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沟通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学校都普遍面临的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以民谣传唱、魅力剪纸、邕剧传承三大特色项目为依托,培养具有老南宁气质的“新南宁人”。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它充分发挥老城区和书院文化的浓厚氛围的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为当地社会留住一条文化的根。
据了解,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前身是新会书院创办的冈州小学。新会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如今是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解放路小学现址便与之相邻。2009年,实施了校园环境改造工程后的解放路小学青砖白墙、古色古香,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特色项目成果也得以彰显并深入人心。
南宁民谣,童声欢唱乐陶陶
“点虫虫,虫虫飞,飞过隔离寻婆娣,婆娣有只蛋,摞比仔仔送饭饭”“陆叔公吹火筒,煲凉茶好多味,路边菊金银花,纵有几味吾色得,饮左都哇好使得”……朗朗上口的民谣声,回荡在解放路小学的校园里,不知唤醒了多少老南宁的童年记忆。
以南宁白话为语言基础的南宁民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包罗万象,多数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声音。在推进南宁民谣进校园的过程中,解放路小學融入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弘扬和传承南宁精神,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南宁民谣进校园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例如,部分南宁民谣夹杂着俚语和不文明用语,如何剔除糟粕,留取精华,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解放路小学通过建设学校传承基地,选派骨干教师走访民谣传承人、探访南宁老街坊,深入南宁唐人文化园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文献馆查询相关资料,从收集到的三百余条旧民谣中筛选出六十条,整理形成《寻梦老南宁,童声诵民谣》校本教材,并根据地方传统文化结合学校特色编撰《传统技艺》《传统游戏绘本》《南宁风、家乡味——本土特色小吃》等多本校本教材和绘本。这些都花费了老师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与精力,颇为辛苦。随后,学校利用晨会、班队会、传统技艺节等途径教孩子们学唱民谣;邀请老校友、老南宁人和南宁民谣传承人到校培训、组建民谣传唱社团;尝试自编新民谣,发展南宁民谣。
2016年11月,解放路小学以南宁民谣为背景创作反映老南宁生活场景的舞蹈节目《双孖井水谣》,荣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舞蹈类比赛金奖;参加了201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 的演出,并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舞蹈类比赛金奖,多次受邀到社区、电视台演出,深受好评。采访中,校长杜小鹭表示学校已有70%的老师学会了南宁民谣,几乎每个班的孩子都能诵读几首民谣,南宁民谣不仅使其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恒久魅力,更为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色彩!
魅力剪纸,巧手裁剪美滋滋
夸张简洁的动物、雅致精巧的植物、稚趣可爱的人物,普通的彩纸在孩子们的剪刀下变成了一张张形象饱满、灵巧生动的艺术作品。他们在方寸间发现了世界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据了解,这都源于南宁市解放路小学所开展的魅力剪纸项目。
自2016年下半年起,该校通过成立南宁市剪纸传承基地,聘请广西工艺大师钟昀睿担任指导教师,成立剪纸社团,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每周二下午的剪纸课堂上,钟大师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巧,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讲与观察。只见钟大师手中的剪刀如游龙戏凤,高超的技艺让大家敬佩不已。而孩子们从刚开始的畏手畏脚到现在的灵活自如,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独立创作,进步很大。
喜欢剪纸的不仅仅有学生,还有老师。据说已有80%以上的女教师在学习剪纸,每周一次的剪纸课上,总能看到她们认真学习的身影,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师生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学校在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剪纸人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邕剧传承,登台亮相喜洋洋
唱、念、做、打,孩子们的每一个扮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散发出内心的喜悦。在邕剧舞台上,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孩子们获得了台下观众的一致好评,小梅花戏曲社还多次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周、全球华人粤剧节等大型活动中获奖。
邕剧是广西壮族地方戏曲之一,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其戏曲表现极具特点,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初,南宁市解放路小学与南宁市民族文化研究院携手合作,资源共享,结合双方实际,开展邕剧进校园项目,在培育邕剧新苗的同时,普及戏曲知识,打造学校新亮点。
除了戏曲专题课外,该校还将戏曲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把邕剧引入音乐、美术课堂。音乐课上,开展欣赏学唱经典曲目活动,把邕剧结合到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普及邕剧基本知识,使其了解邕剧主要流派,欣赏和学唱名品名段。美术课上,邕剧脸谱、人物、服饰等邕剧文化元素被纳为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深入地体验邕剧魅力。慢慢地,就连那些从未接触邕剧的学校师生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梅花戏曲社的孩子们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邕剧,举手投足间透出一份优雅、一份自信。
小宇同学在四年级时被选进小梅花戏曲社,原本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却在一次次辛苦的训练中体会到邕剧的魅力——那是卡通动漫、网络游戏中所没有的。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小宇坚持每天比别的同学早一个小时到校练功,现已学会了赏戏曲、演戏曲、唱戏曲。他说:“戏曲让我学会明事理、辨忠奸,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也刷新了我对美的认识,原来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这么美!这么有趣!”
面对越来越多的演出活动,最重要是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可金同学的妈妈每次活动都会来热心帮忙,她说:“非常感谢学校让可金参加戏曲社。邕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可金综合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泉伶同学的妈妈则说:“从训练到表演,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演出给每个小演员化妆都要近两个小时,戏服里三层、外三层的,更培养了他们的耐心与坚持。”
为了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成果,解放路小学在2017年11月10日承办了“听民谣、品戏韵、赏剪纸——兴宁区‘非遗风采秀’成果展示”活动。对于解放路小学的尝试,有专家评价道:“把邕剧、剪纸、民谣等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极大地拉近了学生和本土优秀文化的距离,不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养、增进文化修养,这对培养孩子的民族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感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解放路小学在推广、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另外,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开发了经典诵读、围棋等特色课程,组织成立武术、舞蹈、民谣、剪纸、醒狮、象棋等特色社团。这些举措既与国家、地方课程相融合,又拓展了校本课程,凸显地方与学校特色。一年四季的节日活动也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大好时机。该校还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荣誉!
我们衷心祝愿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在特色项目成果日益凸显的同时,凝练学校特色,逐渐成长为一所彰显传统文化教育力量的特色学校!
据了解,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前身是新会书院创办的冈州小学。新会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如今是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解放路小学现址便与之相邻。2009年,实施了校园环境改造工程后的解放路小学青砖白墙、古色古香,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特色项目成果也得以彰显并深入人心。
南宁民谣,童声欢唱乐陶陶
“点虫虫,虫虫飞,飞过隔离寻婆娣,婆娣有只蛋,摞比仔仔送饭饭”“陆叔公吹火筒,煲凉茶好多味,路边菊金银花,纵有几味吾色得,饮左都哇好使得”……朗朗上口的民谣声,回荡在解放路小学的校园里,不知唤醒了多少老南宁的童年记忆。
以南宁白话为语言基础的南宁民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包罗万象,多数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声音。在推进南宁民谣进校园的过程中,解放路小學融入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弘扬和传承南宁精神,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南宁民谣进校园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例如,部分南宁民谣夹杂着俚语和不文明用语,如何剔除糟粕,留取精华,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解放路小学通过建设学校传承基地,选派骨干教师走访民谣传承人、探访南宁老街坊,深入南宁唐人文化园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文献馆查询相关资料,从收集到的三百余条旧民谣中筛选出六十条,整理形成《寻梦老南宁,童声诵民谣》校本教材,并根据地方传统文化结合学校特色编撰《传统技艺》《传统游戏绘本》《南宁风、家乡味——本土特色小吃》等多本校本教材和绘本。这些都花费了老师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与精力,颇为辛苦。随后,学校利用晨会、班队会、传统技艺节等途径教孩子们学唱民谣;邀请老校友、老南宁人和南宁民谣传承人到校培训、组建民谣传唱社团;尝试自编新民谣,发展南宁民谣。
2016年11月,解放路小学以南宁民谣为背景创作反映老南宁生活场景的舞蹈节目《双孖井水谣》,荣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舞蹈类比赛金奖;参加了201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 的演出,并获南宁市中小学艺术节舞蹈类比赛金奖,多次受邀到社区、电视台演出,深受好评。采访中,校长杜小鹭表示学校已有70%的老师学会了南宁民谣,几乎每个班的孩子都能诵读几首民谣,南宁民谣不仅使其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恒久魅力,更为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色彩!
魅力剪纸,巧手裁剪美滋滋
夸张简洁的动物、雅致精巧的植物、稚趣可爱的人物,普通的彩纸在孩子们的剪刀下变成了一张张形象饱满、灵巧生动的艺术作品。他们在方寸间发现了世界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据了解,这都源于南宁市解放路小学所开展的魅力剪纸项目。
自2016年下半年起,该校通过成立南宁市剪纸传承基地,聘请广西工艺大师钟昀睿担任指导教师,成立剪纸社团,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每周二下午的剪纸课堂上,钟大师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巧,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讲与观察。只见钟大师手中的剪刀如游龙戏凤,高超的技艺让大家敬佩不已。而孩子们从刚开始的畏手畏脚到现在的灵活自如,从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独立创作,进步很大。
喜欢剪纸的不仅仅有学生,还有老师。据说已有80%以上的女教师在学习剪纸,每周一次的剪纸课上,总能看到她们认真学习的身影,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师生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学校在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剪纸人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邕剧传承,登台亮相喜洋洋
唱、念、做、打,孩子们的每一个扮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散发出内心的喜悦。在邕剧舞台上,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的孩子们获得了台下观众的一致好评,小梅花戏曲社还多次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周、全球华人粤剧节等大型活动中获奖。
邕剧是广西壮族地方戏曲之一,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其戏曲表现极具特点,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初,南宁市解放路小学与南宁市民族文化研究院携手合作,资源共享,结合双方实际,开展邕剧进校园项目,在培育邕剧新苗的同时,普及戏曲知识,打造学校新亮点。
除了戏曲专题课外,该校还将戏曲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把邕剧引入音乐、美术课堂。音乐课上,开展欣赏学唱经典曲目活动,把邕剧结合到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普及邕剧基本知识,使其了解邕剧主要流派,欣赏和学唱名品名段。美术课上,邕剧脸谱、人物、服饰等邕剧文化元素被纳为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深入地体验邕剧魅力。慢慢地,就连那些从未接触邕剧的学校师生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梅花戏曲社的孩子们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邕剧,举手投足间透出一份优雅、一份自信。
小宇同学在四年级时被选进小梅花戏曲社,原本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却在一次次辛苦的训练中体会到邕剧的魅力——那是卡通动漫、网络游戏中所没有的。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小宇坚持每天比别的同学早一个小时到校练功,现已学会了赏戏曲、演戏曲、唱戏曲。他说:“戏曲让我学会明事理、辨忠奸,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也刷新了我对美的认识,原来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这么美!这么有趣!”
面对越来越多的演出活动,最重要是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可金同学的妈妈每次活动都会来热心帮忙,她说:“非常感谢学校让可金参加戏曲社。邕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可金综合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泉伶同学的妈妈则说:“从训练到表演,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演出给每个小演员化妆都要近两个小时,戏服里三层、外三层的,更培养了他们的耐心与坚持。”
为了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成果,解放路小学在2017年11月10日承办了“听民谣、品戏韵、赏剪纸——兴宁区‘非遗风采秀’成果展示”活动。对于解放路小学的尝试,有专家评价道:“把邕剧、剪纸、民谣等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极大地拉近了学生和本土优秀文化的距离,不仅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养、增进文化修养,这对培养孩子的民族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感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解放路小学在推广、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另外,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开发了经典诵读、围棋等特色课程,组织成立武术、舞蹈、民谣、剪纸、醒狮、象棋等特色社团。这些举措既与国家、地方课程相融合,又拓展了校本课程,凸显地方与学校特色。一年四季的节日活动也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大好时机。该校还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荣誉!
我们衷心祝愿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在特色项目成果日益凸显的同时,凝练学校特色,逐渐成长为一所彰显传统文化教育力量的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