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罗的紫玫瑰》是由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执导的一部富有影响力和震撼性的优秀电影。该影片以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将真实世界与电影中的世界进行对比,通过主人公塞西莉亚在荧幕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状况和美好心愿,反映了美国经济衰落时期的社会现实,引导观众明辨是非、回归现实,重新审视生活和理想。影片将神奇和荒诞的情节插入到故事的叙述中,透过幽默讽刺的喜剧情节对好莱坞“制造理想世界”的电影模式提出了质疑,同时也意在督促好莱坞电影业调整模式,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实;理想;好莱坞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92-02
一、影片及背景介绍
《开罗的紫玫瑰》由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执导。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们充斥着整个城市。女主角塞西莉亚是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招待,失去工作使她苦闷,而丈夫对她的打骂更让她对婚姻失去信心。她选择一遍遍地走进电影院观赏同一部影片,因为只有电影才能让她暂别现实,忘却烦恼。她爱上了一部名为《开罗的紫玫瑰》的电影,倾心于片中男主角汤姆。正当塞西莉亚第五次观看电影时,汤姆从荧幕中走了出来,并向她表达爱慕之情。这突然到来的幸福打破了塞西莉亚原本艰苦压抑的生活,虽然经济不景气,她却过得很快乐。汤姆的出走使得电影无法继续放映,为了让他回归荧幕,汤姆的扮演者吉尔欺骗了塞西莉亚的感情。吉尔利用塞西莉亚对自己的仰慕与信任,诱使她放弃了理想中的生活,自己却违背诺言,远走高飞。影片的最后,塞西莉亚回到了原点,生活依旧艰辛,梦想依然遥远。她重新走进电影院,开始在一部新的影片中寻找寄托与安慰。
这部影片以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将真实世界与电影中的世界进行对比,透过幽默讽刺的喜剧情节对好莱坞“制造理想世界”的电影模式提出了质疑。在影片中,主人公塞西莉亚是一个典型的在梦想中寻求安慰的人物。现实生活使她苦恼,只有电影才是她寄托感情与希望的对象,让她得以享受短暂的快乐。她接连五次观看同一部电影,每每眼神中都流露出向往的神情。这种身心的放松与安慰,是她在现实中从未得到过的。同塞西莉亚一样,有些观众认为,看电影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也是寄托感情的一种方式。电影成就了时空的再现,它能够让人们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它触及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出于对理想的追求,人们往往会对影片所塑造的理想世界产生认同。无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电影,还是“英雄拯救世界”的科幻电影,这些作品都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针对观众的喜好,在好莱坞电影中,“美梦成真”、“皆大欢喜”这样的结局比比皆是。然而电影制造的梦想世界越趋于完美,它与现实的距离就越遥远。
二、展现手法
影片中导演伍迪?艾伦把现实生活和电影中夸张、粉饰了的生活做对比,从而对电影工业提出自己的质问。影片中有数个类似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1]。例如,汤姆盛情款待塞西莉亚,却不知电影里的钞票在现实中毫无用处,最后因付不起帐而不得不带着心爱的人逃跑。荧幕里的人物无法适应现实中的生活,现实中的人也无法得到自己梦想的全部。现实是残酷的,爱情是贫穷的。红酒、鲜花、大餐,这些终究不属于塞西莉亚。当汤姆把塞西莉亚带入荧幕中的电影世界,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让塞西莉亚无比心动,然而当她想要享受香槟的美味时,却只尝到了姜汁啤酒的平淡。“这是影片,孩子!”朋友的话似乎道出了塞西莉亚心中的那分失落与无奈。的确,这部影片是荧幕中的虚幻世界,它表面光鲜亮丽,却不真实。它可以被复制,也可以被销毁。它存在与否,丝毫不会影响到现实世界的发展。因而,当汤姆离开荧幕后,电影的制片人每次讨论解决方案时,都会提到“关闭放映机”这件事。他们清楚地知道,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浪漫、皆大欢喜的结局,而不完美的故事必定会影响票房与收益。可怜的塞西莉亚,她在梦想与现实间徘徊,她放弃了前者,却被后者抛弃。虽然这是一部喜剧片,但它在向我们诉说的,是梦想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它记录了美国经济衰落时期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状况和美好心愿。
影片寓讽刺于幽默,通过展现女主角离奇有趣的经历,对好莱坞的电影模式提出了质疑。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将其定义为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认为,艺术本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产物,却因受到工业化、市场化浪潮的侵蚀而沦落为供人们娱乐和消遣的商品;文化工业的商品化不仅消解了艺术的自由创造本质和个性化特征,而且通过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麻痹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丧失质疑与反抗的能力,与平庸、痛苦的现实相认同[2]。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已失去了创造性与个性的特征,仅仅是通过娱乐的手段来欺骗大众、奴役思想[2]。“世上传言愤世嫉俗的美国电影导演们说,他们的电影必须把11岁的智力水平考虑进去。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极其容易把成年人变得像是11岁。”阿多诺认为,好莱坞电影千篇一律的剧情模式操控了观众的审美[3]。经济大萧条过后,人们急需得到精神的抚慰,奢华与享乐便应运成为大多数电影的主题。大量以花花世界为题材的影片相继涌现,使得观众的审美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同时程式化的电影情节和人物对话、逼真的视觉效果和不着痕迹的拍摄手法抑制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制片商、投资方、监制、导演构成了一组强大的权力机制,他们直接决定着影片的题材、风格和内容[4]。观众虽然拥有自由选择影片的权利,却仍然无法免于受到逃避主义思想的灌输[2]。文化工业操纵着非自发性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一步步地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的思考。
三、价值分析及艺术鉴赏
这部影片看似荒诞不经,却揭示了好莱坞电影业浮华背后的问题。虽然观众能从好莱坞电影的理想化世界中获得心灵安慰,却会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被动地认同创作者强加于影片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不是对之进行冷静的思考与质疑[2]。该影片旨在通过展现主人公塞西莉亚在荧幕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促使观众明辨是非、回归现实,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重新审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二十世纪后半叶好莱坞电影的品质和艺术性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商业的过多介入又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导演伍迪?艾伦通过其电影作品表达了对当时电影业的不满,同时也意在督促好莱坞电影业调整模式,健康发展。 有人说,伍迪?艾伦是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因为他善于将悲苦的题材以喜剧的形式加以呈现。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充满了幽默,表现的却是人们精神的迷茫与失落,快乐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发人深省的思考。可以说,伍迪?艾伦的喜剧电影比地道的悲剧更能触发人们的悲观之情,人们怀着对喜剧的期许进入影院,却在他的影片中感受到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无奈、悲伤与彷徨。喜剧只是他擅长的一种表现技巧,他真正想要揭示的却是现代社会中严酷的生存问题。可见,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
影片中的“小人物”和“爱情”这两个伍迪作品的典型元素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渺小可怜、孤独无助的塞西莉亚,生存于电影世界、对现实生活毫无经验的汤姆,以及依靠票房生存的吉尔这三个小人物因为一部电影走到了一起,演绎了两段如梦似幻、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影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它将神奇和荒诞的情节插入到故事的叙述中,着重表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体现了伍迪?艾伦影片的批判风格。影片中,电影角色汤姆出人意料地从荧幕中走出,与现实世界中的塞西莉亚邂逅,他们相识、相恋,又神奇地步入荧幕。现实和看似幻想的神奇融为一体,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被打破,现实的元素被神奇地组合在一起。在电影独特的真实性前提下,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神奇实物被“如实”地表现出来[5],这种荧幕现实和物质现实的落差更加强了现实的神奇色彩。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4年,是伍迪?艾伦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对电影与生活、梦想与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诠释独具匠心,令人回味。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现实世界始终是残酷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仍然存在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开罗的紫玫瑰》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伍迪?艾伦[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349.htm.
[2] 法兰克福学派[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history/id= 5467000.
[3] (德)霍克海默,(美)阿道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梁建华.电影依旧美好,现实依旧残酷[J].电影文学,2009(1).
[5] 刘一兵,张民.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关键词:现实;理想;好莱坞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92-02
一、影片及背景介绍
《开罗的紫玫瑰》由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执导。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们充斥着整个城市。女主角塞西莉亚是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招待,失去工作使她苦闷,而丈夫对她的打骂更让她对婚姻失去信心。她选择一遍遍地走进电影院观赏同一部影片,因为只有电影才能让她暂别现实,忘却烦恼。她爱上了一部名为《开罗的紫玫瑰》的电影,倾心于片中男主角汤姆。正当塞西莉亚第五次观看电影时,汤姆从荧幕中走了出来,并向她表达爱慕之情。这突然到来的幸福打破了塞西莉亚原本艰苦压抑的生活,虽然经济不景气,她却过得很快乐。汤姆的出走使得电影无法继续放映,为了让他回归荧幕,汤姆的扮演者吉尔欺骗了塞西莉亚的感情。吉尔利用塞西莉亚对自己的仰慕与信任,诱使她放弃了理想中的生活,自己却违背诺言,远走高飞。影片的最后,塞西莉亚回到了原点,生活依旧艰辛,梦想依然遥远。她重新走进电影院,开始在一部新的影片中寻找寄托与安慰。
这部影片以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将真实世界与电影中的世界进行对比,透过幽默讽刺的喜剧情节对好莱坞“制造理想世界”的电影模式提出了质疑。在影片中,主人公塞西莉亚是一个典型的在梦想中寻求安慰的人物。现实生活使她苦恼,只有电影才是她寄托感情与希望的对象,让她得以享受短暂的快乐。她接连五次观看同一部电影,每每眼神中都流露出向往的神情。这种身心的放松与安慰,是她在现实中从未得到过的。同塞西莉亚一样,有些观众认为,看电影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也是寄托感情的一种方式。电影成就了时空的再现,它能够让人们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它触及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出于对理想的追求,人们往往会对影片所塑造的理想世界产生认同。无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电影,还是“英雄拯救世界”的科幻电影,这些作品都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针对观众的喜好,在好莱坞电影中,“美梦成真”、“皆大欢喜”这样的结局比比皆是。然而电影制造的梦想世界越趋于完美,它与现实的距离就越遥远。
二、展现手法
影片中导演伍迪?艾伦把现实生活和电影中夸张、粉饰了的生活做对比,从而对电影工业提出自己的质问。影片中有数个类似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1]。例如,汤姆盛情款待塞西莉亚,却不知电影里的钞票在现实中毫无用处,最后因付不起帐而不得不带着心爱的人逃跑。荧幕里的人物无法适应现实中的生活,现实中的人也无法得到自己梦想的全部。现实是残酷的,爱情是贫穷的。红酒、鲜花、大餐,这些终究不属于塞西莉亚。当汤姆把塞西莉亚带入荧幕中的电影世界,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让塞西莉亚无比心动,然而当她想要享受香槟的美味时,却只尝到了姜汁啤酒的平淡。“这是影片,孩子!”朋友的话似乎道出了塞西莉亚心中的那分失落与无奈。的确,这部影片是荧幕中的虚幻世界,它表面光鲜亮丽,却不真实。它可以被复制,也可以被销毁。它存在与否,丝毫不会影响到现实世界的发展。因而,当汤姆离开荧幕后,电影的制片人每次讨论解决方案时,都会提到“关闭放映机”这件事。他们清楚地知道,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浪漫、皆大欢喜的结局,而不完美的故事必定会影响票房与收益。可怜的塞西莉亚,她在梦想与现实间徘徊,她放弃了前者,却被后者抛弃。虽然这是一部喜剧片,但它在向我们诉说的,是梦想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它记录了美国经济衰落时期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状况和美好心愿。
影片寓讽刺于幽默,通过展现女主角离奇有趣的经历,对好莱坞的电影模式提出了质疑。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将其定义为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认为,艺术本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产物,却因受到工业化、市场化浪潮的侵蚀而沦落为供人们娱乐和消遣的商品;文化工业的商品化不仅消解了艺术的自由创造本质和个性化特征,而且通过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麻痹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丧失质疑与反抗的能力,与平庸、痛苦的现实相认同[2]。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已失去了创造性与个性的特征,仅仅是通过娱乐的手段来欺骗大众、奴役思想[2]。“世上传言愤世嫉俗的美国电影导演们说,他们的电影必须把11岁的智力水平考虑进去。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极其容易把成年人变得像是11岁。”阿多诺认为,好莱坞电影千篇一律的剧情模式操控了观众的审美[3]。经济大萧条过后,人们急需得到精神的抚慰,奢华与享乐便应运成为大多数电影的主题。大量以花花世界为题材的影片相继涌现,使得观众的审美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同时程式化的电影情节和人物对话、逼真的视觉效果和不着痕迹的拍摄手法抑制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制片商、投资方、监制、导演构成了一组强大的权力机制,他们直接决定着影片的题材、风格和内容[4]。观众虽然拥有自由选择影片的权利,却仍然无法免于受到逃避主义思想的灌输[2]。文化工业操纵着非自发性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一步步地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的思考。
三、价值分析及艺术鉴赏
这部影片看似荒诞不经,却揭示了好莱坞电影业浮华背后的问题。虽然观众能从好莱坞电影的理想化世界中获得心灵安慰,却会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被动地认同创作者强加于影片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不是对之进行冷静的思考与质疑[2]。该影片旨在通过展现主人公塞西莉亚在荧幕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促使观众明辨是非、回归现实,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重新审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二十世纪后半叶好莱坞电影的品质和艺术性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商业的过多介入又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导演伍迪?艾伦通过其电影作品表达了对当时电影业的不满,同时也意在督促好莱坞电影业调整模式,健康发展。 有人说,伍迪?艾伦是个快乐的悲观主义者,因为他善于将悲苦的题材以喜剧的形式加以呈现。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充满了幽默,表现的却是人们精神的迷茫与失落,快乐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发人深省的思考。可以说,伍迪?艾伦的喜剧电影比地道的悲剧更能触发人们的悲观之情,人们怀着对喜剧的期许进入影院,却在他的影片中感受到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无奈、悲伤与彷徨。喜剧只是他擅长的一种表现技巧,他真正想要揭示的却是现代社会中严酷的生存问题。可见,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
影片中的“小人物”和“爱情”这两个伍迪作品的典型元素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渺小可怜、孤独无助的塞西莉亚,生存于电影世界、对现实生活毫无经验的汤姆,以及依靠票房生存的吉尔这三个小人物因为一部电影走到了一起,演绎了两段如梦似幻、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影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它将神奇和荒诞的情节插入到故事的叙述中,着重表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体现了伍迪?艾伦影片的批判风格。影片中,电影角色汤姆出人意料地从荧幕中走出,与现实世界中的塞西莉亚邂逅,他们相识、相恋,又神奇地步入荧幕。现实和看似幻想的神奇融为一体,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被打破,现实的元素被神奇地组合在一起。在电影独特的真实性前提下,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神奇实物被“如实”地表现出来[5],这种荧幕现实和物质现实的落差更加强了现实的神奇色彩。
这部影片拍摄于1984年,是伍迪?艾伦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对电影与生活、梦想与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诠释独具匠心,令人回味。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现实世界始终是残酷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仍然存在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开罗的紫玫瑰》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伍迪?艾伦[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349.htm.
[2] 法兰克福学派[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history/id= 5467000.
[3] (德)霍克海默,(美)阿道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梁建华.电影依旧美好,现实依旧残酷[J].电影文学,2009(1).
[5] 刘一兵,张民.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