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解题规律,规范答题要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yuq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鉴赏题在江苏省高考试卷中是一种比较经典的题型,分值已经提高到目前的10分,其地位不言而喻,但考生能拿到高分却非易事。如果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古典诗歌的解题规律及解题的程序,帮助学生规范答题要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水平。
  下面我就以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古典诗歌的解题程序和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如何规范古典诗歌的答题要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无论诗歌的命题形式如何变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解题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整个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那么如何快速地整体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呢?
  一、把握诗歌内容
  要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知人论世
  “诗言志”,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及情感抱负。比如,王昌龄(公元698—756年),盛唐著名诗人,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背景有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诗人有如此的经历,就不难理解诗中的“醉“凉”“忆君”“愁”等情感了。
  2.诗歌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标题可以知道一些文章的内容。从《送魏二》题目直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一想到送别诗,学生就应该想到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这些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外乎就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及坦陈心志的告白。
  《送魏二》从标题看,也是一首送别诗,体现的必然,诗人和友人之间的送别之情。
  3.紧抓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因而要分析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在《送魏二》中,“醉别”“忆君”“愁”“梦”这些关键词无非就是诗眼,能准确透露出诗歌本身的情感。诗人和友人为什么“醉别”?“愁”什么?等等,紧紧扣住这些诗眼,反复思考,自然就能揣摩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4.意象意境
  把握意象,感知意境。意境(或叫“境界”“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象体系。在这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有启示性的生命景象的图画,又包含诗人主观情感,两者融合而成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即所谓意境。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感知意境的方法就是发挥想象,补充画面。想象,是形象思维活动,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考生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空间,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体系,确定意境的基调,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歌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丰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等等。
  “江”“楼”“橘柚”“江风”“雨”“舟”“潇湘月”“清猿”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迷离、凄清的秋天的画面,再联系“送别”这一主题,就能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伤感心情。
  5.诗歌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诗歌的注释不可忽略,往往暗示诗歌的内容。有的诗歌鉴赏题没有注释,若有,考生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命题者添加注释,无非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总之,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和背景,阅读标题,走进诗歌意境及揣摩可能有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知,再读题目,明确答题的要点,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
  二、明确答题要点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呢?要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同时还要注意,无论题目如何要求,答题时都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送魏二》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第1题,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识记的能力和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考查结合起来,这种命题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老师和学生重视教材的学习,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第1题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第2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命题者已经降低试题难度,明确告诉是“惜别深情”。要求做简要说明,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到诗歌中去找根据,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3题,借用古人的鉴赏语,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评价,“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里的“之”指代谁?“情”是什么?第3题的难度明显高于第2题,只有理解了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句话,考生才能答好题。
  三、规范答题要领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题时一定要扣紧命题要求组织答案。
  简答题,其实质就是微型论文,即必须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就诗歌鉴赏题而言,论点就是对问题的最直接的回答,比如表达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等;论据是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并把摘录的词句用双引号标好,这样才能既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曾经有人将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进行归纳,分为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技巧型、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题型等,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模式,无非包括三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这样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要领,使得答题更有条理,也更容易接近得分点。
  比如:
  (2)一、二两句诗中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这里,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观点(论点)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说明,如果按照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的话,参考答案应是这样的:
  表现手法:双关、烘托等;内容概述:秋风秋雨的的凄清,诗人和友人依依惜别,两人借酒浇愁,“醉别”暗示着情谊之深,“江风引雨”气候已变,风雨入舟,“凉”,一语双关,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暗示心理的感受,“引”与“入”字呼应,描绘了秋风秋雨的的凄清特点;诗人情感: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烘托了诗人和友人内心的悲凉的依依惜别之情。
  标准答案是: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又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就是观点(论点),还是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想象和虚实结合;内容描述和概括:“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里由眼前的实景,想象友人到达潇湘之后的愁苦与孤寂的虚景,虚实结合。诗人情感:惜别深情。
  标准答案是: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综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什么命题模式,一般而言,包括三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这样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要领,使得答题有条理,接近得分点。
其他文献
摘要: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太宰文学,对当时的世人特别是日本战败后那个时期的青年人产生了无可计量的影响。不仅是那个非常时期的青年们狂热地追读他的作品,现在同样盛传于世。每年都有新的太宰文学热爱者出现。在他去世六十年后,其作品仍不断吸引着年轻读者,并以各种形式影响后辈的作家。太宰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除了内容上的独具一格,文体上的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斜阳》和《人间失格》是他最著名的代表
摘 要: 本文首先论证了接受理论指导、评价旅游景点英译的可行性;从接受理论视角对宜春旅游景点介绍的现有英译文本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探讨、例证接受理论指导下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  关键词: 旅游景点介绍 接受理论 英译策略    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翻译的研究也成了一个热门课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接受理论视角对宜
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就是说,如何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为新课改成功的前提,而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习惯则是关键。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解决兴趣的培养、能力的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已经20周岁了,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年龄,对一个组织来说更是一个成熟并值得总结庆祝纪念的年龄。雕塑专业委员会是雕塑界成立比较早的,一个研究雕塑艺术理论、推动雕塑工艺发展、开展雕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和维护雕塑家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在20年庆典之际,回忆我感触比较深刻的两件事。  我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是一个勤恳奋斗的队伍,当我看到雕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
摘 要: 高校教师评价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借鉴中外教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性因素的分析,旨在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关键词: 教师评价 教育行政化 大学治理 同行评价    进入21世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效的、富有创新性的师资团队,关乎大学的生命力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教师质量评价问题已成为我国高
摘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NTeQ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它指导教师制定基于问题的整合课堂教学计划。本文通过对此模式的介绍和此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引导教师如何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关键词: NTeQ模式 教学设计整合教学研究    1.引言  NTeQ的含义是“
摘要: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散文诗,其内容都是由寻常之物激起的作家的心灵之声。品读这些形象,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到作家的心灵风光。那作家们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形象展示自己的心灵风光的呢?1.用运象征手法;2.抓住寻常之物自身的特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 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这样,作家笔下的这些形象便充满了灵气,物我合一,物之声即我之声,物之情即我之情,作家的心灵风光便借助这些形象展现无余
摘 要: 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以价值和效用、费用和效益为理论依据对现行高职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改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改变高职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获得投资预期效益和效用。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 视角 高职英语教学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卡扎菲喜欢直播绞刑,一个利比亚母亲在正吃着斋月的晚餐,突然电视上开始直播绞刑。她发现一个死刑犯的衣服很眼熟。定睛一看,原来是她的亲生儿子!    2月15日,正在开车的利比亚外交官爱德里斯拉明接到儿子的电话获悉,人们开始在班加西街头游行。拉明意识到,变革的火炬已经从突尼斯和埃及传到了利比亚。  这一天,他等了几十年。  年逾60的拉明喜极而泣,加大油门赶回班加西。他决定辞官,与这些示威者一起战斗。
摘 要: 交互的美学预示了一个以艺术、技术和科学的非同寻常的融合为基础的新精神时代。它是一种发生在真实时间中事件的美学,并通过技术的手段带来使视觉结合物理上的不同空间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两种多媒体形式就是电影和电子/电脑游戏,它们都属于多媒体综合艺术。在这些综合艺术中,有一部分人充当着近似于上帝的角色,如电影导演,游戏制作人,还有多媒体设计师,他们负责构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综合艺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