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方山露芽”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3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这个爱吟诗爱饮茶的古老国度,每个茶名展开都是一首风景诗,可感山水的灵秀奇美,可见草木的仪态万方。有道是:名山藏名寺,名寺出名茶。方山之中,山寺之畔,春风化雨,露滋芽生。披览文献,方山露芽,因方山亦因方山寺而得名。
  方山何处是?方山寺今何在?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是语焉不详以及疑义争论。方山露芽,这一反复被唐人提及的名茶,于今竟遥远得像一个惝恍迷离的梦。
  然而,当散落在榛莽中的古茶遗存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古书上冰冷的文字霎时变成有血有肉的现实。它们就像遗世独立的隐者,用与生俱来的孤高对抗时间,于渊默中蕴藏着蛮荒的力量。
  在一个初冬的寒冷午后,我们与它们在杯盏间不期而遇。其温香甘美,似是温暖的问候,牵引着我们一步步走向它们的“隐居地”,循味以寻味。荒山?方山?
  墨绿带褐的叶张,夹着一枚披满银毫的细芽,就像彪形大汉的手托着一个新生的婴孩。
  梗叶相连,交错堆叠,在盖碗中显得有些拥挤,越粗犷,离自然就越近。回归茶叶最原始的状态,密林幽谷中,兀自生发,兀自凋零,跟着四季无声轮转。
  茶遇水,芽浮叶沉,似冬去春来,扭曲重新舒展,干阽重新丰盈,方寸之间,一派生机。
  艾先生,茶界人稱“大俗子”,他握起盖碗出汤,手大碗小,碗几乎被掌心覆盖,只见茶汤汨汩而出,毫不拖泥带水。当过兵的他,连烧水泡茶都是干脆利落,军人的风范,依旧如此的雷厉风行,不减当初。
  茶汤清黄透亮,纯净如茶室窗外的那泓清潭。“这是我们自己山上的荒山茶,16(2016)年(做)的。”他用竹夹将茶杯逐一递到每个人面前。拈杯凑近鼻端,氤氲的雾气携着像是蕨类香调的木本香气,纯净而细腻。汤色看似清淡,滋味却使人眼前一亮。醇厚温闰里,带着丝丝绵甜,甘冽爽口像是入口即化的怡口糖。如此暖意融融的“开场”,足以消解空气中郁结的阴寒。
  “这就是荒野茶吗?”我们感到好奇。“不是那个‘荒’,而是‘方正’的‘方’。”他纠正道。在许多福建人的口语发音中,“f”和“h”是没有区别的。“方山茶?”我们更加疑惑了。“对啊!就是唐代名茶方山露芽啊!”他坚毅的眼神和语气不容置疑。
  “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唐·陆羽《茶经》)“福州有方山露芽。”(唐-李肇《国史补》)……蓦然间,唐人笔下的记载,穿越千年,—字一句,清晰如在耳畔。此茶,曾在唐代享有盛名,却又随着唐王朝的覆灭湮没在典籍的只言片语中。此时此刻,它离我们又远又近!
  野茶之境
  “走!带你们到山上转转!”他那犀利的眼神似乎已经读出了我们的狐疑。放下茶杯,说走就走,风风火火是大俗子的行为标签。
  茶室后,是一片苍郁的山林。或者说,茶室本身就是山林的一部分。一条石砌的小径,蜿蜒着把我们引向它的深处。“这里叫牛栏道,以前农民农闲时把牛赶到山上圈养着吃草,山谷林间里牛走过的道,就叫‘牛栏道’。”村野的命名总是直截了当,简单通俗得可以,满满的乡土气息。这使人不禁联想到往北400多公里外的武夷山,有一处大名鼎鼎的“牛栏坑”。它曾名不经传,近些年却是“金”光闪闪,大富大贵。人和土地的命运,都因茶而改变。
  较之闽东、闽北—带的高海拔茶区,牛栏道的坡度很缓,走起来颇为轻松。没多久,就看到几丛高低不一的茶树散落在山间林下。这一时节,虫乌敛藏,寒山萧索,茶树却是花朵怒放。一朵朵,一簇簇,雪白金黄,冰清玉洁,开在浓绿的枝叶间,凭添几许泠然出尘之韵致。
  山路迤逦,曲径通幽之处,草枯叶黄,披散如发。松针堆积,柔软如毯。就这样一路我们踏入了野茶的领地。树冠披张的是龙井群体种,树型虽低矮,树龄却也是近一甲子。一人多高的是政和大白茶,枝叶垂拱,一列列如执戟的士兵。鹤立其中的便是由酷爱喝茶的大俗子引自千里之外,经过有性繁殖培育而出的原生云南大叶种乔木。高高在上,傲视众生,纵然移栽异乡,也是本性难移。粗壮的枝干上,青苔绒绒,还有石斛攀附其上!然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在这片浩瀚的山林中,错落生长着几十万株茶树!山清水秀的原生林竟成了茶树的品种王国。
  柔弱中的坚毅
  时光退回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要比现在热闹得多。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怀抱理想的青年,放下书本,扛起锄头,纷纷从城市来到山野乡村,用年轻的无畏肩负沉重的时代。那时,茶场新建,茶树新植,芽肥叶嫩,人与茶,惺惺相惜。
  如今,不复以往的熙熙攘攘,让牛栏道再次回到了密树幽林,茶树亦复返。被遗弃被忘却的茶树,与其说是自生自灭,不如说是自食其力,它们本来就是芸芸万物的一份子。日复一日,年复—年,它们在不断适应自然的漫长岁月里,锤炼出倔强不羁的个性。这种个性,不经意间暗合了当下追求原生态的消费观念,曾经的一无是处蜕变为如今的趋之若鹜。于是,许多荒野茶的故事往往都是从知青茶场开始的。
  草木看似柔弱,却暗藏坚毅,它们的生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山间、泉水边漫山遍野里桫椤丛生,柔枝嫩叶,树冠如伞,亭亭玉立。尽管貌不惊人,很容易同钟情酸性土的普通蕨类植物混淆,但它却是蕨类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耆老”——曾与恐龙同时代,是这个星球植物界的统治者,距今1.8亿年!沧海桑田,万劫余生,子遗一脉,鲜活依旧。
  在它们面前,人类相形见绌,卑微得捉襟见肘。行至一棵枝条张牙舞爪的茶树下,大俗子停住了脚步。“这株就是方山(露芽)茶了!”负责管理的老杨走到树旁,轻抚树干,抬眼望了望枝头,如同凝望一位苍苍老者。
  山静日长,历尽春秋。时间无声奔跑,虬曲了枝干,斑驳了残叶,留下一片深沉的寂静。三五茶花,点缀枝头,笑靥盈盈,仿佛宣示着某种胜利。待到来春,一场新雨过后,它,还有山中百余亩老树新丛,又将嫩芽满枝,再次开启人与时间的新赛跑。杯盏里的“春天”
  沿山势逶迤而上,视野豁然开朗。这块山腰的开阔地,被辟作了观景台。凭栏远眺,乌龙江如环如带,30公里外的福州城,露出了朦胧的轮廓。
  “那几座连在一起的山就是五虎山,也叫方山。”大俗子}旨着天边不远处五座连绵起伏的山峰说。五虎山,形如其名,因五座主峰高耸巍峨形似五虎盘踞而得名,由北向南,依次为“小虎”“大虎”“白面虎”“岐尾虎”“尾虎顶”。前四虎齐头面北,唯“尾虎顶”面南,俗称“回头虎”,海拔最高,为五虎之最。古时,五虎山横亘,天然分出了闽县与侯官县。若从福州城中观五虎,山形则端方如几,“方山”之别名便由此而来。
  与五虎山相对,牛栏道所在的山叫“金鸡山”,属青龙岭—脉。“‘五虎’”阻截‘青龙’,就是不让它过江。”生龙活虎,龙争虎斗,山川也很多情。不过,方山上的茶还是成功地渡了江,在新的领地完成了自我救赎。
  山岩磊磊,林木森森。这片野茶的王国,有景看,有活干(采茶制茶),完全符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意境。曾有人建议大俗子,为方便更多的游客体验。修建一条更大更宽的路进山,可是他却谢绝了。因为在他看来,方山茶仿佛隐士般的山野精灵,默默隐居此地干年,和这里其他的一草—树,只有它们才是这山林的真正主人,人在草木间,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大俗子不希望喧闹的车水马龙打扰这片净土,希望人们能静静的走进牛栏道,放下身段谦卑恭敬,宠辱皆空,让心灵被此情此景此茶荡涤得清新纯净,得到心绪平和宁静以致远,真正的融入大自然。
  回到茶室,添水续泡。茶汤稠滑甘润,温香熟美中,春天在悄然生长。
其他文献
“茶禅一味”,茶可以帮助我们领悟自心与佛性的平等不二。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几道茶。今年茗读会四川分会场依旧在蜀州八景之一的天目寺举行。天目寺主持释能照法师带领百多茶友—起祈福,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和谐。  茶会现场,才6岁的四位小小茶艺师表演少儿盖碗茶艺。茉莉花茶在小盖碗中翻滚着,小茶艺师们熟练而老到的茶艺表演,一开始就把茶会拉到了高潮。今年四川分会场的主题是“三名读书会
期刊
茗讀会上海分会场邀请了茶艺师冯娟娟以及五位茶艺老师给茶友们展示茶叶的冲泡技巧和品鉴方法。大家一边品茶,老师一边讲解茶叶的知识、冲泡的技巧、从一杯清水开始,一泡一泡的茶,一杯一杯的品。从岩茶、生茶到白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对茶不同的见解。专业茶艺师冲泡之后,在座的每位茶友都轮流冲泡,互相品味出自于每一位茶友之手的茶汤,分享着属于他们自己泡茶的味道。  茶友们纷纷表示,茶会形式很好,对于当下紧张
期刊
成书于秦汉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美国弗兰克·啥德利·墨菲在《茶之精神》一书亦不无兴奋地指出:“她(茶)呼唤我们最深处的自我,并与我们同欢共乐。”  茶,这片源自中国的树叶,竟在古今中外的人心中产生了共鸣!  的确,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茶,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健康礼物,它曾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世界。从第一片茶叶被发现、利用,到成为“比屋之饮”,再到传遍全球,茶经历了漫长的
期刊
茗读会台湾分会场设在桃园,由台湾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主持。范老师致力于两岸茶文化的推广,自1 988年起每年至少都会来大陆2~3次,或参加茶事活动,或讲学授课,或参访参观,30多年来往返陆台之间有300多趟。当日茶会,社会各界欢聚一堂,品味福建名茶,大家侃侃而谈,谈话重点集中在茶与健康方面,不仅身体的健康,许多是谈到茶精神修养方面。范老师表示,茶道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修行,
期刊
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茶叶打开了通往欧洲的路。英国茶行将单一品种的茶与各种香料进行混合,开启了“风味茶”的盛行。而这种调配工艺启发了尊尼获加创始人约翰·获加(John waIker),创立了世界知名调配型威士忌品牌一尊尼获加。  11月30日,在微冷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场茶酒相遇——“知己知味”武夷山福瑞茶酒文化之旅,再次唤起了茶与威士忌的记忆。  行业大咖云集,茶酒臻品齐聚  现场大咖云集,全球
期刊
在中国最美的边境小城丹东,有很多爱茶的朋友时常相聚,自从有了《茶道》茗读会更丰富了我们一年中所有对茶的期待,北方的冬天多了几分暖心的茶香,一份美好的开始。挂满书画和各色民族剪纸手工艺的展示厅,七张茶席慢慢展开,不同风格的茶席应对着不同茶具和精心装扮的七位席主,身穿不同民族特色的服饰,招待着前来参加“茗读会”的茶友落座,席上有赤橙黄綠青蓝紫七位席面,分别搭配着建盏、青花、霁红、霁蓝、白陶、青瓷等不同
期刊
简约的大漆茶器,  是诗意的载体,  也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简,是最智慧与最纯净的美。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漆与茶器  去年某日,在漆盼艺术工作室(以下简称“漆盼”)里的一次茶叙,话题由席间的大漆茶盘开始。  红色茶盘沉稳有底蕴,讨人欢喜。局部印入的金箔朋.理纹样,使得整个茶盘的构图简单却不单调。金色部分的平涂肌理不是那种细密的,更加简洁直接,像斑驳的历史古籍的文字,又像是竹叶飘落的影
期刊
敦煌,人类文明的心脏,尽管芳华流变,漫漫沧桑,也无法洗去千年亘古的传奇,只因叠沓的经卷,灿烂的壁画,光明的智慧,那是佛陀留给世人的曼妙,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朝圣之地。  在敦煌沙漠上举行一趟茶旅,是体会一场茶境的奥妙,这次感受人文历史的茶旅之行,是与天地对话,与自然相处的一种豁达。  茶境之诱  “美丽的敦煌,神奇富饶。”茶友何逸菲介绍,记得第一天,到莫高窟学堂,看到“日月同辉”的情景,自己高兴得像个
期刊
碧螺春清雅的果香令人想念,传说中有“吓煞人香”,这是江南甜柔春天的气息。在万里太湖,有一座静幽恬美的岛,有一杯天地间最秀美的茶汤。茶碗里的碧螺春清秀果香,分明是一碗春天的清气化成。  年少时看金庸的小说,说到碧螺春的叶片上会有螺旋形的图案,后来知道是“美丽传说”。台湾也有三峡龙井,有“碧螺春”,台湾的“碧螺春”很是粗老,完全不是碧螺春该有的样子,但你就会明白,离家越远,有一些香气和味道越无法忘怀。
期刊
称名寺位于奈良女子大学和奈良县立大学之间,这是一个普通观光客很少去的安静区域。寻找村田珠光的“独炉庵”需要一些耐心与眼力,它虽然座落在奈良老城区不远处,但四周密集的民居留下了从汉唐继承过来的街区格式,走在狭窄的小巷中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称名寺不算大的山门。  奈良的称名寺是在兴福寺的别院兴北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初就在兴福寺附近,之后在室町时代转移到了现址。称名寺的名称直到文永二年(1265年),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