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已被列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更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课的教学工作谈一下看法。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新课程标准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认为他们在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也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学习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网上聊天和玩游戏,极少数学生学过网面制作和动画制作,并有少数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很少有学生学过编程;仍有近六分之一的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所以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分层次教学
为了解决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是大部分在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而另一类则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对大部分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另一类学生由于硬件的原故,在必修课的前半个阶段,我们要更多的关心这些学生。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有所区别,让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也应关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第三类学生,如对编程、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2、自主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强调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或分组探究、讨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解决办法。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们在上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以前所学简单功能的复述,而是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且学生不经过认真探索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驱动式教学
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新课程不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相反,我们要更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首先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其次,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表明,目前还很少有学生自己去积极想出问题去解决,只有老师布置适当的任务,学生才会去分析问题,探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才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强调的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于以前的期末笔试与上机操作考核,我们更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但我认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我个人认为,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有以下好处:
(1)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及道德观;
(2)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从其他人那里取得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合作,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明确信息社会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做为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学生分析,用充足的时间备课,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知识与技能,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信心。
【关键词】 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更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课的教学工作谈一下看法。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新课程标准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新课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点”,而是认为他们在初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也是大势所趋。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一新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学习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网上聊天和玩游戏,极少数学生学过网面制作和动画制作,并有少数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很少有学生学过编程;仍有近六分之一的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所以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分层次教学
为了解决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是大部分在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而另一类则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对大部分学生,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另一类学生由于硬件的原故,在必修课的前半个阶段,我们要更多的关心这些学生。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有所区别,让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也应关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第三类学生,如对编程、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2、自主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强调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或分组探究、讨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解决办法。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我们在上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以前所学简单功能的复述,而是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且学生不经过认真探索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驱动式教学
在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新课程不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相反,我们要更多进行任务驱动教学。首先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自由;其次,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表明,目前还很少有学生自己去积极想出问题去解决,只有老师布置适当的任务,学生才会去分析问题,探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才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强调的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于以前的期末笔试与上机操作考核,我们更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但我认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我个人认为,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有以下好处:
(1)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及道德观;
(2)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从其他人那里取得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总之,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合作,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明确信息社会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做为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学生分析,用充足的时间备课,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知识与技能,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