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9年,微博在我国迅速普及。众多名人也纷纷注册微博,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而眼下名人微博频频掀起骂战风波。本文通过分析名人微博骂战现象的特征,总结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话语权的滥用,占据公共视线,挥霍微博这一新型公共发声平台等,以此提出减少该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名人;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59-02
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1]。众多名人也纷纷注册微博,由于“名人效应”,他们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网民及传统媒体都会聚焦名人微博动态。最近,名人微博频频掀起骂战之潮。从2011年7月周立波用“海派粗口”回应同济大学教授的批评,到演员李念与地产商任志强的隔空对话,再到今年的韩寒和方舟子之争等,名人微博骂战一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着重分析名人微博骂战现象的特征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如何减少这一现象提出建议。
一、名人微博骂战现象的特征
《中国青年报》4月19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612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66.7%的受访者坦言,眼下公众人物微博骂战现象严重。笔者认为,名人微博骂战是名人身为公众人物不负责任的行为,将这一现象的特征归纳如下:
(一)从形式上看,宣泄情绪言辞欠妥
基于种种原因发生的微博骂战,就其本身而言,其实是名人宣泄情绪的一种途径。骂战的内容,大多言辞欠妥、有伤大雅,更不乏恶语中伤他人的。名人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将不冷静、不理性的话发到微博上,易引起网友的关注评议。继而引发下一轮的争议,产生更大规模的骂战。例如周立波发表的“网络公厕论”就遭到网友的回攻。另外由于微博是一个公共透明的空间,粉丝可以关注任何感兴趣的人,通过网页、手机网络就可浏览别人的微博,发表评论。还可以@他人,使对方直接看到言论并能回复。而在骂战中,这种评论加@功能也为口水战推波助澜。人们在微博这一公共空间宣泄私人情绪,不应触及公序良俗的底线。微博有快速传播的特点,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进行微博骂战就显得更不理性。总之,名人微博骂战是名人在不适当的场合宣泄情绪的行为。
(二)从范围上看,涉及名人多,社会影响大
名人微博骂战不仅波及“交战”几方的名人,还有不少看似不相干的名人主动或被动地牵扯进事件。他们发表对争议点的看法,评论转发微博,这种发声是正常的。但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影响力甚至是公信力,在一些情况下还可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更多名人的参与也将本来就已进入媒体、公众视线的骂战推上舆论的尖端。以韩寒与方舟子“代笔门”之争为例,事情源起于方舟子质疑韩寒博客、出版的书有枪手代笔。战火烧开,越闹越大,出版人路金波、微博女王姚晨、作家宁财神、石康等人也纷纷在微博上对此事发表看法。微博公共知识分子纷纷参战,百万粉丝也紧跟着围观呐喊,“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而电视、报纸等媒体也竞相报道,吸引了更多公众视线。
微博具有传播快、高参与、及时、互动性强等特性。名人的影响力加上在微博上的出位言论及媒体介入报道放大,微博骂战就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也正因如此,名人每次在微博上的口舌之争,都伴随着大量网友的非理性声音甚至谩骂攻击。这不仅造成了公共表达空间的无秩序杂乱,还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如“甄赵事件”中因发微博力挺甄子丹,演员舒淇陈年艳照被翻出,最终她删除了之前支持甄的微博并宣称以后再不上微博。在各种“混战”中,即使有为数不多的理性声音也被迅速湮没在各种情绪化表达之中。
(三)从性质来看,多为个人恩怨争吵和隐私披露的失控言论
不论是因为质疑有枪手代笔引发争执的韩寒和方舟子,还是由拍片纠纷开始骂战的甄子丹和赵文卓,这些事件最终都逐渐发展成为个人恩怨的争吵。如“方寒之争”,面对质疑,韩寒公布小说《三重门》的全部手稿并将其出版成书,后来韩寒及其父起诉方舟子,告其侵犯名誉权。近日,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身高。事件至此,已无意义,而长期占据公共视线,使大众产生疲惫感。起因于某个争执点的微博骂战,由于其过程被炒得沸沸扬扬,最后的结果及真相反而离人们的注意视线越来越远。还有一些名人在微博上口无遮拦,多为其失控、不理智的微博言论,如演员郝蕾发微博大骂河南人,冯小刚在微博上炮轰金马奖,任志强披露演员李念隐私等。普通民众可借助微博来接近名人,他们关注了解其动态,满足了对名人的了解需求。不论起因为何,骂战多发展为无理取闹、哗众取宠、或仅仅是个人隐私生活的披露的失控言论。
二、名人微博骂战的负面影响
微博为言论表达自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公共平台上,名人微博骂战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分析如下:
(一)造成话语权的滥用
在传播学研究中,话语权更多强调的是表达权利本身。赵云泽等(2010)认为,话语权,即为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各个社会阶层为了维护其利益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争取主动权,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行使话语权。通俗地讲,话语权即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和借此影响他人乃至舆论的“权力”[2]。“世界总是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比重很小,但是影响力巨大,另一部分比重很大,但无关紧要。[3]”笔者认为,在传统媒体长期垄断话语权的情况下,微博促进了言论的自由化、多元化,借助微博,人们获得了平等发声和平衡话语权的新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掌握了话语权。与普通微博用户相比,名人作为精英阶层,他们发微博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粉丝数、转发量和评论量与话语权呈正相关。而名人由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名望,拥有的话语权势必会大于普通人。享受到优势话语权的名人,应担起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而一些名人不负责任地在微博上骂战,“霸占”话语权,做了一些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的事,无益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塑造,实属对话语权的滥用。 (二)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建设,易产生错误的示范效应
微博本身就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公共网络平台。名人微博骂战,或言语偏激、口无遮拦,或激化矛盾、混淆视听、使公众难辨真假。为原本就不尽成熟的网络文化增添了浮躁、焦虑的情绪性成分。即使有理性的声音,也会被迅速淹没在各种情绪化表达之中。例如“甄赵之战”中的狂热粉丝,以及方寒论战中的“挺韩派”与“倒韩派”之争,更添加了网络喧嚣的气氛。微博的交互性让受众可以及时自由地表达对媒介信息的反馈,直接发表批评或其他见解。而在群体情绪的裹挟下,人们容易偏离理性思考的轨道,发布微博发泄私人情绪,真相也就不能“越辨越明”了。名人微博骂战,会引起一些粉丝的效仿和追随,产生错误的示范效应,继而激起不理智的情绪化的言论遍布微博,恶化网络言论环境。这并非理性的讨论,而是不成熟网民的言论交锋和情绪化表达,为网络文化增添混乱、喧嚣和浮躁。
(三)占据公共视线,挥霍公共发声平台
名人微博骂战往往发展成为个人恩怨争吵等,事件本身并无大的社会意义。由于名人身份的特殊性,媒体也往往竞相报道事件。有些骂战持续时间长,长期占据公共视线,影响了同期的新闻事件或弱势群体的发声。例如与方韩之争同时期的“吴英案”等其他也应获得公众关注的事件,因为方韩之争的热度,反而削减了其他事件的被报道量和关注度。这与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普通公众的对名人信息的需求分不开。但作为社会意义不大的事件,一度占据公共视线甚至长期占据,显然是对微博和传统媒体这些公共发声平台的一种挥霍和浪费。微博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日益成为承载民意表达和网络舆论的大平台。而名人在这个平台上骂战,或粉丝盲目地参与名人的口舌之争,显然未能好好利用这一公共平台及自身的表达权利。
三、抑制微博骂的一些建议
1.名人加强自律。在微博这一传播工具中,“把关人”的角色弱,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微博用户的自律。名人应加强自律和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语,避免口无遮拦、失控地宣泄私人情绪,应体现公众人物的责任感。微博一步步前进,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4]。因此,开通了微博的名人,应加强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并推动良好网络文化的构建。
2.网民应提高自身素质。“从传播的角度讲,Web2.0 的最大意义是为互联网用户搭建话语平台,使互联网用户从信息接受转变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信息传播主体。[5]”普通的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转发、评论与名人进行互动。普通公众应该冷静、理性地对待名人骂战,增强是非辨别能力,不被他人观点左右,也不因无价值的个人恩怨和隐私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多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公共议题上,提高自身素质,做成熟、理性的网民、公民,合理利用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公共发声平台。
3.完善技术,控制微博的发表内容。“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过滤”的作用,它们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对于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信息它们有权终止传播,否则健康使用微博的“规矩”就无从谈起[6]。笔者认为,在保证网民言论自由和自主的同时,微博也建立管理员或关键词把关技术,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删除或屏蔽不符合规定的微博内容。
总之,名人微博骂战现象是微博出现后的一种乱象。人们理应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的微博言论。名人作为公众人物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社会大众也应理性看待名人微博骂战现象,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型的公共发声平台,推动网络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zt2012/CNNIC29/.
[2] 张国航.微博的话语权差异:扩大还是消弭?[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5/17215021.html.
[3] (英)科克.80/20定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叶红,宋倩倩.微博:影响舆论的新力量[J].青年记者,2012(3).
[5] 黄桂萍,吴文虎.播客的社会文本意义解读[J].国际新闻界,2006(8).
[6] 蒋熙.微博传播中的话语权使用界限[J].青年记者,2010(32).
关键词:微博;名人;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59-02
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1]。众多名人也纷纷注册微博,由于“名人效应”,他们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网民及传统媒体都会聚焦名人微博动态。最近,名人微博频频掀起骂战之潮。从2011年7月周立波用“海派粗口”回应同济大学教授的批评,到演员李念与地产商任志强的隔空对话,再到今年的韩寒和方舟子之争等,名人微博骂战一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着重分析名人微博骂战现象的特征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如何减少这一现象提出建议。
一、名人微博骂战现象的特征
《中国青年报》4月19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612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66.7%的受访者坦言,眼下公众人物微博骂战现象严重。笔者认为,名人微博骂战是名人身为公众人物不负责任的行为,将这一现象的特征归纳如下:
(一)从形式上看,宣泄情绪言辞欠妥
基于种种原因发生的微博骂战,就其本身而言,其实是名人宣泄情绪的一种途径。骂战的内容,大多言辞欠妥、有伤大雅,更不乏恶语中伤他人的。名人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将不冷静、不理性的话发到微博上,易引起网友的关注评议。继而引发下一轮的争议,产生更大规模的骂战。例如周立波发表的“网络公厕论”就遭到网友的回攻。另外由于微博是一个公共透明的空间,粉丝可以关注任何感兴趣的人,通过网页、手机网络就可浏览别人的微博,发表评论。还可以@他人,使对方直接看到言论并能回复。而在骂战中,这种评论加@功能也为口水战推波助澜。人们在微博这一公共空间宣泄私人情绪,不应触及公序良俗的底线。微博有快速传播的特点,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进行微博骂战就显得更不理性。总之,名人微博骂战是名人在不适当的场合宣泄情绪的行为。
(二)从范围上看,涉及名人多,社会影响大
名人微博骂战不仅波及“交战”几方的名人,还有不少看似不相干的名人主动或被动地牵扯进事件。他们发表对争议点的看法,评论转发微博,这种发声是正常的。但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影响力甚至是公信力,在一些情况下还可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更多名人的参与也将本来就已进入媒体、公众视线的骂战推上舆论的尖端。以韩寒与方舟子“代笔门”之争为例,事情源起于方舟子质疑韩寒博客、出版的书有枪手代笔。战火烧开,越闹越大,出版人路金波、微博女王姚晨、作家宁财神、石康等人也纷纷在微博上对此事发表看法。微博公共知识分子纷纷参战,百万粉丝也紧跟着围观呐喊,“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而电视、报纸等媒体也竞相报道,吸引了更多公众视线。
微博具有传播快、高参与、及时、互动性强等特性。名人的影响力加上在微博上的出位言论及媒体介入报道放大,微博骂战就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也正因如此,名人每次在微博上的口舌之争,都伴随着大量网友的非理性声音甚至谩骂攻击。这不仅造成了公共表达空间的无秩序杂乱,还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如“甄赵事件”中因发微博力挺甄子丹,演员舒淇陈年艳照被翻出,最终她删除了之前支持甄的微博并宣称以后再不上微博。在各种“混战”中,即使有为数不多的理性声音也被迅速湮没在各种情绪化表达之中。
(三)从性质来看,多为个人恩怨争吵和隐私披露的失控言论
不论是因为质疑有枪手代笔引发争执的韩寒和方舟子,还是由拍片纠纷开始骂战的甄子丹和赵文卓,这些事件最终都逐渐发展成为个人恩怨的争吵。如“方寒之争”,面对质疑,韩寒公布小说《三重门》的全部手稿并将其出版成书,后来韩寒及其父起诉方舟子,告其侵犯名誉权。近日,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身高。事件至此,已无意义,而长期占据公共视线,使大众产生疲惫感。起因于某个争执点的微博骂战,由于其过程被炒得沸沸扬扬,最后的结果及真相反而离人们的注意视线越来越远。还有一些名人在微博上口无遮拦,多为其失控、不理智的微博言论,如演员郝蕾发微博大骂河南人,冯小刚在微博上炮轰金马奖,任志强披露演员李念隐私等。普通民众可借助微博来接近名人,他们关注了解其动态,满足了对名人的了解需求。不论起因为何,骂战多发展为无理取闹、哗众取宠、或仅仅是个人隐私生活的披露的失控言论。
二、名人微博骂战的负面影响
微博为言论表达自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公共平台上,名人微博骂战必然带来负面影响。分析如下:
(一)造成话语权的滥用
在传播学研究中,话语权更多强调的是表达权利本身。赵云泽等(2010)认为,话语权,即为了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各个社会阶层为了维护其利益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争取主动权,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行使话语权。通俗地讲,话语权即人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和借此影响他人乃至舆论的“权力”[2]。“世界总是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比重很小,但是影响力巨大,另一部分比重很大,但无关紧要。[3]”笔者认为,在传统媒体长期垄断话语权的情况下,微博促进了言论的自由化、多元化,借助微博,人们获得了平等发声和平衡话语权的新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掌握了话语权。与普通微博用户相比,名人作为精英阶层,他们发微博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粉丝数、转发量和评论量与话语权呈正相关。而名人由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名望,拥有的话语权势必会大于普通人。享受到优势话语权的名人,应担起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而一些名人不负责任地在微博上骂战,“霸占”话语权,做了一些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的事,无益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塑造,实属对话语权的滥用。 (二)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建设,易产生错误的示范效应
微博本身就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公共网络平台。名人微博骂战,或言语偏激、口无遮拦,或激化矛盾、混淆视听、使公众难辨真假。为原本就不尽成熟的网络文化增添了浮躁、焦虑的情绪性成分。即使有理性的声音,也会被迅速淹没在各种情绪化表达之中。例如“甄赵之战”中的狂热粉丝,以及方寒论战中的“挺韩派”与“倒韩派”之争,更添加了网络喧嚣的气氛。微博的交互性让受众可以及时自由地表达对媒介信息的反馈,直接发表批评或其他见解。而在群体情绪的裹挟下,人们容易偏离理性思考的轨道,发布微博发泄私人情绪,真相也就不能“越辨越明”了。名人微博骂战,会引起一些粉丝的效仿和追随,产生错误的示范效应,继而激起不理智的情绪化的言论遍布微博,恶化网络言论环境。这并非理性的讨论,而是不成熟网民的言论交锋和情绪化表达,为网络文化增添混乱、喧嚣和浮躁。
(三)占据公共视线,挥霍公共发声平台
名人微博骂战往往发展成为个人恩怨争吵等,事件本身并无大的社会意义。由于名人身份的特殊性,媒体也往往竞相报道事件。有些骂战持续时间长,长期占据公共视线,影响了同期的新闻事件或弱势群体的发声。例如与方韩之争同时期的“吴英案”等其他也应获得公众关注的事件,因为方韩之争的热度,反而削减了其他事件的被报道量和关注度。这与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普通公众的对名人信息的需求分不开。但作为社会意义不大的事件,一度占据公共视线甚至长期占据,显然是对微博和传统媒体这些公共发声平台的一种挥霍和浪费。微博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日益成为承载民意表达和网络舆论的大平台。而名人在这个平台上骂战,或粉丝盲目地参与名人的口舌之争,显然未能好好利用这一公共平台及自身的表达权利。
三、抑制微博骂的一些建议
1.名人加强自律。在微博这一传播工具中,“把关人”的角色弱,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微博用户的自律。名人应加强自律和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语,避免口无遮拦、失控地宣泄私人情绪,应体现公众人物的责任感。微博一步步前进,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4]。因此,开通了微博的名人,应加强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并推动良好网络文化的构建。
2.网民应提高自身素质。“从传播的角度讲,Web2.0 的最大意义是为互联网用户搭建话语平台,使互联网用户从信息接受转变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信息传播主体。[5]”普通的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转发、评论与名人进行互动。普通公众应该冷静、理性地对待名人骂战,增强是非辨别能力,不被他人观点左右,也不因无价值的个人恩怨和隐私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多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公共议题上,提高自身素质,做成熟、理性的网民、公民,合理利用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公共发声平台。
3.完善技术,控制微博的发表内容。“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过滤”的作用,它们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筛选。对于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信息它们有权终止传播,否则健康使用微博的“规矩”就无从谈起[6]。笔者认为,在保证网民言论自由和自主的同时,微博也建立管理员或关键词把关技术,利用技术手段直接删除或屏蔽不符合规定的微博内容。
总之,名人微博骂战现象是微博出现后的一种乱象。人们理应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约束自己的微博言论。名人作为公众人物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社会大众也应理性看待名人微博骂战现象,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型的公共发声平台,推动网络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zt2012/CNNIC29/.
[2] 张国航.微博的话语权差异:扩大还是消弭?[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5/17215021.html.
[3] (英)科克.80/20定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 叶红,宋倩倩.微博:影响舆论的新力量[J].青年记者,2012(3).
[5] 黄桂萍,吴文虎.播客的社会文本意义解读[J].国际新闻界,2006(8).
[6] 蒋熙.微博传播中的话语权使用界限[J].青年记者,2010(32).