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王的国度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v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让我们不断地往返于时间的两端,
  同时活在古代和当代。
  作为一个考古人,
  我们也许很辛苦,但也是幸运和幸福的。
  通过穿越时间的隧道,
  我们越来越感到生命的充实和久远。
  一切学识与经历,
  其真正意义在于拓展我们生命的内在宽度。
  大约在距今4100年左右,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从此,一段辉煌的文明在厚厚的泥沙中销声匿迹。
  随着良渚古城的面纱被逐步揭开,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先和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从“蛮夷之地”到“中华起源”,考古工作者们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
  反山一掘震天下
  “1986年的初夏,江南的梅雨季节尚未来临,对于野外作业的考古工地来说,正是抓紧发掘的好时机。5月8日,对反山的发掘正式开始。
  反山是一座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0米,相对高约4米左右的土墩,从路面暴露的断面看,完全是一座人工堆筑的熟土墩。表土以下,我们首先发现和清理出了11座汉代的墓葬。但我们确定这座土墩应堆筑于汉代以前,于是我们继续下挖。
  5月28日,各探方已经下挖到1.5米左右,已经不见任何晚于良渚文化时期的遗物。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停止使用小锄头翻土,改用锋利的大平铲,一遍遍地在这一平面上刮铲。在编号为T3的探方中部,我们首先找到了一个像墓葬形状的遗迹。领队王明达指挥大家继续下挖,当又下挖至90厘米深时,始终未见任何遗物。这已经超过了以往对良渚墓葬认识的深度,有人提出“挖反”了的质疑。
  如果“挖反”了,土再填回去也不能掩盖操作上的失误。一个考古工作者,除了掌握过硬的野外发掘基本功,还要有胆识和勇气!王明达顶住压力,指挥大家继续作业。眼看一场雷雨将至,突然,有队员清出了一块粘有小玉粒和漆皮的土块。王明达观察了足足一刻钟,然后不敢用小铲,从装土的土箕上折下一段竹片,把土块一点点剥离剔除,又露出朱红色的漆皮和很多小玉粒——这就是后来经上海博物馆吴福宝师傅精心剥剔成功的嵌玉漆杯!
  当时,大家都兴奋激动地不敢下手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接着,我们又大喜过望——第一件良渚玉琮露头了!因为玉琮是良渚文化墓葬等级的重要标志,它表示我们已经真正挖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墓,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时大雨来临,我们赶紧把墓坑用薄膜盖好,冒着骤风大雨跑回住地。这一晚,大家多炒了几个菜,喝了好几瓶酒,兴奋地谈论着这一天的发现。
  按照顺序,这座墓葬被编为12号,墓中出土了至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玉琮和玉钺。后来,我们又陆续发现了13到23号墓葬。由于墓穴较深,随葬品几乎布满墓内,我们想出了“悬空操作法“,人在距离随葬品10厘米左右,清理一段再移动一段,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随着一件又一件器物“重见天日”,大家都忘记了疲劳,吃力地伸一下腰,又埋头继续干。
  100多个日日夜夜的紧张发掘,反王“王陵”终于现世了!其随葬品中玉器占90%,使良渚古玉在出土数量、器种、雕琢纹饰、精美程度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良渚玉器从单件的研究,扩展到组装件、穿缀珠、镶嵌件的研究,开辟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扑朔迷离的墓葬与祭坛
  1987年5月5日,我们又对瑶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白天山顶上风吹日晒,晚上借住在附近的安康医院,其实是精神病医院,房间内还有臭虫,让人无法安睡。
  瑶山的发掘进展很快,位置居中的7号墓与11号墓由我清理。这两座墓的随葬品非常丰富,让我又一次体验了发现过程的惊喜——当碰到玉器时那种硬硬的感觉,最是让人激动和怀着无比的好奇与期待,你不知道下面会显露出一件怎样的器物来,这也正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
  瑤山的发掘,不仅又一次获得了大量精美玉器,而且还第一次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的祭坛,为良渚文化的研究,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他们为什么要在山上修建祭坛呢?祭祀的内容是什么呢?这些埋在祭坛上的大墓和祭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难道修坛仅仅是为了埋墓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瑶山是一座低缓的自然山丘,相对高度约20多米。祭坛就修建在瑶山的顶上,祭坛的西北角保存完好,用山上风化的石块砌了整齐的覆斗形护坡,高度约有0.9米。祭坛的顶部平整,面积约有400多平方米,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态和尺寸呢?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
  12座墓葬整齐地分两排埋在祭坛的西南部,与反山相似,南排居中的7号和12号墓与北排居中的11号墓,等级最高。瑶山的墓葬排列更为整齐有序,随葬品的规律也更加明显。玉琮、玉钺、三叉形器、成组的锥形器等,均出自于南排的墓中;而玉璜、圆牌形串饰、玉纺轮和织具等,则仅见于北排墓中,所以我们推测南排墓可能是男性,北排墓则可能是女性。
  但瑶山墓葬中,竟没有一件玉璧随葬,这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这是祭祀上的限定呢?还是这个部族没有得到适合制作玉璧的玉料?如果玉璧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礼器,那一件玉璧都没有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如果玉璧是财富的象征,那么这些地位显贵的墓主人,又怎么能一件玉璧都得不到呢!无论哪种解释,都无法让我们自圆其说。
  关于墓葬与祭坛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复合的。建立祭坛既是为了祭祀,同时也是为了埋墓。这些埋葬在祭坛上的墓主人,同时也是被祭祀的对象。我认为,当祭坛原初设计的使用功能被废弃以后,才被作为一块圣地,成为巫师和首领们的墓地,并且在作为墓地之前,还应该有一次覆土加高的过程。
  带着瑶山发掘的疑问,1991年我们又有了一次新的机遇——汇观山被发现了。
  1990年春,当地的一户居民盖房子时,挖地基的民工无意中发现了一些玉器,他们悄悄地带回了家,准备找机会卖个好价钱。这年冬天,他们找到了一位买主,这位自称是外商的买主,其实是杭州市公安局的一名侦查员。这位侦查员推说要请一位行家亲戚看看,就找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我的一位同事冒充亲戚前往鉴定,这些玉器确实属于良渚文化之物。随后,市公安局拘捕了参与挖掘和倒卖文物的人员,共缴获良渚文化玉器20多件,并获知了这些玉器出土的地点。   1991年2月,我们开始对汇观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汇观山距反山仅约2公里,发掘前的汇观山完全是一座乱坟岗,有荒坟60余座,挖掘前要先搬迁这些近代坟,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汇观山4号墓是当时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钺最多的良渚文化墓葬,共随葬石钺48件、玉钺1件。除墓葬之外,在汇观山遗址我们再次发现与瑶山遗址祭坛结构一致的祭坛。
  后来从1999年到2001年,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汇观山的祭坛做了保护性的复原和展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天天站在祭坛上观察日月的变化,终于想明白了,原来祭坛是用来观察天象,进行测年的场所。
  古城重现,石破天惊
  1987及1992-1993年,通过对莫角山遗址的发掘,我们认识到这个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10米的大型土台,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营建的大型宫殿基址,反映出这里应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所在。
  莫角山发现后,当时考古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座规模巨大的土台,本身就构成了外高内平的防卫性质,具有城防的概念,所以起名叫台城。良渚遗址是否有城墙呢?2006年,随着莫角山西南部的葡萄畈遗址的发掘,答案逐渐清晰起来。
  2006年6月—2007年1月,我们在葡萄贩遗址,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古河道,宽约45米,深约1米多,河沟内有较厚的良渚文化生活堆积。经过对河东岸高地进行局部解剖,在挖到距地表约3米多深时发现了一层石块,这些石块呈散乱分布、棱角分明,显然是人工开采的石块。那么,这些石块会取自哪里呢?它们又是怎样被运输过来的呢?这些问题常常让我彻夜难眠。
  后来,当地民工告诉我们,他们在高地的其他位置挖井时也曾发现有类似的石块。如果一公里多长的葡萄畈高地,就是是良渚时期人工修建的苕溪大堤的话,那该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最后研究确定,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正是莫角山遗址四周的古城墙。
  从2007年3月开始,我们以葡萄畈遗址为基点,向南北做延伸钻探调查和试掘。直到9月28日,我们钻探确认了从苕溪大堤到雉山的800多米长的墙体。北墙找到了!至11月5日确认了南城墙的分布范围,东起小斗门村西,西至东杨家村与凤山东坡相连,全长约1600米。
  由此,我们确定了良渚古城的范围,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的四面围合的良渚古城,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真不敢相信它竟是那么的庞大,相当于4个北京紫禁城!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对于良渚文化的认知。
  良渚古城的发现被誉为“石破天惊”,“中华第一城”震动了考古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省内外领导,纷纷前来参观考察。2008年4月8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發现。
  作者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其他文献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大约4100多年前,夏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一场末日般的洪水淹没了良渚人的故园。无休止的暴雨,加之钱塘潮的肆虐,把杭州盆地变成无际汪洋。从良渚到临平,逾千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厚厚的洪泛层埋葬了昨日的辉煌。从堆积相看,洪水泛滥持续多年,不适合人类耕种,便使得这灾后的土地逾两千年之久荒无人烟,到战国以后才又逐漸恢复生机,却恰好将洪水前的历史保
期刊
目前公認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但在它出现之前,很可能出现一个早期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发现,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除了著名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先民还创造除了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被刻画于器物之上,有可能就是良渚人的信息记录和传播工具,可能就是良渚人的“文字”。
期刊
嵌玉漆杯  此件嵌玉漆器整体为一瘦长形的带把宽流杯,口沿外壁弦纹带上镶嵌有小玉粒,鼓腹,从野外背面的杯底涂朱痕迹判断,其可能有圈足。其图案以大者玉粒为中心,主要结构有重圈、螺旋纹等,类似陶器上的鸟蛇样刻划或玉器地纹的螺旋线,其工艺极为复杂,是良渚文化的“高精尖”產品。  黑陶刻符陶罐  夹砂黑皮陶,因出土于河沙中,故器表面多呈锈红色,低口,平唇,口沿微移,短颈,广肩,鼓腹,圜底,圈足外撇。烧制成后
期刊
年代:良渚文化中期  規模:3.11.651.1米  出土器物数量:总计658件:玉器647件、嵌玉漆器2件(套)、石器5件、陶器4件(套)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以及大数据的日益成熟,O2O商业模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它在改变消费者观念的同时,其服务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开始尝试引入互联网思维,以移动网络技术拓展信息传输渠道,创新阅读载体形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服务模式,更好地提升阅读推广效果。以杭州图书馆为例,该馆近年来相继推出多项打破传统模式的新型文献服务。2016年推出在书店直接借阅的“悦读
期刊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金庸本名查良镛,他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金庸不光是浙江人,跟杭州更有不解之缘。  工作结缘:重友情的金庸  1994年4月,浙江省政府领导在黄龙饭店宴请金庸先生,我因工作关系与金庸结缘。机缘巧合,两年后,我调任海宁市市长,成了金庸先生的父母官,也增加了我们的接触、交往机会。金庸先生几度回海宁省亲观潮,我都参与了接待。1998年4月下旬,我赴香港公干,其
期刊
全书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本色英雄无言”“致敬英雄榜样力量”“视频再现至真至清”“至真至纯感人话语”五部分组成,以新华社记者第一手材料为基础,采用融媒体传播方式,图文并茂地再现了95岁老共产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和英雄事迹。  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不改本色,张富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坚守信仰的时代标杆,透过张富清感人的事迹,我们可以触摸到他体内跳动着的拳拳赤子心,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涵养的深厚家国情怀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的前夕,杭州市委表彰了来自全市各级各单位的101位担当作为好干部,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全市领导干部上了一堂“牢记嘱托,担当有为”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杭州作为省会城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寄予厚望,对杭州工作作出了
期刊
6月13日上午,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杭州拉开帷幕。本届“双创”活动周以“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为主题,设杭州“梦想小镇”主会场和北京会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步举办系列活动。  举办“双创”活动周,是国务院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的具体举措。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先后在北京、深圳、上海和成都成功举办四届。目
期刊
编者按:6月14日,由“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秘书处、杭州市委人才办、市外办、团市委联合主办的国际人才创业主题交流会暨“杭州国际创业者俱乐部”成立仪式在梦想小镇成功举办。作为2019全国“双创周”在杭举办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次活动还邀请了一些国际创业者、创投机构、创业园区、孵化器代表交流创新创业感受,为搭建“国际创新共同体”出谋划策。本刊选取了其中的部分交流内容,供读者参考。  Q:为什么会选择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