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思历史”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史料教学、情境教学和主题式教学结合并提炼出的新的教学模式。“情思历史”最大的特点是在正确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对于史料的选择和主题立意的设计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对于情境探究“深广”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的问题。可见,历史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专业能力。本文即探讨了广大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胜任相应的角色,以便为更好地实施“情思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情境创造意识——精心设计细节,再现历史情景
历史教师在课前需以睿智的眼光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亮点”,并根据“亮点”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加工,这种加工不是拷贝“真实”的历史场景,而是一种匠心独具的挖掘创新。同样的道理,历史教学成败的前提便是“剧本”的编写是否挖掘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切入点,并如何创设出两者有机结合的情境。历史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要精心设计历史细节,以小见大,在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删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设定内容主题和感情基调,体验相关语言交流的情感,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创设出能够唤起学生真情实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历史场景中能积极地学习历史。例如,陈洪义老师在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了张鸣《梦醒与嬗变》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情景体验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播放“历史图片剧”,通过三个不同的方案、三种不同的“结局”,使学生体验历史情景,感悟历史真谛,最后利用相关史料,探讨重点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兴趣点,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的历史情境,把教学与学生联结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思考历史。
二、情绪调控意识——调节课堂气氛,优化情感教学
教师的职责之一在于控制教学现场,让教学顺利进行,并及时调节教学过程中的气氛。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演”,仅为学生创设情景是远远不够的,情景只是預设的一个虚拟的历史环境,而学生才是“戏”中的主角。因为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情景的理解和感情也是不一样,这就导致个体学生“情绪”的差异性,这就要教师意识到“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励人民积极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历史教师应该借助历史假设,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和文本进行研读,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假设进行论证,从而使历史学习与认知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就如,陈洪义老师在教学人民版必修二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开门见山: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吗?通过提问,将历史假设引入课堂,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病症问题、用药问题(1)、用药问题(2),并且引用大量史料,扩充课堂材料,指导学生研读历史,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问题,而在课后的作业中,还提出了新的假设,将历史探究引向更深层次,让学生的情感从课程开始到结尾都深陷其中。
三、问题引导意识——从导知到强智,培养创新能力
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学生学习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育“智”的过程。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力强,乐于思考问题,情感更容易被感染,因而教师在课堂导入或教学活动示范等过程中更应该融入导知与育智的技巧,以渗透情感的语音语调、富于变化的表情和丰富的历史材料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例如,湛江市第一中学林菁老师在人民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中,创新性地把课程有机整合为四大部分:第一篇“美国梦”濒临破灭——新政为什么要实施;第二篇“守梦者”罗斯福——罗斯福在新政中做了什么;第三篇反思“守梦”方法——民众眼中的罗斯福及“新政”;第四篇从“美国梦”到“中国梦”再到“湛江梦”——以史为鉴。该课程的主题立意为“梦”,通过四大部分,将教师的角色作用由“导知”发展为“育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进而通过课后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思想教育意识——建构人生课堂,树立价值导向
《“情思历史”教学概论》中提出:风格即人格,课堂即人生,教学即人学。价值的核心是人,而在课堂上传授价值理念的是教师,接受者便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角色的观念不仅是教师的认识、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作为教师还必须构建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因此,教师不仅要构建有意义、有活力的“真实课堂”,还要构建拥有智慧的课堂。例如,陈洪义老师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提出,历史事实是历史认识的基础,而历史认识是历史观的前提,于是在设计该课前,针对正确的历史观的主题立意,提出了两个基调:第一,以“抗战精神和民族复兴”为感情基调,深化学生的认识体系;第二,以“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深化学生的理性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通过表格材料对比1937年前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有何不同,引用华佗的故事,采用《中国:二战东方主战场缠住日军主要兵力》的具体数据等,让学生在认识这段历史的同时,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有效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生成,因此,构建人生课堂,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传达正确的价值向导。
因此,在“情思历史”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既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又要在行动上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既要以创新的思维来实践“情思”教学,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技能,以胜任中学历史课堂“情思”教学中的各个角色,进而达到让学生“思考、思维、思想”三者有机结合。期望中学历史教师通过此文有所启发,并能为以后研究“情思历史”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洪义,唐朋.情思历史教学范式的建构与实践[J].新课程评论,2017(07).
[2]陈洪义.“情思历史”课堂概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5).
[3]陈洪义.用情感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以人民版必修第一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1).
[4]陈洪义.梦想与坚持—做一个有信念的教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陈洪义.“情思历史”教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04).
[7]张玉涓.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
一、情境创造意识——精心设计细节,再现历史情景
历史教师在课前需以睿智的眼光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亮点”,并根据“亮点”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加工,这种加工不是拷贝“真实”的历史场景,而是一种匠心独具的挖掘创新。同样的道理,历史教学成败的前提便是“剧本”的编写是否挖掘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切入点,并如何创设出两者有机结合的情境。历史教师在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要精心设计历史细节,以小见大,在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删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设定内容主题和感情基调,体验相关语言交流的情感,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创设出能够唤起学生真情实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历史场景中能积极地学习历史。例如,陈洪义老师在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了张鸣《梦醒与嬗变》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情景体验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播放“历史图片剧”,通过三个不同的方案、三种不同的“结局”,使学生体验历史情景,感悟历史真谛,最后利用相关史料,探讨重点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兴趣点,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的历史情境,把教学与学生联结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思考历史。
二、情绪调控意识——调节课堂气氛,优化情感教学
教师的职责之一在于控制教学现场,让教学顺利进行,并及时调节教学过程中的气氛。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演”,仅为学生创设情景是远远不够的,情景只是預设的一个虚拟的历史环境,而学生才是“戏”中的主角。因为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情景的理解和感情也是不一样,这就导致个体学生“情绪”的差异性,这就要教师意识到“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励人民积极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历史教师应该借助历史假设,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和文本进行研读,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假设进行论证,从而使历史学习与认知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就如,陈洪义老师在教学人民版必修二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开门见山: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胜利吗?通过提问,将历史假设引入课堂,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病症问题、用药问题(1)、用药问题(2),并且引用大量史料,扩充课堂材料,指导学生研读历史,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问题,而在课后的作业中,还提出了新的假设,将历史探究引向更深层次,让学生的情感从课程开始到结尾都深陷其中。
三、问题引导意识——从导知到强智,培养创新能力
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学生学习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育“智”的过程。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力强,乐于思考问题,情感更容易被感染,因而教师在课堂导入或教学活动示范等过程中更应该融入导知与育智的技巧,以渗透情感的语音语调、富于变化的表情和丰富的历史材料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学”的欲望。例如,湛江市第一中学林菁老师在人民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中,创新性地把课程有机整合为四大部分:第一篇“美国梦”濒临破灭——新政为什么要实施;第二篇“守梦者”罗斯福——罗斯福在新政中做了什么;第三篇反思“守梦”方法——民众眼中的罗斯福及“新政”;第四篇从“美国梦”到“中国梦”再到“湛江梦”——以史为鉴。该课程的主题立意为“梦”,通过四大部分,将教师的角色作用由“导知”发展为“育智”,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进而通过课后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思想教育意识——建构人生课堂,树立价值导向
《“情思历史”教学概论》中提出:风格即人格,课堂即人生,教学即人学。价值的核心是人,而在课堂上传授价值理念的是教师,接受者便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角色的观念不仅是教师的认识、情感体验与心理感受,作为教师还必须构建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因此,教师不仅要构建有意义、有活力的“真实课堂”,还要构建拥有智慧的课堂。例如,陈洪义老师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提出,历史事实是历史认识的基础,而历史认识是历史观的前提,于是在设计该课前,针对正确的历史观的主题立意,提出了两个基调:第一,以“抗战精神和民族复兴”为感情基调,深化学生的认识体系;第二,以“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深化学生的理性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通过表格材料对比1937年前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有何不同,引用华佗的故事,采用《中国:二战东方主战场缠住日军主要兵力》的具体数据等,让学生在认识这段历史的同时,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有效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生成,因此,构建人生课堂,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中,传达正确的价值向导。
因此,在“情思历史”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既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又要在行动上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既要以创新的思维来实践“情思”教学,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技能,以胜任中学历史课堂“情思”教学中的各个角色,进而达到让学生“思考、思维、思想”三者有机结合。期望中学历史教师通过此文有所启发,并能为以后研究“情思历史”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洪义,唐朋.情思历史教学范式的建构与实践[J].新课程评论,2017(07).
[2]陈洪义.“情思历史”课堂概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5).
[3]陈洪义.用情感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以人民版必修第一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1).
[4]陈洪义.梦想与坚持—做一个有信念的教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陈洪义.“情思历史”教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04).
[7]张玉涓.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