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际能力是指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狭义上来说,它主要指听和说;而广义上而言,则是指人的听、说、读和写的四项基本能力。
【关键词】交际 能力 环境 跨文化 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李筱菊认为,一种语言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交际工具,除了具有语言形式本身的种种规则之外,还有语言形式在具体情况下体现功能的规定。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除上述外,交际能力还包括一个人运用各种姿体等非语言手段(如手势语、面部表情等)达到某种交际的能力。综上所述,交际能力是指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狭义上来说,它主要指听和说;而广义上而言,则是指听、说、读和写的四项基本能力。纵观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这四个方面要求是并重的,但无形中总会存在着许多的偏差。
一、创设交际环境,培养听说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他们愿意开口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表达的愿望转化为语言表现。“说”就是将自己内在的语言材料进行转化,即借助词语按照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复杂过程,它需要强烈的自我表达心理倾向的这样一种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讨论,联系一些国内外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那么在活动中就能应变自如了。另外,有些学生可能过于紧张和焦虑使得无法表现其交际意图,因此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鼓励,针对性地创造轻松的语言氛围,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迈克纳马拉认为,在课堂环境下进行交流的动机,同“大街上”的(自然)环境中所见的动机有着天壤之别。在课堂环境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很少有话非说不可,而要即兴创造新意,并且相互猜测对方意义何在的情形。正如克拉申所说,客观环境是可以不断改善的,课堂环境也有可能提供真正的交流机会。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可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做文章。首先,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成各种真实的语言场景;其次,教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面貌,要能创造性地活化教材里的平面语言符号系统,使其成为学生的言语能力。
二、注重文化导入,培养交际能力
Rub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以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涉及语言表层知识的运用,更注重实践中的语用能力,重视社会和文化因素。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反映文化并为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文化无处不在,语言的正确使用要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的词汇变化无时无刻不负载着文化。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西方的社会生活、民情民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逐渐对西方社会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不能将视角局限在语言形式的框架内和语法知识的呆板传授上,应转移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考虑如何培养实际交际能力的问题。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不理解文本仅仅是语言知识不够,而不是缺乏文化知识所致。学生缺乏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迫切性,体会不到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以及它所带来的连贯作用。事实上,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影响学习的主要障碍已不再是语言本身,而在于对所学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推理。这主要是因为在汉语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语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对英语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对于任何一位中国学习者来说,绝对摆脱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
三、改进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被动听得索然无味,毫无成效。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时,应走下讲台,转变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2.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比如观看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影视剧,与外国教师、留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引导学生从以前无意识的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状态等。在学生获得了相关的文化体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形成积极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应加强培养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风土人情等知识的缺失从而造成在实际交流中产生交际障碍。同时,母语又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响学习,成为实际交流中交际障碍的原因。造成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原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因此,跨文化交际问题归纳分和析的思考角度也不是单一的。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全面地帮助学生归纳分析典型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只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交际 能力 环境 跨文化 交际能力
语言学家李筱菊认为,一种语言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交际工具,除了具有语言形式本身的种种规则之外,还有语言形式在具体情况下体现功能的规定。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除上述外,交际能力还包括一个人运用各种姿体等非语言手段(如手势语、面部表情等)达到某种交际的能力。综上所述,交际能力是指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狭义上来说,它主要指听和说;而广义上而言,则是指听、说、读和写的四项基本能力。纵观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这四个方面要求是并重的,但无形中总会存在着许多的偏差。
一、创设交际环境,培养听说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使他们愿意开口说话,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表达的愿望转化为语言表现。“说”就是将自己内在的语言材料进行转化,即借助词语按照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复杂过程,它需要强烈的自我表达心理倾向的这样一种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讨论,联系一些国内外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那么在活动中就能应变自如了。另外,有些学生可能过于紧张和焦虑使得无法表现其交际意图,因此教师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鼓励,针对性地创造轻松的语言氛围,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迈克纳马拉认为,在课堂环境下进行交流的动机,同“大街上”的(自然)环境中所见的动机有着天壤之别。在课堂环境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很少有话非说不可,而要即兴创造新意,并且相互猜测对方意义何在的情形。正如克拉申所说,客观环境是可以不断改善的,课堂环境也有可能提供真正的交流机会。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可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做文章。首先,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成各种真实的语言场景;其次,教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面貌,要能创造性地活化教材里的平面语言符号系统,使其成为学生的言语能力。
二、注重文化导入,培养交际能力
Rub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以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涉及语言表层知识的运用,更注重实践中的语用能力,重视社会和文化因素。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反映文化并为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文化无处不在,语言的正确使用要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的词汇变化无时无刻不负载着文化。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西方的社会生活、民情民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逐渐对西方社会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不能将视角局限在语言形式的框架内和语法知识的呆板传授上,应转移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考虑如何培养实际交际能力的问题。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不理解文本仅仅是语言知识不够,而不是缺乏文化知识所致。学生缺乏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迫切性,体会不到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以及它所带来的连贯作用。事实上,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影响学习的主要障碍已不再是语言本身,而在于对所学语言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分析、推理。这主要是因为在汉语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语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对英语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对于任何一位中国学习者来说,绝对摆脱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
三、改进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被动听得索然无味,毫无成效。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时,应走下讲台,转变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2.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比如观看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影视剧,与外国教师、留学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引导学生从以前无意识的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状态等。在学生获得了相关的文化体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形成积极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应加强培养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风土人情等知识的缺失从而造成在实际交流中产生交际障碍。同时,母语又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响学习,成为实际交流中交际障碍的原因。造成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原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因此,跨文化交际问题归纳分和析的思考角度也不是单一的。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全面地帮助学生归纳分析典型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只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