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面临教育模式重构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理论和实践的论证,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科学、健康、长足发展必须要走发展性之路。对于农业院校来说,要打造富于特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夯实一个中心,落实两项保障,建设三支队伍,构建五大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
作者简介:张延华(1976-),女,山东泰安人,华中农业大学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姚江林(1968-),男,湖北广水人,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7Z030)、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7B22) 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从发展取向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面临教育模式重构的重大课题。只有科学建构模式,才能正确指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科学、健康、长足发展必须要走发展性之路。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注意夯实一个中心、落实两项保障、建设三支队伍、构建五大体系。
一、产生背景及主要特点
1.产生背景
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当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1]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地侧重于心理问题的防治和矫正,对全体学生关注不够,对成长与发展关注不够,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这项工作流于片面和被动,没有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应有的贡献。对于农业院校来说,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在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相对匮乏,导致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出现相对较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留守经历导致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的城市化适应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导致的人格问题等就非常具有普遍意义。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更需要转变思路,重构模式,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变矫治为预防发展,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为重心转变为以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重心,才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理论层面来看,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心理学家们不再仅仅关注“人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人达到最佳境界,怎样培养和开发潜能,怎样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精神支柱等,从而促生了积极心理学。其最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积极心理学运动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它将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和发展转型,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服务向全员参与、学科渗透、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2]
2.主要特点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紧紧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面向整体、兼顾个体、解除障碍、着重发展为原则,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体的积极成长为最终目标。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指导适应与促进发展为主题,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咨询与自助、互助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注重点面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共性的、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改善社会适应性,发掘个人潜能,促进人格成长。
二、实施策略
对于农业院校来说,要打造富于特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夯实一个中心、落实两项保障、建设三支队伍、构建五大体系。
1.夯实一个阵地
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硬件投入、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任务,在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组织、指导及核心作用。
2.落实两项保障
(1)落实制度保障。学校层面上,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多元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要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员多方力量,整合校内资源,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学校各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积极配合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业务层面上,要健全制度,规范服务,严格流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在心理咨询方面,要健全咨询预约制度、咨询师督导制度、转介制度等工作制度;在健康教育方面,要健全考评激励制度、学生骨干工作制度;在危机干预方面,要健全危机信息预警制度、危机信息通报与反馈制度、监护制度以及危机后跟进制度等各项制度,以专业的设置、专注的服务,专心的态度,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落实经费保障。学校应划拨专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启动经费,用于硬件建设和软件购置。同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心理咨询、宣传教育、课程建设、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工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设三支队伍
建立联动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纵向指导与横向沟通,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为骨干、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军、学生骨干队伍为依托的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和专家作用。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的关键和保障。要组建一支专兼聘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指导者,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个别学生的危机干预三个层次上发挥专家作用。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要大力加强督导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将学术研究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2)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学生工作队伍由分管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组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主力军,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危机预防和干预等工作。要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为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既当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员,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和及时性作用,使辅导员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在工作中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实效。
(3)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朋辈辅导员队伍、学生会素质拓展部、班级心理委员等四支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学生自我教育、互助成长的平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从而把“强化保健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1)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指导并支持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扶持和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工作,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他们开展学术讲座、读书活动、心理调查、知识竞赛和心理沙龙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开发”的作用。
2)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大力推广朋辈教育和团体训练。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通过同龄人互助的形式推广团体心理训练和素质拓展,努力使心理健康的阳光温暖到每一位同学。朋辈辅导员队伍除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通过朋辈沙龙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3)设立学生会素质拓展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设立素质拓展部,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各项活动。素质拓展部可以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普及知识,消除困惑;组织活动,营造氛围;促使大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自觉的自我心灵塑造者,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4)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发挥他们心理宣传员和信息员的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员和学生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在班级层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协助学院做好同学心理信息的收集上报以及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在每个学生班级设立心理委员,通过印发知识读本、开展业务培训、素质拓展及工作交流等方式加大心理委员培养力度,提高他们履行工作职责的技能和水平;通过严格心理委员工作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心理委员等激励机制强化心理委员的工作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构建五大体系
(1)课程教学体系。课堂教育在心理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同时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五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二是发展性原则,协助大学生缓解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帮助开发心理潜能;三是科学性原则,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心理素质教育规律;四是针对性原则,根据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五是预防性原则,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以上原则,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心理学》、《性别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公共选修课程,积极构建课堂教学与心理行为训练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学会心理调适技巧,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主体自我创设与自我建构,不断完善健康人格。
(2)日常宣传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心理健康普及宣传教育体系,力争使心理健康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心田。
首先要以“心理健康活动月”为中心,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化建设。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每年围绕一个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主题,开展校园户外心理咨询、心理讲坛、心理影片展播、心理沙龙、心理征文比赛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渠道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新颖性、教育影响的广泛性,打造一批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品牌活动。
其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推广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宣传活动,力争使心理健康的阳光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阅览室,配备心理学书籍、杂志和报刊,方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网站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编印宣传刊物并分发到学生,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需求策划开展校园主题宣传,大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观念的普及宣传教育,打造“处处有心理健康宣传阵地,人人知晓心理求助渠道”的局面。
(3)咨询辅导体系。积极构建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结合,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团体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体系。一是坚持“尊重、保密、自助、发展”原则,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努力促进心理咨询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定期开展校园户外咨询与宣传活动,澄清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使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不同水平求助动机的学生都能及时得到有效帮助。三是本着“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学院开展辅导活动,针对农业院校学生常见的专业思想问题、自主学习问题、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问题等方面与学生面对面谈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应对各方面压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素质拓展体系。朋辈辅导和素质拓展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根据专业标准在学生中广泛选拔“朋辈辅导员”,按照“理念+知识+体验+训练”的复合模式,围绕人生规划、团队精神、时间管理、领导能力、人际沟通、社会适应、恋爱婚姻等内容开展强化训练。这些受过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可以团体训练营领导者的身份,在全校学生中推广素质拓展和团体训练,提升学生心理张力。同时,采用“一个点辐射带动一个面”的方式,要求每个朋辈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调适技能传授给他们。
(5)危机干预体系。构建预防、干预、辅导与治疗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心理辅导、教育管理和医学治疗紧密结合,强调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做到危机前积极预防,危机中及时干预和危机后跟进治疗,及时化解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预防为主,重在教育,大力开展危机干预教育。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教育,使学生能识别自身及周围潜在的危险,形成预防和干预危机的意识,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危机预防的资源,都可以对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帮助,以把危机事件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加强对政工干部队伍和各级学生骨干的危机预防知识教育,使他们能识别学生异常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况,提升他们的助人意识和技能,增加解决危机的资源和力量。
2)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快速危机反应体系,形成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有心理辅导员、班级有学生心理委员的三级工作体系。三级体系中的每个环节都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保障危机干预工作的快速有序开展。
其次,建立“测评—筛查—干预”的危机预警干预机制。从测评工具的科学选用、施测人员的专业培训、测评数据的科学分析、筛出学生的访谈干预等方面加强心理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抓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监控,对重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
再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邀请专业医生来校座诊,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及精神评估,对有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跟踪咨询,根据需要转介至专业医院进行治疗。
3)准确判断,果断处理,强化危机干预效果。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专业工作,不仅对参与干预的专业人员可能造成隐形伤害,还可能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坚持专业伦理守则,注重提升工作艺术,危机评估准确,危机处理果断,分情况、分问题、分对象进行危机干预,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给被干预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确保被干预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于有自制能力可以进行正常学习的学生,安排心理咨询和专人帮扶;对有严重抑郁症或精神障碍无法保证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安排转介和接受专业治疗;对于经历过危机事件的学生坚持跟踪访谈和及时监护。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17.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8:3-5.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
作者简介:张延华(1976-),女,山东泰安人,华中农业大学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姚江林(1968-),男,湖北广水人,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7Z030)、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7B22) 的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从发展取向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面临教育模式重构的重大课题。只有科学建构模式,才能正确指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科学、健康、长足发展必须要走发展性之路。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注意夯实一个中心、落实两项保障、建设三支队伍、构建五大体系。
一、产生背景及主要特点
1.产生背景
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当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1]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地侧重于心理问题的防治和矫正,对全体学生关注不够,对成长与发展关注不够,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这项工作流于片面和被动,没有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应有的贡献。对于农业院校来说,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在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相对匮乏,导致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出现相对较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留守经历导致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的城市化适应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导致的人格问题等就非常具有普遍意义。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更需要转变思路,重构模式,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变矫治为预防发展,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为重心转变为以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重心,才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理论层面来看,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心理学家们不再仅仅关注“人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人达到最佳境界,怎样培养和开发潜能,怎样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精神支柱等,从而促生了积极心理学。其最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积极心理学运动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式的转变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它将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和发展转型,从面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服务向全员参与、学科渗透、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2]
2.主要特点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紧紧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面向整体、兼顾个体、解除障碍、着重发展为原则,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体的积极成长为最终目标。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指导适应与促进发展为主题,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咨询与自助、互助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注重点面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共性的、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改善社会适应性,发掘个人潜能,促进人格成长。
二、实施策略
对于农业院校来说,要打造富于特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夯实一个中心、落实两项保障、建设三支队伍、构建五大体系。
1.夯实一个阵地
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硬件投入、活动开展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任务,在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组织、指导及核心作用。
2.落实两项保障
(1)落实制度保障。学校层面上,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多元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要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员多方力量,整合校内资源,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学校各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积极配合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业务层面上,要健全制度,规范服务,严格流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在心理咨询方面,要健全咨询预约制度、咨询师督导制度、转介制度等工作制度;在健康教育方面,要健全考评激励制度、学生骨干工作制度;在危机干预方面,要健全危机信息预警制度、危机信息通报与反馈制度、监护制度以及危机后跟进制度等各项制度,以专业的设置、专注的服务,专心的态度,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落实经费保障。学校应划拨专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启动经费,用于硬件建设和软件购置。同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心理咨询、宣传教育、课程建设、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工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设三支队伍
建立联动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纵向指导与横向沟通,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为骨干、学生工作队伍为主力军、学生骨干队伍为依托的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骨干和专家作用。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的关键和保障。要组建一支专兼聘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指导者,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个别学生的危机干预三个层次上发挥专家作用。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要大力加强督导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将学术研究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2)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学生工作队伍由分管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组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主力军,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普及、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危机预防和干预等工作。要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为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既当好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辅导员,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和及时性作用,使辅导员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在工作中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实效。
(3)建设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朋辈辅导员队伍、学生会素质拓展部、班级心理委员等四支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学生自我教育、互助成长的平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从而把“强化保健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1)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指导并支持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扶持和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工作,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他们开展学术讲座、读书活动、心理调查、知识竞赛和心理沙龙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开发”的作用。
2)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大力推广朋辈教育和团体训练。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通过同龄人互助的形式推广团体心理训练和素质拓展,努力使心理健康的阳光温暖到每一位同学。朋辈辅导员队伍除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通过朋辈沙龙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3)设立学生会素质拓展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设立素质拓展部,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各项活动。素质拓展部可以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普及知识,消除困惑;组织活动,营造氛围;促使大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自觉的自我心灵塑造者,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4)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发挥他们心理宣传员和信息员的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员和学生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在班级层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协助学院做好同学心理信息的收集上报以及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在每个学生班级设立心理委员,通过印发知识读本、开展业务培训、素质拓展及工作交流等方式加大心理委员培养力度,提高他们履行工作职责的技能和水平;通过严格心理委员工作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心理委员等激励机制强化心理委员的工作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构建五大体系
(1)课程教学体系。课堂教育在心理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同时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五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二是发展性原则,协助大学生缓解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帮助开发心理潜能;三是科学性原则,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心理素质教育规律;四是针对性原则,根据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五是预防性原则,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以上原则,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人际关系心理学》、《性别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公共选修课程,积极构建课堂教学与心理行为训练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学会心理调适技巧,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主体自我创设与自我建构,不断完善健康人格。
(2)日常宣传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心理健康普及宣传教育体系,力争使心理健康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心田。
首先要以“心理健康活动月”为中心,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化建设。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每年围绕一个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主题,开展校园户外心理咨询、心理讲坛、心理影片展播、心理沙龙、心理征文比赛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渠道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新颖性、教育影响的广泛性,打造一批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品牌活动。
其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推广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宣传活动,力争使心理健康的阳光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阅览室,配备心理学书籍、杂志和报刊,方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网站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编印宣传刊物并分发到学生,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需求策划开展校园主题宣传,大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观念的普及宣传教育,打造“处处有心理健康宣传阵地,人人知晓心理求助渠道”的局面。
(3)咨询辅导体系。积极构建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结合,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团体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体系。一是坚持“尊重、保密、自助、发展”原则,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努力促进心理咨询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定期开展校园户外咨询与宣传活动,澄清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使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不同水平求助动机的学生都能及时得到有效帮助。三是本着“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学院开展辅导活动,针对农业院校学生常见的专业思想问题、自主学习问题、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问题等方面与学生面对面谈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应对各方面压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素质拓展体系。朋辈辅导和素质拓展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根据专业标准在学生中广泛选拔“朋辈辅导员”,按照“理念+知识+体验+训练”的复合模式,围绕人生规划、团队精神、时间管理、领导能力、人际沟通、社会适应、恋爱婚姻等内容开展强化训练。这些受过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可以团体训练营领导者的身份,在全校学生中推广素质拓展和团体训练,提升学生心理张力。同时,采用“一个点辐射带动一个面”的方式,要求每个朋辈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调适技能传授给他们。
(5)危机干预体系。构建预防、干预、辅导与治疗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心理辅导、教育管理和医学治疗紧密结合,强调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做到危机前积极预防,危机中及时干预和危机后跟进治疗,及时化解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预防为主,重在教育,大力开展危机干预教育。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教育,使学生能识别自身及周围潜在的危险,形成预防和干预危机的意识,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危机预防的资源,都可以对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帮助,以把危机事件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加强对政工干部队伍和各级学生骨干的危机预防知识教育,使他们能识别学生异常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况,提升他们的助人意识和技能,增加解决危机的资源和力量。
2)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快速危机反应体系,形成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有心理辅导员、班级有学生心理委员的三级工作体系。三级体系中的每个环节都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保障危机干预工作的快速有序开展。
其次,建立“测评—筛查—干预”的危机预警干预机制。从测评工具的科学选用、施测人员的专业培训、测评数据的科学分析、筛出学生的访谈干预等方面加强心理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抓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监控,对重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
再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邀请专业医生来校座诊,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及精神评估,对有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跟踪咨询,根据需要转介至专业医院进行治疗。
3)准确判断,果断处理,强化危机干预效果。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专业工作,不仅对参与干预的专业人员可能造成隐形伤害,还可能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坚持专业伦理守则,注重提升工作艺术,危机评估准确,危机处理果断,分情况、分问题、分对象进行危机干预,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给被干预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确保被干预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于有自制能力可以进行正常学习的学生,安排心理咨询和专人帮扶;对有严重抑郁症或精神障碍无法保证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安排转介和接受专业治疗;对于经历过危机事件的学生坚持跟踪访谈和及时监护。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17.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8:3-5.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