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作文序列化训练,搭建作文教学与生活沟通之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56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作文序列化,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培养时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通过片断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了四点要求: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初一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脸型、体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时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等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老师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各位老师的描写都颇为生动逼真。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生活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
  二、通过写熟悉的人和事的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表述生活
  在片断写作训练的基础上,我提出了“通过写熟悉的人和事的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表述生活”这一设想。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都了如指掌,描写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面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记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得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要解决这一难点,应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产生矛盾,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自我矛盾。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因此应要求学生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三、通过关于立意的写作训练,指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观察生活,且能够生动地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并不能停留于此。作文不能仅当一面平面镜,只是对生活不加选择地照实呈现,而应该做一面放大镜,即能做到以小见大,反映生活的内涵与本质。就这一点而言,立意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其他东西只是附着在其表面的皮毛。另一方面,作文作为学生观察生活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外化出来的产物,应该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写作的同时,学会感悟生活。应该使学生懂得把写作当作一种感悟生活的手段。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如何去感悟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的过程。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在于身体的成长,更在于心灵的成长。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帮助学生成长,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而作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笔者认为在通过写熟悉的人和事的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表述生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作文的立意训练达到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目的。
  如两个学生的作文材料:
  (1)字写得潦草了,写得疯狂了,不再是曾经幼稚的笔迹。同时,成长的不仅仅是字,更是我们的心。
  (2)打开曾经的作业本,那幼稚未脱的笔迹,证明了曾经的我,再看现在的作业本的笔迹多了一份洒脱,我发现自己长大了。
  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材料哪个更能展开内容,使立意深刻。学生经过品味,认为是第一个材料更能深入进去,不仅是笔迹的成熟,还是心理的成熟,而且笔迹的成熟只是一个引子。这样比较的做法,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选出能写出内容的材料,同时也教会学生选材。
  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序列化写作训练,学生逐步学会了如何写作,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看到学生逐渐成长,作为老师,心中的欣喜是不可言语的,而这一切应得益于我们在作文教学与生活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之桥。
其他文献
鉴赏诗歌,首先要能够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是含蓄的,同时,诗歌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诗句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诗歌语言中往往会有一些信息对于主旨会有所暗示。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练就一双慧眼,注意捕捉关键信息,挖掘作品内涵。那么,诗歌中有哪些信息我们需要留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标题,抓题眼  诗歌的标题往往对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
期刊
近几年来高考,学生感觉也读懂了诗歌,可是诗歌鉴赏的得分却不是很高,分析原因还是答题时漫无目的,找不到得分点。其实,诗歌鉴赏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下面介绍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得分率。  一、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
期刊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包括历史资料、生活实例、亲身经历和统计数据等等,由于它们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教育力,学生们在写作议论文时通常喜欢列举各种事实作为论证观点的依据。但在实际习作中,因为作文理念、思维能力、素材积累等多种原因,学生在使用事实论据过程中,往往出现种种失误,造成“有米难成炊”遗憾局面。  一、明确论据叙述的要求,走出以叙代议的误区  1.论据叙述要概括、简明。  议论文与记叙
期刊
朴实真挚的《诗经》,磅礴大气的《史记》,浪漫脱俗的李白,豁达放旷的苏轼,执着深刻的鲁迅,娓娓而谈的冰心……经典作品令人万分景仰,大师的风采让人拍案叫绝。景仰之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叩问自己:如何让学生妙笔生花?  掩卷细思,其实,作文训练可以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第一,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练习写作。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多有典型的写作方法,可以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例。比如《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的一份报告中就已明确地指出一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办法。”这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授人以渔”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一
期刊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眉”,高考语文阅读题灵活而隐密,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在答题技巧上一定要做深入的探究。  整体上来说,抓住文章的题目,至少读三遍文章,认真审题,筛选文中重点词句,整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完善、简洁、规范的答题,是阅读答题技巧的基础。在此之上,还须做到:  一、看题目归纳中心。就新课标卷中语文阅读而言,文学类文本,看到题目,要么可以确定行为线索,把握情感脉络,要么可以揭示主题
期刊
高中学习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闻,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难题。因为现在很多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学习的态度很是不好,学习的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是,我们老师是不能放弃,面对困难,只能偏向虎上行,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重树学习的信心,端正态度,提
期刊
语文教材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它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文点和人文点的恰当结合,都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实现精神发育的途径之一。学生只要敞开心扉,用成长的经历与体验去和文本对话,去感悟文本,那么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基于此,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一扇窗口。  一、感悟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真情”是文章的根本,大凡美
期刊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获取多元快捷,整个社会功利浮躁,流行的是快餐文化,还有多少人能坚守内心宁静,躲于一隅,静静读书?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真实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与书为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
期刊
要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练习必不可少。但为何老师布置同样的练习任务,学生做了同样的习题,效果却不一样呢?其实,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忽略对时间的限制。  不少老师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给学生留了一节课时间写作文,结果结束时还没几个人写完开头,甚至有的学生连个标题也没有想好。而考试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用不足50分钟的时间写完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学生读了45分钟,一两首小诗词还不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