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高正:1954年生,朱熹第26代孙。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5年获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其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被《康德研究》评为当代研究康德法权哲学的必备著作。第16届康桥论坛主讲嘉宾。
传统文化需要尊重和检讨
当把一个民族提升到文化发展层面来看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待它的过去?主要看它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先承认这个传统文化是我们所固有的、独有的、自有的,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要承认、接受,然后再来检讨它。好的发扬光大,不好的革停掉。有什么欠缺再补足它。不能此时学英法,彼时又学美德,总是一面倒。最后却迷茫了。所以现在讲新儒学,是要以孔孟、以北宋发展的理学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说到新儒学,《近思录》这本书在整个东亚文明圈风行700年,但最近这一百年没落了。但是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崛起,可以重新找到自信。当中国再度崛起的时候,我们凭什么自豪?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老外本来在打桥牌,只要摸上麻将,他就不想打桥牌了。德国人只要一吃我们的中华料理,就不吃法国菜了。法国人更牛,说法国菜是世界第一,可是要知道,单是巴黎就有6000家中国饭馆。
有一次我给德国人讲中华文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只要花20分钟就能把《易经》记诵半部;每天清晨还能听到3000年前的编钟曲。而德国人五百年以前的历史是讲不清楚的。全世界讲德文的人不到讲中文的1/15,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像是15个人打桥牌一天一夜,而中国是15组人在打,打了15天15夜,发展出来的繁华必然更加高妙。
既如此,中国的发展为何不如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传统文化。比如中国的太极拳奥妙精深,热爱它的老外很多,在邓小平写出“太极拳好”之前依然有很多大师遭到不公平对待,这是很荒唐的事。
东亚文明圈事实上指朝鲜、日本、越南和中国这部分,如今这里的经济飞速发展,而东南亚就是依靠华人力量崛起的。简而言之,新儒学就代表了这个地区的主流文明。我们在讲中国儒、释、道互相渗透的时候,有人听过佛教治国吗?没有。因为佛教不讲“齐家”。在中国,如果不讲家庭的价值就很难传教,更不要说治国平天下了。儒学以修身为基础,然后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就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简单讲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里面讲“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也就是鼓励统治阶级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就是中国人的固有价值观,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这些价值观践行好。
齐家之道在于五伦
西方的近代文明基本是建构在“契约论”之上的。如资本主义的三大著书,第一个就是《自由契约》。所谓《自由契约》,就是双方的意志相合的时候,就以这个司法制为原则,就要接受共同的合作意见,也就是契约束缚。可是真的有自由契约吗?其实所谓的契约从未存在过。自由契约只是让经济社会上的强者有据可依,当弱者在不完全平等的立场上讨价还价的时候,可以依法剥削弱者。
第二个基本原则叫做“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权神圣”是一个迷思,是从来不存在的。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但凡改朝换代,一切从头开始。没有谁的财产过了500年、1000年都还是你的。这是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迷思。
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有权是不能交易的,但是中国人很聪明——把所有权弱化。因为所有权最重要的,一是使用收益,其次才是处分权,处分权就是把所有权转移。把使用收益权长期化,把所有权、处分权弱化。把收益权租用50年,我用了10年,再转还40年,把它弄长一点。再比如所有权不能买卖,我把这块土地的使用收益权转给你1000年,用了30年,还剩下970年,再把970年使用收益权卖给我,这就成了所有权买卖。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还是很灵活的。德国人就搞不懂这一套。
资本主义的第三个原则叫自由贸易。可是真的有自由贸易吗?他们讲的自由契约、财产权神圣、自由贸易,实则是过度张扬的权利意识。自由主义的过度张扬,是造成西方世界这500年来斗争不断的根本原因。
儒学可以救他们。孔子讲的就是“仁”。什么是仁?仁最重要的是爱,会爱别人。二人为仁。什么叫“二人为仁”?就是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上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人”就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国人不讲个人主义,只讲人与人的关系。
每个做儿子的都要孝敬父亲;做哥哥或弟弟,就要友爱兄弟;要娶老婆,就要夫妇有别;交朋友,就要有信;如果有领导,就要君臣有义。人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五伦,只要你能把这5种人际关系处理妥当,就可以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儒学价值之所在。
有一个西班牙的大主教,他临死前反省他的一生:“我年轻时想要改变世界,等大学毕业,想治理好我的国家。现在我当了主教,却发现我的小孩、爱人都对我很有意见。想想还是中国的《大学》讲得对,要是我年轻的时候可以先提高自身修养,善待我的夫人和小孩,相信我不但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还可以造福世界。”
(根据朱高正先生在第16届康桥论坛上演讲内容记录整理而成,未经本人校阅,详情见《康桥论坛》期刊。)
传统文化需要尊重和检讨
当把一个民族提升到文化发展层面来看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待它的过去?主要看它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先承认这个传统文化是我们所固有的、独有的、自有的,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要承认、接受,然后再来检讨它。好的发扬光大,不好的革停掉。有什么欠缺再补足它。不能此时学英法,彼时又学美德,总是一面倒。最后却迷茫了。所以现在讲新儒学,是要以孔孟、以北宋发展的理学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说到新儒学,《近思录》这本书在整个东亚文明圈风行700年,但最近这一百年没落了。但是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崛起,可以重新找到自信。当中国再度崛起的时候,我们凭什么自豪?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老外本来在打桥牌,只要摸上麻将,他就不想打桥牌了。德国人只要一吃我们的中华料理,就不吃法国菜了。法国人更牛,说法国菜是世界第一,可是要知道,单是巴黎就有6000家中国饭馆。
有一次我给德国人讲中华文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只要花20分钟就能把《易经》记诵半部;每天清晨还能听到3000年前的编钟曲。而德国人五百年以前的历史是讲不清楚的。全世界讲德文的人不到讲中文的1/15,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像是15个人打桥牌一天一夜,而中国是15组人在打,打了15天15夜,发展出来的繁华必然更加高妙。
既如此,中国的发展为何不如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传统文化。比如中国的太极拳奥妙精深,热爱它的老外很多,在邓小平写出“太极拳好”之前依然有很多大师遭到不公平对待,这是很荒唐的事。
东亚文明圈事实上指朝鲜、日本、越南和中国这部分,如今这里的经济飞速发展,而东南亚就是依靠华人力量崛起的。简而言之,新儒学就代表了这个地区的主流文明。我们在讲中国儒、释、道互相渗透的时候,有人听过佛教治国吗?没有。因为佛教不讲“齐家”。在中国,如果不讲家庭的价值就很难传教,更不要说治国平天下了。儒学以修身为基础,然后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就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简单讲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里面讲“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也就是鼓励统治阶级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就是中国人的固有价值观,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这些价值观践行好。
齐家之道在于五伦
西方的近代文明基本是建构在“契约论”之上的。如资本主义的三大著书,第一个就是《自由契约》。所谓《自由契约》,就是双方的意志相合的时候,就以这个司法制为原则,就要接受共同的合作意见,也就是契约束缚。可是真的有自由契约吗?其实所谓的契约从未存在过。自由契约只是让经济社会上的强者有据可依,当弱者在不完全平等的立场上讨价还价的时候,可以依法剥削弱者。
第二个基本原则叫做“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权神圣”是一个迷思,是从来不存在的。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但凡改朝换代,一切从头开始。没有谁的财产过了500年、1000年都还是你的。这是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迷思。
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有权是不能交易的,但是中国人很聪明——把所有权弱化。因为所有权最重要的,一是使用收益,其次才是处分权,处分权就是把所有权转移。把使用收益权长期化,把所有权、处分权弱化。把收益权租用50年,我用了10年,再转还40年,把它弄长一点。再比如所有权不能买卖,我把这块土地的使用收益权转给你1000年,用了30年,还剩下970年,再把970年使用收益权卖给我,这就成了所有权买卖。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还是很灵活的。德国人就搞不懂这一套。
资本主义的第三个原则叫自由贸易。可是真的有自由贸易吗?他们讲的自由契约、财产权神圣、自由贸易,实则是过度张扬的权利意识。自由主义的过度张扬,是造成西方世界这500年来斗争不断的根本原因。
儒学可以救他们。孔子讲的就是“仁”。什么是仁?仁最重要的是爱,会爱别人。二人为仁。什么叫“二人为仁”?就是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上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人”就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国人不讲个人主义,只讲人与人的关系。
每个做儿子的都要孝敬父亲;做哥哥或弟弟,就要友爱兄弟;要娶老婆,就要夫妇有别;交朋友,就要有信;如果有领导,就要君臣有义。人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五伦,只要你能把这5种人际关系处理妥当,就可以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儒学价值之所在。
有一个西班牙的大主教,他临死前反省他的一生:“我年轻时想要改变世界,等大学毕业,想治理好我的国家。现在我当了主教,却发现我的小孩、爱人都对我很有意见。想想还是中国的《大学》讲得对,要是我年轻的时候可以先提高自身修养,善待我的夫人和小孩,相信我不但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还可以造福世界。”
(根据朱高正先生在第16届康桥论坛上演讲内容记录整理而成,未经本人校阅,详情见《康桥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