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蕙慧:我的香港作家印象及出版经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Fe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蕙慧,台湾著名出版人,曾担任台湾麦田文化、独步文化出版社总编辑、总经理,现担任青马(天津)文化总编辑,台湾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青马(香港)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香港作家董启章、陈冠中、葛亮、张小娴、陶杰、马家辉、张家瑜、林咏琛等作家作品在台湾的出版人之一。
  
  从事出版这么多年,我喜欢并颇受影响的香港作家不在少数。早年在台湾牛顿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我就一直关注香港作家的作品,比如林行止、董桥、西西、黄碧云、也斯、倪匡、蔡澜等等,还有关于麦兜的漫画。《信报》和《明报》的专栏是了解香港作家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但我真正开始做香港作家的作品是在麦田文化当总编辑的时候,引进了一些香港纯文学作品,比如在当代小说家系列中,收入了黄碧云、董启章、陈冠中、葛亮等人的作品。
  
  香港的独特位置与独特文学现象
  
  香港在政治、思想、历史等方面都有很独特的位置,是连结两岸三地的窗口。之前因为两岸隔阂,在大陆看不到台湾的出版品,在台湾也看不到大陆的,而香港不但出版一些反映大陆情况的图书,还可以同时看到两地的出版物,两地的出版人通过香港了解对方的出版市场。香港的出版有一种弥补性作用,是连接两岸的桥梁。
  就大环境来说,香港出版市场的改变跟两岸关系的变化有很大的关联。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开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香港之前作为两岸交流的桥梁位置会发生变化,所以它自身的角色也会跟随之改变。
  而香港作家的作品,也非常特殊。有一些是从外地获得认同再重新在香港获得应有的认识和位置。比如,董启章的作品先在台湾发行,获得关注和影响力,作品再在大陆出版。事实上,黄碧云也是先在台湾立住脚跟,西西也是。也就是说,香港作家在台湾找到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大一些的市场,然后再借这个市场获得影响力,反哺本地市场,或者影响大陆。
  香港被列为国际港,它的商业、金融活动非常蓬勃,很多人说香港的出版市场很小,经营起来很困难,可是它还是冒出了很多特殊的现象。这来自于两点:香港作家的作品,通俗的极度通俗,严肃的极度严肃。相比而言,台湾的严肃文学作品也很多,但是关注点集中在本岛发生的事情,不像香港有比较高的视野,写出更具开阔性的作品。我这样讲并没有冒犯的意思,岛的地理位置,确实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居民比较关注自身以及周围的事情。而香港的通俗文学,充满市井气,洋溢着一股生命力。
  香港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很多作家的成名,得力于专栏写作,例如早年的陈冠中,后来的梁文道、马家辉、陶杰。专栏写作会逼迫写作者快速地观察社会现象,上到政府政策,下到民生百态,甚至很多八卦的内容,都会成为他们笔下的题材,也是读者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比较小的土地面积,使得这里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有相较于两岸更为清晰的轮廓与脉络。所以香港作家对于社会、人情的书写比台湾的书写,显得面貌更为清晰。大陆则因为太大,反而表达起来没有那么明显、明确的代表性。
  
  凸显独特性与隐藏地域
  
  作品与作家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语境、语感,角色的设定都会带上作家所身处的时代与环境的印记。华文阅读市场,两岸三地的不同还是很明显的。三地读者对香港作家作品的接受度也一定有所不同。我觉得这件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作家本身的独特性。假设一位作家的作品本身够独特,地域性不会成为他的限制。另外一个是,能不能摒除地域性。如果作品的地域性太强大,读者群太过明显,即使作家本身有很强烈的独特性,要在另外一个地方生根、成长、扩散是需要时间的,但并不是不可以。在大陆非常畅销的作家,他的独特性也很强,不见得在台湾能发光发热;同理,台湾的作家到大陆来也一样,都撇不开这两点。所以,出版人的功课就在于,如何在地域性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凸显出作家的独特性。
  除此以外,也需要有“那个”市场环境,刚好有一个可以接受那样作品的氛围。这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市场慢慢发展,蓄积出一定的读者,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都来自出版品。我在台湾经营日本推理小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6年,开始做的时候,日本推理小说在台湾已经有十五到二十年的断层,可是它为什么会成功?因为日本推理的元素虽然不存在于纸本书市场,但存在于漫画中,比如说,“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名侦探柯南”;存在于动画片中,各式各样的动画里面都有日本推理的影子;存在于电影中,比如说,根据松本清张和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所改编的电影等等;存在于很多偶像剧里,甚至存在于流行时尚的元素中。以至于虽然有那么长时间的断层,但是当它再出现的时候不需要太大的力气,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整个填满。这是一种情况,是市场暗含着需求,出版人满足读者的需求,水到渠成。
  另一种情况是市场环境还没有这种需求,出版人要创造需求,这种时候就比较费力、辛苦了。本事文化现在在台湾推出的香港作家,像张小娴,因为她本身的独特性,之前的知名度也够,所以衔接的时候比较省力;而陶杰的作品则地域性非常强,他是写时评出身,接受西方教育,尤其深受英国知识分子写专栏时那种嘲谑式、嬉笑怒骂式写法的洗礼,他的这种特性要让台湾读者接受,是需要时间和经营的,要有一个认识、熟悉、喜爱的漫长阶段。
  
  发挥出版人创意,也期待天才作家的出现
  
  这两年整个华文出版市场有很大的变动,香港身处其中,未来一定会有变化。这种判断,是基于我在独步文化时经营香港市场的经验。
  当时我想在香港推广日本推理小说,香港城邦的总经理并不看好这个计划,他觉得日本推理小说在香港是没有市场的。但我不信邪。
  2006年,我去了两次香港,做了几件事情。首先请詹宏志到香港推广日本推理小说,“香港书展”的时候,他与倪匡做了关于日本推理小说的对谈;接着在商务书店做了演讲。因为詹先生是指标性的人物,所以,在香港所做的这些事情,积累了不小的关注度。在这之前,独步文化的部落格针对香港读者释放出很多的善意,包括试读、举办相关活动等等,很多潜在的读者群浮出水面,开始有口碑。在此基础上,香港城邦在书店的店面广告上面再加把劲儿;我们的编辑又找了几位对香港阅读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做对谈,做阅读分享会。一系列的努力下来,有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最初,独步出版的东野圭吾的书发到香港是30本,后来变成2000本买断,而且是短短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之内。因此我认为香港市场的改变,除了大环境的改变,还有出版人的创意能不能被读者接受,这确实需要更谨慎地去观察、理解,但我不认为一定做不到。
  这两年我听到一个声音,香港文学阅读的需求减少,生活实用类图书需求增加。如果说华文的纯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学作品的销量确实有所减少的话,那为什么日本文学书在香港的需求是呈上升的趋势?这里面牵扯到翻译文学和华文原创势力的消长问题。如果香港的出版市场真的有所改变,我认为这种改变将来自于一个天才作家的出现。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将于今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在美丽的鹭岛厦门举办。今年交易会状况如何?这是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今年交易会的情况会更好。  一、业界更加认可。前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尽管都有不足之处,但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今年业界的参与兴趣比往届更高。  二、定位更加明确。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不同于其他书展,它是两岸业界共同举办的,以拓展两岸出版市场为目
期刊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于10月22日在南宁出席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子活动时称,过去5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位,去年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   过去的5年,中国不断推动出版“走出去”,大力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推动出版物成品出口,加强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出版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过去5年中,中国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
期刊
做编辑多年,“书有自己的生命”这论点我始终深信不疑,有些书会自己找到适合的编辑人、出版社,并且在最适合它的时间点上市。《核电员工最后遗言:福岛事故15年前的灾难预告》正是最好的例证。  某日下午,台湾苹果日报的记者陈玉梅在MSN上叫我:“嵩龄,旅日作家刘黎儿推荐一位日本核电专家平井宪夫的文章,想在台湾找合作出版社,我看你出的一系列《黑心房地产》,你对社会议题的观察,应该很适合做这本书,有兴趣谈谈出
期刊
这是命题写作。编辑朋友起题“具香港风情的香港作品”,设想宏大广深。我脑袋一下子飞散了好些不规则的段落:战乱中的香港,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已够荡气回肠、惊世放浪;刘以鬯不是写过从上海来的“刘先生”吗,《酒徒》里的主角来港卖文为生,“意识流”的字里行间,满是老香港的陈旧气味。而我愿意再数几本,那都来自香港最重要的作家群,共同铭刻了此城的文学发展。    陈冠中,《香港三部曲》——半唐番
期刊
连毕恒达自己也难以想象有一天自己会跟涂鸦扯上关系。他不是一个涂鸦客,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模范生,“我不曾在课桌椅上写字,也没有留下到此一游的记录。”  1986年,毕恒达到纽约留学,在首次搭乘地铁的时候,看见涂抹在车厢内乌黑的签名涂鸦,“只觉得一股阴森气息,让人不寒而栗”。但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兴趣(毕恒达当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攻读环境心理学博士学位,研究人与环境如何互动),谁曾料到,涂鸦——那些会
期刊
奇幻文学(或称奇幻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奇幻”一词是由英文“fantasy”翻译而来。1992年,台湾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的负责人朱学恒,在台湾的老牌电玩月刊杂志《软件世界》中开设为期一年半的“奇幻图书馆”专栏,“奇幻”一词便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二十世纪以来,存在对奇幻文学的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魔幻小说(代表作有《哈利·波特》、《魔戒》)、日式奇幻小说、边缘幻想小说(正统奇幻小说
期刊
一个夏日清晨,我与他睽隔南北。电话两端,长长短短地聊起他的人生过往,他的知青岁月,他为费孝通做助手工作的体验,以及《纸年轮》。细叙往事,语速缓缓,音质淳厚。张冠生的言谈中,一种平实、理性与坦诚,虽未谋面,亦能细致感知。  张冠生说他天性趋向散漫,青少年时做过“解放全人类”的痴梦,后来似乎再也没有明确追求,连读书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起初,张冠生并未想过要写《纸年轮》。五六年前,他在《深圳商
期刊
关键词:平台商  书香:目前,平台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彼此不够了解,有可能让双方对彼此的业务更了解一点吗?  王勤: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对产品的理解是基于纸质图书的概念,如篇、章、节,特别是对数字产品的理解与当下数字阅读人群的实际消费需求的模式以及内容运营商对产品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在与运营商沟通时也发现彼此间的思维模式很不一样。我很认同他们的一些观点,比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内容资源的规模化供给为核心
期刊
应该怎样向大陆读者介绍西西这位写作已逾半世纪的香港作家呢?在作者硕果累累的著作前,我如何只抽取作品简述,而不陷入以局部展现全貌、或者是无可避免的以偏概全?写作与阅读的时差有时是巨大的,尤其对于可通过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而言。西西作品“正式登陆”大陆的出版世界,说来不过是一年多前──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西西的长篇小说《我城》和《哀悼乳房》。这应该只是一个开端。读者不一定都要依循作
期刊
金城出版社创建于1989年6月,是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主办的中央级社科类出版社。在建社最初的几年,出版社仅是围绕上级机关的业务服务,精力集中在《保密工作》杂志和音像产品上,图书出版的数量不多,且局限于成功励志类书籍。2004年之后,金城出版社面对市场,大力扩展大众图书的出版规模,打造优势品牌。目前,金城出版社除了编辑出版发行有关保密专业图书外,还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等学术著作和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