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对张孝祥名篇《念奴娇·过洞庭》的赏析。文中重点分析了“风色”一词,认为“风色”不单单指天气状况,也指消息,也可隐喻外在的环境和局势。词人所领会的“难与君说”的妙处是一种自在逍遥的境界。下阕“孤光”隐喻着词人的人生追求、内心秉持。最终词人从些许冷意中走了出来,进入了博大广阔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风色 逍遥 孤光 豪放词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乾道二年,词人罢静江府北归,经过洞庭湖,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一、“风色”一词的多重意蕴
这首词开篇就点明了地点和天气状况。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水域广阔,湖面无风。“更”之一字,表递进,强调了秋高气爽的天气。“风色”一词,颇值得玩味。风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只能通过拂动物体而显出形色。“风色”这个词组偏重于“色”,因为色是人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温庭筠《西洲曲》有“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之句。这里的“风色好”,指的是总体的天气情况良好,视野广阔。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其二》有“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之句。其中的“风色好”,指的是江上风浪大,便于行船。由此可见,“风色好”是一种颇具主观色彩的判断。“风色”一词是非常笼统的天气描述,它的具体所指,取决于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更无一点风色”既是描写天气,更是对整个洞庭青草大环境的描述。广大的水域没有一丝风的迹象,目之所及都静止不动,一切变化似乎都消失了,这就营造出了旷远空灵之感。词人身处其中,仿佛与外界隔绝了一般。此时正近中秋,正值举家团圆之时,此刻词人却天涯羁旅,更显孤单寂寞。词人在之前的《丙戌七夕入衡阳境独游岸傍小寺》诗中就有云:“今夕已七夕,我犹在天涯。”①同时期《念奴娇·星沙初下》又写道“一叶扁舟,谁念我,今日天涯漂泊”“吴中何地,满怀俱是离索”②等句,流露出了孤独萧索之情。中秋时节,他只能“小倚篷窗,写作思家曲”③,这些诗词都可见词人流离辗转,与亲友音信难通。风色,也可作“消息”解。黄裳《洞仙歌》中有“杳无风色,肠断莲花信”④之句,就指的是近花期而风不至,如客子没有来信。“更无一点风色”,很可能暗指词人没有得到亲友的音讯。毕竟是中秋时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词人与亲友通信与否。“风色”也可指风势、风向,隐喻大环境及局势的变化。比张孝祥略晚的魏了翁在外多年重新回到京城时就写了一首《杨仲博生日》,其中有诗句:“自从补被趋帝京,二年不见波涛惊。不知风色今安否,但见朝朝侍明主。”后又有“只虞江上风色恶,不似帝城镇■乐”之句。“波涛惊”“风色恶”指的是局势动荡,环境险恶。“风色今安否”则表达了诗人对京城政治局势的担忧。南宋时期,朝廷丢失半壁江山,偏安一隅,奸臣当道,小人弄权,党派相争,政治局势非常不明朗。张孝祥也在同时期的另一首词中感慨“处处风波恶”,表达了对险恶处境的不满。词人此时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处于一种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却也深知“无一点风色”的表面平静安稳之下其实暗潮涌动。而词人此时所处的“无风色”的环境却也在客观上使他远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使得他的内心更加趋于平静。
二、清洁澄澈的“逍遥”世界
“玉界琼田”,一片如玉石一般晶莹剔透的世界。“三万顷”,虚指水域之广大,望不到边际。“著”字用得颇妙。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着我扁舟一叶”,是“我”和一叶扁舟一起被放置在了湖面上。⑤既然是被放置,那么放置者又是誰呢?妙就妙在没有任何人刻意为之,一切只是顺应造物自然之安排罢了。“扁舟”一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⑥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之后功成身退,乘扁舟自在而去。《中论·修本》:“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⑦“扁舟”,细长如叶的小舟,本就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具有独善其身的道家隐逸色彩。张孝祥同时期的词中也多次提到了扁舟,抒发了飘零之感,但更呈现出了一种任运逍遥的自在与旷达。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在庄子笔下,达到这种境界的神人是怎样的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六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⑧姑射神人的形象是肌肤如冰雪,非常柔美。神人不食人间烟火,风露都是不掺杂质的自然物质。神人与外界之至纯至洁之物混同为一体了。再看词人的状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此刻词人与月同辉,与河共影,整个人与外在的清洁世界融为一体了。精神之纯粹是精神之自由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词人胸襟磊落,不杂纤尘,方能“表里俱澄澈”。“游乎四海之外”则是摆脱所有束缚的大自在。词人所谓的难以言传的“妙处”,正是他此刻所体味到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语言有局限性,此刻词人与外物相融,精神游于广阔无边的世界,这种感受,无法用语言让他人感同身受。
三、心有所持,胸怀博大的人生境界
下阕词人开始回忆多年的流离辗转,尤值得注意的是“孤光”一词。学者们以往总是把“孤光”理解为当时的月光。可是在此要注意的是“孤光”并不是某一时刻照过来的,词人在之前已说明“经年”。说明这一束光在这些年来是时时刻刻照在词人自己头顶的。词人肝胆皆冰雪,内心非常清洁敞亮。前文分析“风色”一词也指出了词人这些年所处的外在环境是非常险恶的。所以下阕第一句并不仅指出词人内心与清洁的外在世界和谐统一的情状,也同样指出了他一直以来坚守住了自己的原则,保住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因而每每自省之时,都觉得这些年来无愧于一直践行着的人格理想。“孤光”是一种隐喻,隐喻词人的人生追求和信念。“孤光自照”是说词人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检验,坚守着自己的人格理想。“肝胆皆冰雪”一句,是为自己写心,有的版本认为是“肝肺皆冰雪”。笔者认为还是写作“肝胆”较好,成语有“肝胆相照”,正可体现出词人坦诚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风色 逍遥 孤光 豪放词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乾道二年,词人罢静江府北归,经过洞庭湖,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一、“风色”一词的多重意蕴
这首词开篇就点明了地点和天气状况。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水域广阔,湖面无风。“更”之一字,表递进,强调了秋高气爽的天气。“风色”一词,颇值得玩味。风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只能通过拂动物体而显出形色。“风色”这个词组偏重于“色”,因为色是人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温庭筠《西洲曲》有“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之句。这里的“风色好”,指的是总体的天气情况良好,视野广阔。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其二》有“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之句。其中的“风色好”,指的是江上风浪大,便于行船。由此可见,“风色好”是一种颇具主观色彩的判断。“风色”一词是非常笼统的天气描述,它的具体所指,取决于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更无一点风色”既是描写天气,更是对整个洞庭青草大环境的描述。广大的水域没有一丝风的迹象,目之所及都静止不动,一切变化似乎都消失了,这就营造出了旷远空灵之感。词人身处其中,仿佛与外界隔绝了一般。此时正近中秋,正值举家团圆之时,此刻词人却天涯羁旅,更显孤单寂寞。词人在之前的《丙戌七夕入衡阳境独游岸傍小寺》诗中就有云:“今夕已七夕,我犹在天涯。”①同时期《念奴娇·星沙初下》又写道“一叶扁舟,谁念我,今日天涯漂泊”“吴中何地,满怀俱是离索”②等句,流露出了孤独萧索之情。中秋时节,他只能“小倚篷窗,写作思家曲”③,这些诗词都可见词人流离辗转,与亲友音信难通。风色,也可作“消息”解。黄裳《洞仙歌》中有“杳无风色,肠断莲花信”④之句,就指的是近花期而风不至,如客子没有来信。“更无一点风色”,很可能暗指词人没有得到亲友的音讯。毕竟是中秋时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词人与亲友通信与否。“风色”也可指风势、风向,隐喻大环境及局势的变化。比张孝祥略晚的魏了翁在外多年重新回到京城时就写了一首《杨仲博生日》,其中有诗句:“自从补被趋帝京,二年不见波涛惊。不知风色今安否,但见朝朝侍明主。”后又有“只虞江上风色恶,不似帝城镇■乐”之句。“波涛惊”“风色恶”指的是局势动荡,环境险恶。“风色今安否”则表达了诗人对京城政治局势的担忧。南宋时期,朝廷丢失半壁江山,偏安一隅,奸臣当道,小人弄权,党派相争,政治局势非常不明朗。张孝祥也在同时期的另一首词中感慨“处处风波恶”,表达了对险恶处境的不满。词人此时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处于一种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却也深知“无一点风色”的表面平静安稳之下其实暗潮涌动。而词人此时所处的“无风色”的环境却也在客观上使他远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使得他的内心更加趋于平静。
二、清洁澄澈的“逍遥”世界
“玉界琼田”,一片如玉石一般晶莹剔透的世界。“三万顷”,虚指水域之广大,望不到边际。“著”字用得颇妙。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着我扁舟一叶”,是“我”和一叶扁舟一起被放置在了湖面上。⑤既然是被放置,那么放置者又是誰呢?妙就妙在没有任何人刻意为之,一切只是顺应造物自然之安排罢了。“扁舟”一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⑥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之后功成身退,乘扁舟自在而去。《中论·修本》:“乘扁舟而济者,其身也安。”⑦“扁舟”,细长如叶的小舟,本就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具有独善其身的道家隐逸色彩。张孝祥同时期的词中也多次提到了扁舟,抒发了飘零之感,但更呈现出了一种任运逍遥的自在与旷达。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在庄子笔下,达到这种境界的神人是怎样的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六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⑧姑射神人的形象是肌肤如冰雪,非常柔美。神人不食人间烟火,风露都是不掺杂质的自然物质。神人与外界之至纯至洁之物混同为一体了。再看词人的状态,“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此刻词人与月同辉,与河共影,整个人与外在的清洁世界融为一体了。精神之纯粹是精神之自由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词人胸襟磊落,不杂纤尘,方能“表里俱澄澈”。“游乎四海之外”则是摆脱所有束缚的大自在。词人所谓的难以言传的“妙处”,正是他此刻所体味到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语言有局限性,此刻词人与外物相融,精神游于广阔无边的世界,这种感受,无法用语言让他人感同身受。
三、心有所持,胸怀博大的人生境界
下阕词人开始回忆多年的流离辗转,尤值得注意的是“孤光”一词。学者们以往总是把“孤光”理解为当时的月光。可是在此要注意的是“孤光”并不是某一时刻照过来的,词人在之前已说明“经年”。说明这一束光在这些年来是时时刻刻照在词人自己头顶的。词人肝胆皆冰雪,内心非常清洁敞亮。前文分析“风色”一词也指出了词人这些年所处的外在环境是非常险恶的。所以下阕第一句并不仅指出词人内心与清洁的外在世界和谐统一的情状,也同样指出了他一直以来坚守住了自己的原则,保住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因而每每自省之时,都觉得这些年来无愧于一直践行着的人格理想。“孤光”是一种隐喻,隐喻词人的人生追求和信念。“孤光自照”是说词人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检验,坚守着自己的人格理想。“肝胆皆冰雪”一句,是为自己写心,有的版本认为是“肝肺皆冰雪”。笔者认为还是写作“肝胆”较好,成语有“肝胆相照”,正可体现出词人坦诚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