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未来展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8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语文教育教学可谓是麻烦缠身,国人群起而攻之,仿佛真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然而,“有深度的批评”多,“有价值的建议”少,对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往往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语文教育在迷惘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然而,虽不乏星星之火,却未见燎原之势。语文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为一名从教13年的中学语文教师,笔者结合多年来对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来谈谈自己对未来中学语文教育的展望。
  此论文,对专家,是请教;对同行,是商榷;对自己,则是梳理与激励。
  
  一、语文教育的哲学基础:未来的语文教育需把握三个制高点——生命意识、生活意识、审美意识
  
  常言说得好:“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语文教师肩负着以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为基点,帮助学生为其精神大厦奠基的重大使命,自然应该具备一种战略的眼光。它使得语文教师在把握、施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有一个正确、坚定、清晰的“主心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语文教育教学才不至于陷入“见叶不见树”的褊狭主义(小得而大失,即古人所说的“小学而大遗”)、机械单调的技术主义(以知识的灌输为基本标志,把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活动“标本化”,题海战术即是典型)、老牛拉破车,得过且过的“无为主义”(认为语文教育博大精深,无边无际,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无能为力)。
  语文教育的内核是“人”,是教师、学生充满“人性”的活动!由此出发,决定了语文教育的三个制高点:生命意识、生活意识、审美意识。对这几点,过去有不少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多次提及。然而,我觉得,过去人们往往还停留在操作层面、技术层面来看语文的这几大特征,而很少有人能攀上思想的高峰去审视、把握这几点。这也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哲学模糊、苍白甚至虚妄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界的动荡、纷挠、迷惑便成为必然!
  魂兮归来!语文:你是“生命”!你是“生活”!你是“审美”!
  语文关注生命,表现生命,激扬生命。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的文本,文字的背后都是“生命”。作品中的人、事、景、物都是生命的折光,都表现了形形色色的生命。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热爱与迷恋。事实证明,一个知道热爱生命的人,必定是一个健全、丰富甚至高雅的人。
  语文反映生活,指引生活,丰富生活。生活与语文息息相关,尽管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知易行难”,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还是大量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对此,许多语文教师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语文要有生机,有活力,就必须联系生活。
  语文是艺术,艺术的最高法则是“美”,语文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它处处洋溢着美,美把我们吸引,让我们愉悦,让我们的心灵丰富而明朗。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二、语文教育的执行考量:未来的语文教育需把握三个着力点——积累、思考、表达
  
  积累是学习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学习尤其如此。语文是语言,语文是文化,要提升语言水平和技能,要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都要从积累上下功夫,非厚积无以薄发。语文的积累包括很多方面:积累语言,积累语文知识,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生活素材等等。
  思考是一切学习行为的高级阶段。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一种优良的学习品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思考的作用。教师的思考,学生的思考,往往带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惊喜。
  表达是一切生命的内在需要。语文教育给师生无限宽广的表达的空间。师生在表达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没有表达,就没有语文的精彩。学生想表达,能表达,会表达——这是语文教育的幸福所在。
  积累是储备,思考是探索,表达则是心灵的飞翔!作为教师,我们在安排、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教育教学的环节与细节,尽量做到有机融合。
  
  三、语文教育的跃进之途:未来语文教育应在“三化”上多下工夫——多元化阅读、艺术化课堂、个性化表达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笔者获得一个感悟:语文教育最佳最妙的境界是“自得其乐”。怎样才能达到或者进入这样的境界呢?多元化阅读、艺术化课堂、个性化表达是语文教育跃进的“三套车”。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语文水平、语文能力生成的主要土壤。长期以来,语文教育被人诟病,其重要问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语文课成了温开水,成了荒宅古院,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与内涵:它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开放的,是跌宕起伏的,是有激情、有碰撞、有创新的,艺术化的课堂不光有重点、难点,还有巧妙的切入点和恰当的兴奋点,艺术化的课堂讲求“实”——内容充实、教学扎实,“新”——形式新颖、教学新鲜,“活”——方法多样、教学灵活,“美”——氛围和谐、教学纯美。艺术化的语文课既讲求水到渠成,也呼唤急中生智,它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既有意料之中的收获,又不乏意料之外的情趣。怎样创造艺术化的课堂?从教师方面来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保持内心的和谐、明朗、开阔。要学会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真诚、自由地交流。在当今中学语文界,有不少教艺精湛的杰出大师,如李镇西等,我们可以多观摩他们的教学实录,学习他们的长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自身的课堂教学风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常规,有人曾把它喻为足球比赛时的中场,说“得阅读者得天下”(由“得中场者得天下”而来)。要得到这个“中场”,多元化阅读为必由之路。多元化阅读倡导勤读、乐读、善读:不仅读语文教材,而且读课外作品;既读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也读新鲜流行的时文佳作;像古代勤读者那样不拘于时,不限于所,“枕上、马上、厕上”,有空就读,有书(文)就读。多元化阅读既讲“量”,更重“质”,“读有所获”是其宗旨。多元化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一目十行的跳读、扫读、泛读;字斟句酌,细细品味的精读、美读、深读;神清气爽的雅读,慷慨激昂的热读,正襟危坐的冷读;为求一疑释,耐得三更寒的“意读”;“无心插柳”的“玩读”……到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
  表达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教育范畴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两方面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始终。表达意识、表达能力的训练成为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的课题。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中的“表达”应倡导追求个性化。个性是事物区别于外物的特点、内涵、表现,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与动力。语文教育讲“人性”,讲人本,而个性即“人性”的核心。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塑造个性,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个性化表达为语文教育落实以上责任提供了保证。个性化表达要求教师为性情中人,不装腔作势,不循规蹈矩,不武断专制;个性化表达激励学生展现“真我”,象超女那样,“想唱就唱,唱得响亮”;个性化表达更强调在表达中体现“唯一之我”的别样风采:“我”的视角不一般,“我”的情趣不一般,“我”的观察力、感受力、思考力不一般。个性化表达的口号是:我表达,我快乐!我表达,我超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语文教育而言,没有比“乐”更好的灵丹妙药了。多元化阅读、艺术化课堂、个性化表达就是语文教育的“三重门”——语文有乐,乐在其中。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浩浩荡荡,有人慌张,有人兴奋,有人麻木,有人困惑。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语文教师,准备好了吗?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为例,从调动参与式教学主体、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和构建开放性发展平台三方面,提出以情境导入、角色扮演、集体对话三种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有效性分析,明确参与式教学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大有可为,利于教学的长效性。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的土地资源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将组织
摘 要:文章以高考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考查要求,对地理过程类的地理试题从依时过程、预估过程、耦合过程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并总结出答题规律,最后通过模拟题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提升,为高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解法;地理;过程类;规律  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是指考查地理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1]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时刻处于一种相互交流信息、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状态,即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关系。学生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觉悟的过程。政治课教学必须把焦点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真正实现
摘 要:文章基于课程难度模型,比较美国《科学发现者》与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难度。研究发现,教科书《地理1》的广度、深度、时间小于《科学发现者》,难度大于《科学发现者》。据此,提出编写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建议:通过增加学习知识广度,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合理分配教学时长,降低学习负担;通过优化教材内容设计,有效化解难度。  关键词:中美教科书;难度比较;定量分析;高中地理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
写作的过程是美的展示,怎样让文章更美一点是每个写作者的愿望,下面有几种方法让你的文章更美一点。    一、让文章标题更美一点    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题目出得很美,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我想唱首歌’”等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美的题目像磁石,一下子就会吸引住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有些含义隽永的题目,还会使读者品味再三,久久难忘。  中考除全命题外,不排除半命题、材料作文、看图
语文的人文性可以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但高考让我们忽略了太多语文课带来的文学、艺术的熏陶。考试只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培养出能考高分的学生,只是教育的部分成功;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是成功的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完善人格;而充分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关注人文性,就
一堂英语课的质量与例句有着密切关系,好的例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快捷地理解并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因此,英语教师备课时应精选例句,以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来说,选用例句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代表性原则    例句是为解释某个知识点服务的,相当于论点的佐证,因此,必须体现代表性。  请看下列例句:    1 I traveled alone but I didn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开放,打开教学之门,使教学融入生活,是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教学内容开放。使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    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由“以课堂为阵地”的封闭教学模式向“以社会为阵地”的开放教学模式转变。当前很多地区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没有实现开卷考试的地区也都倡导实施政治课考试以开放性试题为主,这种开放性的考试方式和考试题目也要求政治教学的开放性。作为一名从
曾经欣赏过一场大学生的有关“合作胜过竞争”还是“竞争胜过合作”的精彩辩论,选手们是巧舌如簧,你追我赶,展开了激烈的口水竞争。虽然最终一方胜出,我想那也仅是选手水平的胜出而已,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就正确。本人私下认为,其实在如今的世界中,竞争与合作犹如人的左右臂,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有着惊人的和谐与一致。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而离开了合作,竞争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放眼世界,奥运会的举办就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