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时时刻刻被网络影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时,如何发挥新媒体在心理育人工作方面的作用亟待深入研究。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弊端需要高校育人主体掌握其运行规律,本文从心理育人的时代要求、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究新媒体与高校心理育人的内在联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及建议,推进心理育人的信息化发展,构建完善的新媒体心理育人体系,有效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育人;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要求拓展平台,丰富内容,融合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和信息化技术。心理育人和网络育人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但二者的融合仍是尚待讨论的创新议题。对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研究将极大启发心理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育人的时代要求
(一)新媒体网络平台特征
新媒体网络平台因为操作简单、参与门槛低,具有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具有普遍性。学生在网络媒体的自我表达呈现个体化特征,许多同学也会利用新媒体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进行宣泄的表达,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出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更认可网络交流,特别是相对于面对面线下交流,学生对网络交流更有依赖感和舒适感,也更为放松。但是,新媒体传播内容相关法律尚不完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群体常常会受到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新媒体网络平台的特征应充分引起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视,充分规避其缺陷,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用。
(二)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机遇
高校辅导员群体呈现年轻化,思维活跃,能更容易贴近大学生生活方式,更好地把握新媒体平台特点,能够更加灵活地通过新媒体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新媒体的特点,能够较为灵活地运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心理育人的主体提供了信息和资源,这一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新媒体与学生交流,能够有效拉近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更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获取新人,并能够第一时间发觉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提高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及时性和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新媒体思维亟待构建
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通过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仍需逐步建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一定是通过面对面的线下方式开展的,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官方网站多起到信息说明、通知发布等作用,并没有成为心理育人的有效平台。实际上,新媒体具有提供给学生获取信息的功能,但由于新媒体思维的缺失,使得高校没有在新媒体心理育人工作中抢占先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和网络研发人员的整合,建立全面的网络教育、咨询、互动平台,对强化新媒体心理育人模式的全面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新媒体平台对心理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目前,各大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两微一端、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育人主阵地。许多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形成了品牌化,在新闻、通知推送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形式丰富的多媒体矩阵。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相关网站,但鲜有学生借助新媒体渠道获得心理咨询或者帮助。一些高校将心理育人定位为危机干预,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一发展性的目标,没有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待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不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队伍应积极使用新媒体资源,弘扬正能量信息,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育人校园氛围。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应对策略
(一)树立高校心理育人的新媒体思维
高校心理育人队伍应树立利用新媒体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并以此指导和开展工作。注重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通过心理网站的建设、APP的开发等,开展网络心理测评和网络心理咨询。注重线上线下的教育相结合,除大学生心理相关课程开设外,还应该大力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依托新媒体的及时性吸引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健康育人主体的主导性。高校的官网媒体应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栏目,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教师应充分参与,对教师进行充分的新媒体培训,提高教师对于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熟练使用新媒体操作技能等。
(二)搭建高校心理育人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而应该深挖其自身优势,真正将其成为心理育人的平台而非只是媒介,真正具有实效的新媒体平台应兼具学习型与服务型两种功能。因此,要大力开发实用性高、创新性强、操作便利的大学生心理育人新媒体软件,立体性地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服务性,真正达到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外,心理育人平台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技巧的培训,例如通过网络视频开展减压放松练习等。
(三)建立网络危机事件预警机制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事件预警需要借助多方途径,精准地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进行舆情监控。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信息数据库,对不同信息进行科学性的分类和整合,以此寻找心理危机干预的规律和策略。网络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在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在发现学生有不良心理状态相关动态时,要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的辅导员,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畅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升预警和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品卿.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路径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3):134-137.
2.肖无霜.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3.劉芳,于婷,郭靖.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13):49-50.
关键词:心理育人;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要求拓展平台,丰富内容,融合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和信息化技术。心理育人和网络育人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但二者的融合仍是尚待讨论的创新议题。对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研究将极大启发心理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育人的时代要求
(一)新媒体网络平台特征
新媒体网络平台因为操作简单、参与门槛低,具有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具有普遍性。学生在网络媒体的自我表达呈现个体化特征,许多同学也会利用新媒体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进行宣泄的表达,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出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当代大学生更认可网络交流,特别是相对于面对面线下交流,学生对网络交流更有依赖感和舒适感,也更为放松。但是,新媒体传播内容相关法律尚不完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群体常常会受到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新媒体网络平台的特征应充分引起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视,充分规避其缺陷,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用。
(二)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机遇
高校辅导员群体呈现年轻化,思维活跃,能更容易贴近大学生生活方式,更好地把握新媒体平台特点,能够更加灵活地通过新媒体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新媒体的特点,能够较为灵活地运用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心理育人的主体提供了信息和资源,这一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新媒体与学生交流,能够有效拉近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更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获取新人,并能够第一时间发觉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提高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及时性和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新媒体思维亟待构建
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通过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仍需逐步建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一定是通过面对面的线下方式开展的,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官方网站多起到信息说明、通知发布等作用,并没有成为心理育人的有效平台。实际上,新媒体具有提供给学生获取信息的功能,但由于新媒体思维的缺失,使得高校没有在新媒体心理育人工作中抢占先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和网络研发人员的整合,建立全面的网络教育、咨询、互动平台,对强化新媒体心理育人模式的全面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新媒体平台对心理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目前,各大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两微一端、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育人主阵地。许多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已经形成了品牌化,在新闻、通知推送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形式丰富的多媒体矩阵。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相关网站,但鲜有学生借助新媒体渠道获得心理咨询或者帮助。一些高校将心理育人定位为危机干预,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一发展性的目标,没有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待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不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队伍应积极使用新媒体资源,弘扬正能量信息,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育人校园氛围。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应对策略
(一)树立高校心理育人的新媒体思维
高校心理育人队伍应树立利用新媒体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并以此指导和开展工作。注重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通过心理网站的建设、APP的开发等,开展网络心理测评和网络心理咨询。注重线上线下的教育相结合,除大学生心理相关课程开设外,还应该大力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依托新媒体的及时性吸引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健康育人主体的主导性。高校的官网媒体应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栏目,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教师应充分参与,对教师进行充分的新媒体培训,提高教师对于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熟练使用新媒体操作技能等。
(二)搭建高校心理育人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而应该深挖其自身优势,真正将其成为心理育人的平台而非只是媒介,真正具有实效的新媒体平台应兼具学习型与服务型两种功能。因此,要大力开发实用性高、创新性强、操作便利的大学生心理育人新媒体软件,立体性地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服务性,真正达到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外,心理育人平台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技巧的培训,例如通过网络视频开展减压放松练习等。
(三)建立网络危机事件预警机制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事件预警需要借助多方途径,精准地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进行舆情监控。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信息数据库,对不同信息进行科学性的分类和整合,以此寻找心理危机干预的规律和策略。网络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在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在发现学生有不良心理状态相关动态时,要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的辅导员,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畅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升预警和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品卿.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路径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3):134-137.
2.肖无霜.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3.劉芳,于婷,郭靖.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智库时代,2019(1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