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摒弃课堂上的“华而不实”和“浮躁”现象。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让学生在课堂内学得主动、练得扎实,使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学有所获。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扎扎实实;优质高效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好多年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些年里,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 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变成了“四不象”。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刚拿到一篇课文,还没来得及读两遍,就考虑做什么样的课件吸引人,竟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制作课件中;有的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哪里可以表演,哪里一定要“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太顾及课外资源的拓展、发散,而把教材的固有资源淡化了,造成“喧宾夺主”……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殊不知,扎实、卓有实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是生活化的,要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堂。
1 少空泛表演,多扎实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三顾茅庐》的第一课时,在课上,学生还没有将这篇课文的字词掌握牢固,还没有将课文读熟练,那位老师就引导学生找出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描写,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刘备和张飞进行表演。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气氛非常活跃。但热闹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字词还未学会,还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所以,在语文课上怎能忽略“双基”训练,而一味追求热闹的气氛呢?
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你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倒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言语是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的“双基”训练,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较,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想象、感悟、体验等方法,探究语言的美妙神奇,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
2 少合作讨论,多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3 少拓展延伸,多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 ,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文”,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語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乐平市高家中心小学 江西省乐平市 333300
【关键词】语文课堂;扎扎实实;优质高效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好多年了。实事求是地讲,在这些年里,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 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使语文课越上越不像语文课了,没有了“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变成了“四不象”。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刚拿到一篇课文,还没来得及读两遍,就考虑做什么样的课件吸引人,竟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制作课件中;有的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哪里可以表演,哪里一定要“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太顾及课外资源的拓展、发散,而把教材的固有资源淡化了,造成“喧宾夺主”……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殊不知,扎实、卓有实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是生活化的,要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堂。
1 少空泛表演,多扎实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三顾茅庐》的第一课时,在课上,学生还没有将这篇课文的字词掌握牢固,还没有将课文读熟练,那位老师就引导学生找出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描写,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刘备和张飞进行表演。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气氛非常活跃。但热闹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字词还未学会,还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吗?所以,在语文课上怎能忽略“双基”训练,而一味追求热闹的气氛呢?
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你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倒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言语是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的“双基”训练,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咀嚼、推敲、揣摩、比较,通过“删、改、换、添”和联想、想象、感悟、体验等方法,探究语言的美妙神奇,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
2 少合作讨论,多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3 少拓展延伸,多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 ,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文”,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語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乐平市高家中心小学 江西省乐平市 3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