,逐一攻克,形同解剖,完全失去了美感,枯燥乏味,结果我们的学生变成了答题机器,兴趣大减不说,课堂效率也不高。其实,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形式,用赏析的方法学习一片课文,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加以点评,可以从整体上谈感受,也可以对一段一句甚至是一个词进行评论,可以从语言表达上,也可以从写作手法上,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融汇其中,逐渐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挖掘文章的深意。常此以往,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定会有所提高,方法技巧也能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