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臧克家.曹辛之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g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
  巴金的长篇小说当中,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它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以及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他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优秀的现代小说。
  藏书票作者张世平出生于1945年,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的教务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在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之后,他创作了这款藏书票。从画面上《家》比《春》和《秋》的份量都高,就可知《家》在三部曲作品中的地位。书本的旁边还有蜜蜂采蜜,以及一道奔腾的巨流,是巴金一生创作不辍的象征。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在中国藏书票研究会,除了梁栋和鹏程夫妻外,还有一对,即王叠泉与张世平夫妻也值得推荐;其夫人张世平已经在“激流三部曲”已有提及。王叠泉编的《中日藏书票作品选》与《藏书票百龙图》,是上世纪80年代为数不多的藏书票画册,前者针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创作,后者则给儿童创作藏书票提供参考。可惜他早于1994年元月去世,去世之前为推动四川省藏书票活动,做了很多工作,他是中国藏书票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
  1933年臧克家出版他的第一部新诗集《烙印》时,曾说:“现代写诗的人要想从自己手中出来的东西放一点大的光彩,只有一条路:用你整个的生命作为抵押!”王叠泉“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这句话,恰是臧克家新诗创作的写照。票面上画上蜜蜂采蜜,更是描绘出诗人全心全意投入创作,用自己的生命,讴歌出美妙诗篇的最佳涵意。 请容许我在这里多介绍王叠泉的生平,以识无限的怀念:1937年3月生于四川邻水,1960年毕业于四川省美术学院,曾任四川省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藏书票研究会会长;曾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书票艺术贡献金奖”。他从1981年开始研究藏书票,除了编有上述两部画册,还编有《中国藏书票书签》等。他是一位多产的藏书票创作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艺术。
  
  曹辛之的三只笔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幸透过当时中国藏书票协会副会长郭振华,认识了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审陈世五。他退休以后,以书籍装帧设计后废弃的白纸板,在纸板上以刻钢版的针笔,一笔一针刻绘出类似丝网版的效果,形成独树一帜的孔版技巧。他的藏书票创作大多是为自己、赠友而作。因为是在纸板上镂刻,印制几张后纸板就会烂掉,所以印制的数量不多。
  其中,他为九叶派诗人、书籍装帧艺术家、书法篆刻家曹辛之设计过两款藏书票,有一款是他用独特的孔版技法制作的,大部份印制在宣纸上;另一款用三色锌版套印,是陈世五极少数用机器印刷的藏书票,不过更能凸出票主曹辛之艺术上的造诣;所以在此介绍后一款:
  曹辛之,江苏宜兴人,1917年出生,岁次丁巳,生肖属蛇。所以画面上用黑灰两色的蛇,盘踞在黑、棕两色的书籍,或者是画册,或者是他的美术作品上。最上面的一只毛笔,代表他是书法家;中间是一只雕刻刀,则是象征他在篆刻上的成就。以及他在竹刻艺术上的造诣;下面是一只画笔,代表他是著名的装帧艺术家。难得的是,笔者手上这一款,票面上有曹辛之的亲笔签名,背面有作者陈世五的签名,真是一款得来不易的藏书票。
其他文献
文字的循环    最近看了一部生态电影,电影说了一个有趣的观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刚刚好,所以水没有结成冰,也没有化成蒸汽,而能成为动植物可以饮用或吸取的液态,地球因此适合生物居住。  对我来说,这个观念可以套用在编辑工作上:许多作家写的文字太冷。因此凝结成冰,读者想要理解,需要强大毅力或热情才可能消化;而有些作家写的文字太轻,蒸发成气体,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编辑的工作就是把整个作品放在适当的位置,把
期刊
有人说,“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可见亦舒在爱情小说领域的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日前大手笔买断亦舒作品在大陆的版权,正是看重“永恒的师太”的魅力。而作为致力于女性阅读的出版者,从合作方香港天地的身上,吸取什么有利于开拓大陆爱情小说市场的经验呢?本刊邀请亦舒系列小说的选题策划主编钱丽来谈谈她对亦舒及本土爱情小说作者的观察和思考。  书香:亦舒的作品以前也有大陆出版社引进过,贵社目前成为大陆唯一亦舒书
期刊
《鲁迅印谱》被称为建国后中国印坛的经典代表作。钱君匋先生用篆刻的形式,将鲁迅先生一百多个笔名全部刻出,既继承了从上古至明清中国篆刻艺术的精华,又在方寸之中巧妙地表现了鲁迅精神。  在二十世纪上海的文人圈里,钱君匋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人。他既擅水墨丹青,又好篆刻治印;既精于封面设计,又长于音乐创作:书法也独树一格,人有称为“五绝”者。但我以为,他实在可称全才。——他还广涉文学、编辑、出版、收藏等领
期刊
季羡林先生过世后,我见到白化文先生有副挽联曰:“声闻九译三千士,谱录无双五百年”,套用了孔门弟子三千的典故。季先生1947年创立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迄今弟子当不止三千,因而此联并不能说是谀颂太过。  但哲人其萎的同时,仔细想想,季先生“九译”之学,也就是梵文及中亚古文字之学。在今天究竟有没有如孔门弟子般普传于世、影响遍及中国呢?东方语文学界诸贤达固然各有艺业,造诣可观,然而整个社会对印梵文化恐怕仍
期刊
永和·小小书房  空间小小、人力少少,但有大大志愿  书、咖啡、轻食,很多好玩的艺文活动,在地经营,慢慢生活。  创办时间:2006    单向街  谈及十大外的那些遗珠,《单向街》总是在那,盘踞档案中的一个小方格,顽强地延伸着它的性格──静默而不容忽视。它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吐出一个又一个蔓延在城市里,街角边,或是屋中一隅的细节,在叙述之后,看似随意地落上一针作结,起初无所觉,愈往后读,愈是隐然
期刊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访问之书,它由著名的文化人梁文道执笔写成,虽然就受访者和访问主题来说,都是梁文道有兴趣知道的事物,不过成就这本书原因很简单——《读书好》杂志编辑替他增添了一个访问专栏。由他全权负责。  “作家访谈录”往往能迫使被访者说出平日没说的话,或对自己的作品和见解作解释。而梁文道的《访问》,则如幅标题《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所示,让这些浸淫在书海多年,对社会及创作有一定看法的“书人”,说出读书
期刊
读怀特的书信集之前,我正在重温波兰诗人米沃什的那本词典,其中收录的最后一个词是“消失”:因为我们生活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所以一切都会消失,如动物、风景和树木。尽管对生的信仰超越坟墓,米沃什如是说,但人也在消逝,那些熟悉的面孔、手势和话语一点点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空白,再也不会有人出来作证。携着一丝丝幻灭合上书,打开了《最美的决定》,没想到猝不及防又体验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惆怅。  那是怀特在1976年写
期刊
我从没见过爷的父亲,也就是在福州话中,我必须唤“大公”的曾祖父。  其实对大公的印象极为薄弱。记忆中,小学时曾经在一次翻阅家里的老相片后,无意发现两位面容颇为熟悉亲切,却从未见过面的长辈。相片是黑白大头照,我好奇地询问影中人的身份。爷才悠悠的说:“那是我爸爸妈妈啊!”  1991年和堂兄随着爷返福州隔壁的闽侯,那是爷打小生长,读书婚娶的故乡。在老家的厅堂,面对着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两幅采坐姿的全身彩
期刊
2006年,在《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穿越言情小说的引领下,大陆掀起“新言情小说”热潮,带动同类小说的热销。这股热潮的背后推手,就是大陆首个女性阅读专业出版品牌——“悦读纪”。本刊就华文言情小说的相关问题访问了“悦读纪”掌门——侯开。  书香:说起言情小说,大陆80后读者,青少年时候读的都是港台言情小说作家的作品,你如何看待大陆言情小说和港台言情小说的变化?  侯开:实际上“言情小说”这个概念
期刊
如果拉开台湾文学百年历史,且围成一座象征性透明舞台,小说家钟理和坐在屋前一张破藤椅上低头写作的身影,在众多作家影像中最为鲜明,让许多后辈文人难以忘怀,或释怀。文学史书称他是“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这幅画面既说明也象征他尽瘁文学的一生——钟理和临终贫病交逼。喀血于稿纸上身亡,死时才46岁。  钟理和是客家人,世居台湾南端美浓。如果去掉时代背景单讲地点,你可以说他是坐在充满阳光,纯朴而勤垦的客家山村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